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萊塢的言情劇是如何消費沉重歷史的?

08-13

這樣的一致性,並不是一種巧合

註:頭圖為《奧斯曼中尉》劇照

所謂 " 言情劇 ",其重點在 " 言 " 和 " 情 " 上。換而言之,主角眉來眼去,再組合上幾句臺詞,就可以從零到愛開始一段曠日持久的愛情故事。這種愛情情節,沒有根基,沒有線索,更沒有合理性。其存在的唯一理由,就是編劇是這麼寫的,所以導演就這麼拍瞭。

在 2017 年的好萊塢春季檔,有兩部這樣的言情片上映,一部是匯集瞭克裡斯蒂安 · 貝爾、奧斯卡 · 伊薩克和夏洛特 · 萊本這種著名演員的《承諾》,另一部則是約瑟夫 · 魯本執導的《奧斯曼中尉》。

《承諾》

更加有趣的是,這兩部影片不約而同地將土耳其的 " 亞美尼亞大屠殺 " 事件當作 " 愛情的背景 " 來表述。雖然編導想象中的這般愛情,發生在戰火紛飛之時,經歷瞭生與死的考驗並最終讓有情人終成眷屬。但是在最終成品電影的表述中,男女主角眉來眼去就可以相愛的 " 故事 ",斷然是缺乏說服力的。所以,大屠殺這種嚴肅的歷史背景,也就顯得更加 " 面目模糊 "、" 不可理喻 "。

兩部影片的故事,都被訴諸到瞭 " 三角戀 " 上。

在《承諾》裡,兩個亞美尼亞人相愛,第三者是一個醫學院的學生,原本幸福美滿的美國記者被無端地帶上瞭綠帽。隨後大屠殺開始,這對戀人展開瞭逃亡。到瞭無路可走的地步時,還是依靠情敵美國記者的報道,借調來瞭他國的力量,撿回瞭性命,並最終走到瞭一起。

而在《奧斯曼中尉》裡,理想主義的護士不顧傢人的反對,來到亞美尼亞平原支援 " 第三世界 " 的醫療建設。在這裡,一個土耳其中尉和一個美國醫生同時愛上瞭她。鑒於形式的動蕩和政見的不同,軍官和醫生之間產生瞭無數的矛盾,最終兩人一傷一逝,為這段三角戀畫上瞭苦澀的句號。

《奧斯曼中尉》

好萊塢的導演和編劇,在這兩個故事裡,對於亞美尼亞大屠殺,做瞭一定的展示,並且義正言辭地表現出瞭一種 " 人道主義 " 的態度。相對一些國傢的主旋律影片而言,這兩部電影不僅 " 政治正確 ",在藝術上也沒有錯的離譜,隻是刻意為之的故事背景——也就是亞美尼亞大屠殺——總是顯得相當刺眼。

很長時間以來,好萊塢總是扮演者一個以 " 展現他國文化 " 為己任的強者的特色。但是好萊塢的展現,帶有一種明顯的文化大一統的 " 單一化 " 特色。

誰都不會否認亞美尼亞大屠殺是一個嚴肅到無論怎麼嚴肅對待都會不過分的題材,但是好萊塢卻偏偏選擇瞭最沒有說服力的 " 言情劇 " 來討論 " 屠殺 "。異國的傷疤、歷史,亞美尼亞人的痛楚,就在好萊塢流程化和模式化的編劇方法下,變成瞭 " 美國人的愛情故事 "。

好萊塢工業體系之強大,已經到瞭幾乎可以 " 為所欲為 " 的地步,這個工業體系正在利用自己的優勢,快速消費著每個國傢的 " 文化 "。那些鮮活的、生動的,甚至是血淋淋的故事和歷史,在好萊塢的 " 壓制 " 之下,變成瞭統一的故事。

《承諾》

在《承諾》和《奧斯曼中尉》中,三角戀是一致的,美國人對於亞美尼亞人的援助是一致的,甚至連醫學的元素都是一致的。這樣的一致性,並不是一種巧合,而是好萊塢對於 " 文化 " 的表面研究工作所帶來的惡果。

美國的電影圈裡有一本暢銷書叫做《故事》,是編劇的葵花寶典。它所研究的是如何寫出一個符合好萊塢片商審美標準的 " 故事 "。所以,擺在美國導演和編劇面前的問題,就是一個故事。在這種創作理念的影響下,用一個美國人在土耳其經歷的 " 愛情故事 ",來表述亞美尼亞大屠殺,是再合適也不過的。

而按照沖突模型、人物選擇、故事演化等等流程創作出來的劇本,自然也會愈發地趨於一致。沾染上這麼一種 " 匠人氣 " 之後,亞美尼亞大屠殺成為瞭可有可無的背景,孤獨無助的亞美尼亞人、在愛情和生死之間流轉的男人和女人以及義正言辭的美國人,這樣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模式,讓影片更加沒有個性,隻是產品。

有報道稱,《承諾》的成本是 9000 萬美元,而且都是籌集而來的資金,為的就是要 " 不計成本 " 宣傳這場一直不被土耳其承認的種族清洗。這一筆錢不多也不少,拍攝史詩巨作是不可能的,但是拍攝一部小成本的戰爭片,並達到宣傳的作用,卻綽綽有餘。但是制片人卻找到瞭撰寫《本傑明 · 巴頓奇事》的編劇來寫一個歷史故事。

《承諾》

於是乎,不合適的編劇筆下的脫離實際的三角戀成功取代瞭歷史故事,成為瞭影片的關鍵性的情節。宣傳作用沒有達到,反倒是讓貝爾扮演的美聯社的記者成為瞭扭轉局勢的功臣——義正言辭的美國人,占瞭便宜。

同樣的窘境一樣發生在瞭《奧斯曼中尉》中。夾在美國人和土耳其人之間的奧斯曼中尉,死在瞭自己同胞的槍下,他的死並無法刺痛土耳其人的暴行,也無法喚醒亞美尼亞人反抗,反倒是成全瞭來自美國的護士——生離和死別,是完美愛情的結局——因為他的死,所以來自美國的護士得到瞭完美的愛情,並再度找到瞭自己的信仰。

三角戀的故事,無論放在什麼樣的背景之下,其結局都會是悲劇。隻不過放在 " 大屠殺 " 之中,會 " 顯得 " 有那麼一些 " 宿命感 "。可是,這種扼腕的悲劇,也就僅限於此。在好萊塢故事的裝點下,嚴肅的命題變成瞭流於表面的言情劇。

那些可有可無的愛情反客為主地成為瞭重點。講求效率、故事性和娛樂的好萊塢,又一次 " 快速消費 " 瞭他國的歷史,裝點瞭自己的門面。

精彩圖片
文章評論 相關閱讀
© 2016 看看新聞 http://www.kankannew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