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天鵝》:殺死自己,殺死不完美

11-16

文丨 Double-W

她感覺到瞭完美,但一切都結束瞭

【01】

《黑天鵝》可以說是一部驚悚片,也可以說是一出心理劇。

影片講述瞭能夠完美演繹白天鵝的芭蕾演員妮娜,為瞭出演黑天鵝努力發掘自己身上的陰暗面,同時也是在釋放被控制狂母親一直壓抑的野性,最終導致精神世界崩潰," 黑天鵝 " 降臨的故事。

《黑天鵝》所想要表達的是人的精神層面的雙面性。因為追求完美," 天鵝女王 " 身上所折射的黑與白,把原本抽象的人性實體化瞭。

過度的完美,執拗的追求,愈發陰暗的蛻變 …… 精神,心理的復雜被無限擴大,還原出最原始的本我。

" 天鵝湖 " 原本就是一個纖纖處子的公主墮落再重生,最後依然為瞭終止絕望而死亡的悲情故事。而天鵝的黑白雙面成瞭整出舞劇的亮點。

影片之所以以 " 黑天鵝 " 為片名,是因為打從一開始," 白天鵝 " 妮娜就渴望著被黑羽覆蓋,整部影片就是她實現白轉黑的過程。

從傢裡無數面鏡子到地鐵車窗上的倒影,再是舞團的梳妝鏡,她無數次見到黑色的影像,那是臆想的現實折射,是電影無數次拿來刻畫人物內心的道具。她在幻想中見到瞭邪惡陰暗的自己。

從心底,她渴望釋放,渴望墮落,但她一再拒絕自己的內心,最後打破鏡子,釋放鏡像反面的黑暗本性,殺死的便是純潔的正面影像。

【02】

片中的幾個線索人物:母親,盧萊,莉莉。母親在片中一直都是一身黑衣,強勢,果敢,保護欲過剩。

有這樣的母親讓我們不得不思考:妮娜粉嫩,純潔,怯弱且禁欲的形象是如何形成的。又或許,那根本就不是她的全部,她一直在壓抑著另一面。

過份的保護和掌控使妮娜從骨子裡渴望逃離,但習慣與懦弱使她被困在那個粉色甜美的小臥室——她本可以就這樣過完一生。

但盧萊開啟瞭另一扇門,他為瞭 " 黑天鵝 " 逼迫 " 白天鵝 " 的改變,可以說,他不遺餘力地促就瞭這次蛻變。他從來都不是王子,他是將公主變成天鵝,與黑天鵝共謀的巫師巴倫薩。

而莉莉,她是一切的源點也是終點。

她是妮娜面對鏡子的另一面,是妮娜想要成為卻不能成為的另一面。在酒吧中她語調低沉地嘶嘶出聲,勸說妮娜吸毒嗑藥,就如同伊甸園中引誘夏娃偷吃禁果的毒蛇。

唯一不同的,是妮娜吃下 " 禁果 " 之後,不是墮落,而是解放。

莉莉成為妮娜的性幻想對象。

在妮娜幻想中的那個晚上,妮娜恍惚間將莉莉幻化成瞭 " 黑天鵝 "。那個黑暗的自己浮出水面,那個靡亂的夜晚就是 " 黑 " 與 " 白 " 的交替。

妮娜的潛意思開始接受 " 黑 " 的存在,她放開思想的禁錮,放開她一直保持的禁欲形象,她接納瞭 " 她 ",以一種原始本能的方式。

而就在那之後,妮娜排練的舞衣和披肩也變成瞭灰色,黑白的交界,隱喻她正在轉變。

在影片最後,妮娜撞破鏡子," 殺死 " 自己幻想的另一面莉莉,是因為她已經不再需要幻想,她狠戾地對 " 自己 " 的另一面叫喊:It ’ s my turn!

她不需要再逃避,她完成瞭蛻變,成瞭當之無愧的 " 黑天鵝 "。

其實,完美,不過是面對更深處的自己,面對本我的另一面。

整部影片都圍繞著 " 黑白 " 矛盾的演化。片中多次運用長鏡頭拍攝妮娜的行為和動作,又多次特寫她的眼神,表情,及幻想中的事物。

【03】

導演想表達的就是妮娜精神世界逐漸崩潰的過程:她追求完美,逃避本我,不願正視鏡中的另一個自己,盲目地崇拜,敬畏完美,但至始至終未曾理解過完美。

不過最後,她還是感覺到瞭完美,打破瞭鏡子,成為自己的另一面,但一切都已經結束瞭。

妮娜打破平衡,任黑暗吞噬,擁抱完美的自己,迷失在瞭鏡子的反面。

這就讓我想到瞭向死而生的反面—— " 向生而死 "。為瞭達到生的終極,願以死亡交換。在死神破碎的霧化披風下感受完美,對一直生活在真實中無可奈何的妮娜來說,又何嘗不是另一種新生。

妮娜如此渴求 " 完美 ",正如塔羅牌中的 " 戰車 ",由開始的 " 逆位 " ———怯懦,有強敵,受挫折,喪失鬥志 ……

轉為後來的 " 正位 " ——掌握主控權,一心向前,永不回頭。

可往往人們會忽視她最初的動機。

" 戰車 " 的前方是長著翅膀的圓盤,是愛希斯(Isis)的代表符號,這位埃及神話中的女神是魔力和母親的守護神,並且是位身懷憐憫心的女神。

但不能被人忽視的是戰車兩側以供驅使的斯芬克斯,兩頭獅身人面獸背對背,分別向自己的的方向前進——他們代表瞭 " 貪婪 " 和 " 恐懼 "。

人,正是被過份的貪婪或過度的恐懼鞭策著向前狂奔。那麼,妮娜的執意追求,究竟是源於 " 貪婪 " 還是 " 恐懼 " 呢?

精彩圖片
文章評論 相關閱讀
© 2016 看看新聞 http://www.kankannew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