豆瓣 9.0,童言無忌足以將成人置於死地

07-16

話說上周的時候曾在微博上看到有網友爆出這樣一條消息——河南華西縣 12 歲女孩遭到兩名教師強奸。

幼女,教師,強奸,僅憑這幾個關鍵詞,足以在當今網絡時代掀起一陣輿論狂潮。果然,消息發出後不久,就有一大批義憤填膺的網友抵達瞭戰場。

而隨後,劇情發生瞭反轉——經過相關鑒定後,女孩承認 " 性侵的情節是我編造的 ",原來一切不過是傢長(叔叔)自編自導的一出戲。

好在警方迅速查明真相還無辜老師以清白,要不然,後果真的可能會很嚴重。

有多嚴重?看看這部電影你就明白瞭——

《狩獵》

影片從 2012 年登陸戛納電影節開始就備受關註,甚至在當時被看做金棕櫚最有力的爭奪者之一。

雖然最終那一年戛納把最高獎頒給瞭哈內克的《愛》,但電影不是奧運會,第一名固然榮耀,但有時落榜的也不容小覷。

比如本片,爛番茄新鮮度高達 93%;

IMDB 評分 8.3;

而在以國內觀眾為主的豆瓣,分數達到瞭 9.0,比當年的金棕櫚得主還要高:

毫無疑問,無論在觀眾還是在影評人眼裡它都是一部相當優秀的電影。

不過想把看電影當作消遣或者放松的朋友們可以先撤瞭,因為《狩獵》是一部讓人看瞭會感覺很不安,很不舒服的電影。

甚至評論中有網友說看得人想死,贏得瞭千人贊同。

如果用一個比喻來說的話,本片就像一把開膛破肚的手術刀,它剖開人性的過程是血淋淋的,是帶著絕望的痛感的。

不過有時候疼痛並不是一件壞事,而對於本片來說,它所帶來的痛感會強迫你思考,逼迫你成長,甚至讓你的靈魂更加堅強。

故事發生在北歐的一個小鎮。

電影開篇就為我們展示瞭一幅祥和寧靜的生活場景,鄰裡和睦,環境優美,仿佛人間天堂。

熟悉近些年來北歐電影的觀眾應該知道,盡管它們一般以平淡、克制著稱,但在平靜的生活之下往往暗流洶湧。

並且,畫面安靜,配樂極少,再加上不溫不火的敘事節奏,很容易讓觀眾的情緒找不到一個合適的宣泄出口。

這就是我們在看很多北歐電影時會感到異常壓抑的原因,而本片也是如此:

剛剛離婚的盧卡斯目前在一傢托兒所工作,心地善良、個性溫和的他很快就受到瞭同事和孩子們的喜愛。

其中,一個名叫卡拉的女孩跟他尤為親近。

卡拉有些早熟,漸漸開始對盧卡斯萌生一種近乎愛慕的好感,

她會送盧卡斯心形的手工禮物,

甚至有時會嘴對嘴地親吻他。

而面對這份突如其來的、不合時宜的 " 愛 ",盧卡斯隻能選擇委婉拒絕。

被拒絕的卡拉感到受挫,或許還帶著一點難堪。於是先是否認那份心形禮物是她送的,接著開始對盧卡斯展開報復——

卡拉找到幼兒園園長,訴說瞭一段捏造的經歷。盡管其描述有些模糊,但作為成年人,園長迅速腦補出瞭有關性侵的畫面。

於是傢長會上,園長針對此事向傢長進行瞭通報。

且言辭鑿鑿,仿佛一切早已蓋棺論定。

至此,導演花瞭 40 分鐘,終於構建起影片最核心的戲劇矛盾—— " 被誤解的人 " 和 " 誤解他的人 " 之間的沖突。

很多人覺得這 40 分鐘進展太緩慢,但在我看來這種緩慢正是它的魅力所在。導演並沒有著急講述這個沖擊力十足的故事,而是先從塑造兩個鮮活的人開始。

這兩個人就是盧卡斯和卡拉。

正片一開始,就是盧卡斯走入幼兒園的鏡頭。

他剛一走來就立刻被孩子們團團圍住。從這一鏡頭可以看出,盧卡斯和孩子們的關系非常好,面對孩子們的欺負,他心甘情願。

緊接著是盧卡斯帶領其中的一個男孩上廁所,男孩頤指氣使的要求盧卡斯給他擦屁股,盧卡斯幾乎沒有任何不滿的表示就答應瞭。

這之後,就是下班後盧卡斯第一次送卡拉回傢。

三場戲,從群體到個人,從公開到私密,從上班到下班——可以看出盧卡斯對於孩子的關愛是一如既往的。

甚至有時候你會感覺他的行為已經超出瞭一般老師對於學生的照顧,而是帶著濃重的父愛。

而由於離婚,自己的兒子被前妻帶走,所以盧卡斯在幼兒園的孩子們身上傾註那麼多心血的做法也不難理解。

他的潛意識裡對兒子有虧欠,而去幼兒園照顧孩子可以被看做一種補償。從這個角度看,他對孩子們的愛也極其明瞭,是一種父愛的投射。

而再看小女孩卡拉。

她有一個哥哥,但卡拉的母親顯然對哥哥更加偏愛——給哥哥買球鞋,

陪哥哥踢球,

至於卡拉,放學沒人接,上學沒人送。

甚至她的父母為瞭推卸送她的責任而吵架。

這樣的傢庭環境之下,卡拉對盧卡斯產生依戀也是意料之中,某種程度上說,兩個角色的境遇甚至是有點相似的。

但雖然盧卡斯身邊沒有兒子陪伴,不過好在他還有幼兒園的眾多孩子們。

而卡拉在傢中缺少關愛,對於她來說,能同時滿足父親、愛人形象的隻有盧卡斯。

所以當被拒絕時,她的反應才會那麼大。

至於卡拉誣陷盧卡斯的那段話,當然並非一個幼兒園小女孩的原創,影片中對此也早有伏筆——她的哥哥有時會把黃色視頻拿給她看。

因此,她編造出瞭關於性侵的謠言。

豆瓣短評中有一句話似乎博得瞭大傢的廣泛認同——其實小孩子最邪惡,因為他們完全不知道行動的後果。

而我想說的是,完全不計後果就作惡的孩子固然可怕,但一些成年人在明明知道什麼是惡的情況下,仍選擇作惡,

並且,同樣有相當一部分傲慢的成年人在善惡還不能確定的時候,就先入為主,自封衛道士,開始道德批判式的攻擊。

相比之下,究竟哪一種最惡?

作為一名成年人,並非無知,但卻選擇明知故犯,選擇傲慢——沒錯,整部影片真正讓我覺得可怕的不是撒謊的卡拉,而是小鎮上成年人的所作所為:

原本友好的居民開始對盧卡斯惡語相向;

曾經最好的朋友和盧卡斯反目成仇;

就連盧卡斯的兒子都遭到同鎮居民的排斥。

至此,片名《狩獵》的隱喻意味呼之欲出——

毫無疑問,對於鎮上的大多數居民來說,盧卡斯就是一隻道德的獵物,孩子的謊話不過是給大人提供瞭一個獵場,人們都選擇相信自己願意相信的。

他們獵殺動物用的是槍,通常一擊斃命,而獵殺盧卡斯用的是排斥和譴責,它不會直接殺人,卻會讓人墜入無盡的痛苦之中。

而這種痛苦是由冤屈造成的,人們排斥盧卡斯是完全不合理的。

於是,小鎮居民的 " 合理 " 懷疑和盧卡斯受到的不合理對待構成一種巨大的荒謬。

這種荒謬不僅在劇作上極具張力,而且當你代入主角身份做類比性遐想的時候,也很容易被逼瘋,因為你很可能發現自己同樣無路可走。

畢竟,面對千夫所指,想要淡定地橫眉冷對實在太難瞭。

人作為一個社會性的動物,從出生就開始和身邊的其他人產生聯系。所以當有一天你發現自己被所有人拋棄的時候,結果可想而知。

從園長無條件的地相信卡拉的話開始,從人們在自己的腦海中構建瞭一個並不存在的真相開始,某種程度上說,作為社會人的盧卡斯就幾乎已經被獵殺致死瞭。

聯系當下微博、朋友圈中頻頻出現的道德帝,不得不說,《狩獵》具有極強的批判精神。

當然,在我看來本片的意義也不僅僅在於對虛偽的道德展開批判,而是在於引發觀眾對於現有的道德規范產生思考,

聯系本片的劇情,我想到瞭幾個相關的問題——

1. 如果舉報的人不是孩子,居民會產生同樣的反應麼?

2. 如果舉報的人是一個經常說謊的孩子,而盧卡斯是當地最德高望重的牧師,居民會產生同樣的反應麼?

3. 如果盧卡斯真的做瞭這件事,你還會認為堅定不移地相信他的兒子是在呼喚人性麼?

沒錯,類似的情景,類似的事件,當涉及人物的身份不同、人物立場不同的時候,道德評判的結果也會有差異。

這就是道德的基本困境之一。

說白瞭,道德並非最終指向 " 真相 ",所謂道德某種程度來講其實是一種 " 集體之德 "。

它可能是對的,但也可能犯錯,它既可以成為維護社會穩定的工具,也可以成為殺人於無形的劊子手。

影片最後,距離性侵事件已經過去一年,盧卡斯來到森林深處,卻發現依然有人向他放冷槍。

昏黃的逆光鏡頭裡,我們看不到持槍的人是誰。或許這就是導演刻意制造的效果——舉槍的有可能是這個世界上的每一個人。

沒有理性加持的道德是虛妄的,這世界隨時準備舉起槍站在道德制高點上獵殺別人的人已經夠多瞭,但願我們不會成為下一個。

精彩圖片
文章評論 相關閱讀
© 2016 看看新聞 http://www.kankannew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