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麥肯錫工作方法,  你就不會在職場上被折騰

11-23

范主說:想清楚事情再努力 ~

(文 | 清醒貪心記,授權商務范發佈)

01

我喜歡把事情做成!廢話,誰喜歡勞而無功、浪費生命呢?

我喜歡多快好省把事情做成!廢話,誰喜歡加班加點、急赤白臉呢?

可是,我們常常瞎折騰,折騰自己、折騰別人、被人折騰。諸如,費心寫個公號文章,逗逼活潑,結果領導要人民日報社論風格的。加班!返工!挨訓!鬱悶!

你怎麼不早說?

你怎麼不早問?

這你都沒想到?

Sorry,我沒理解你意思!

哎呀,我多說一句就好瞭!

在職場,這樣的場景簡直可以列為加班的第一大元兇。

在麥肯錫有一套工具,幫助避免瞎折騰,讓團隊盡量對大方向達成共識——這是麥肯錫解決問題方法論的第一步(敲黑板!註意,這是第一步)。術語稱為,Defining the Problem(定義問題);

Autumn 之大白話版稱為,

一開始就想清楚,不清楚就問清楚。

02

定義要解決的問題,似乎地球人都知道怎麼做。

舉起手機訂個外賣,本能地想想要解決什麼問題,幾個人吃、點什麼口味、花多少錢、多快送到 …… 不想怎麼訂啊?

設計外賣 App 的產品經理也會想想,嗯,這個 App 要解決什麼問題,所以要提供菜單、價格、配送信息 …… 想過才給我們設計瞭這些功能。

說穿瞭,誰都用過,不神秘。然而,有些任務,似乎不容易想清楚;或者,我們一著急,沒想好就動手做瞭。舉個栗子。上周我司拿到某個行業會展的免費廣告位,在現場的 42 吋屏幕上,輪播幾頁圖片。我請團隊小夥伴準備文案素材。這事兒不難吧。

兩天後,我拿到初稿,發現這些問題:

有一半圖片文案,每頁密密麻麻 200 字以上。這是一個人山人海大會現場,應該像機場地鐵大屏幕廣告一樣,大字大圖,隻有精煉易懂的核心信息。

在現場輪播,與會者匆匆而過,不會從頭看到尾。每一張應該都有公司名字和一兩句關鍵信息。

這是國內最大軟件企業發起的會議,與會者以技術負責人為主,應該突出我們的技術能力。

我也算職場達人,自以為交代清楚瞭背景,也自以為團隊可以理解。然而,或許因為匆忙、著急,少溝通瞭幾句,交付物失之千裡。我們隻好周末都鬱悶地加瞭點班兒。

03

那麼,為什麼我們要瞎折騰,為什麼不早 " 定義 " 清楚目標呢。

有時,老板和團隊、甲方和乙方、部門 A 和部門 B 會互相怨怪——你怎麼不想,你怎麼不問,你怎麼不說?

當過甲方、乙方、老板、下屬,我發現瞎折騰的情形有三種:

其一,任務提出者,自己沒有想清楚。

我老板 / 公司 / 客戶自己都不知道自己要什麼!這種抱怨,聽著耳熟吧?

訂個外賣,問同伴," 你想吃什麼?"" 我想想啊。"

你拿瞭主意點瞭菜,哎," 我不想吃這個 "。" 那你不早說!"

其二,任務提出者,認為合作者有能力想清楚。

每個人對自己、對別人,都有預期。對剛畢業的,我們會多交代幾句;對有經驗的,我們說到一定程度,信賴對方的專業能力。

當雙方預期不同,就容易出現問題。

若有人囉囉嗦嗦交代工作多年的你,你覺得管太細。" 講那麼多幹嘛,浪費時間,不信任我就別讓我做瞭,說目的和背景就行瞭,我又不是剛畢業!" 然而,少說一句,又可能會出現加班重做,大傢一起捶胸頓足的情形。一方認為 " 這個你用腳趾頭也應該想到,這還要我說嘛,這也要問嘛 ";另一方則認為 " 這個你應該告訴我,我怎麼知道 "。

傷精神、傷感情。

其三,任務提出者,認為對方想不清楚會來問。

溝通任務時會說," 這個事情,這樣這樣那樣那樣 "。而潛臺詞是,如果你還有不清楚的地方,請來發起討論。

我們卻可能選擇不溝通,做瞭再說——擔心對方忙,認為自己肯定對,或者,一時也不知該問什麼。

講真," 做瞭再說 ",結果往往挺糟糕的。

04

隻要我們在任務中,無論是什麼角色,寧可前置思考、前置溝通:

讓自己想清楚,幫對方想清楚,大傢都不清楚的就一起想清楚。

越不熟悉的團隊、越早期的項目、越陌生的任務,多想想、多問問,一般沒錯。一旦克服瞭磨合期,就會效率成倍提高。那麼,怎麼算想清楚瞭呢?想些什麼呢?

麥肯錫有一個 " 定義問題工作表 ",我做瞭些修改。

在任務開始時,就以下問題達成共識:

1)成果給誰看,給誰用?

例如,這份簡歷投向互聯網公司(所以要突出相關的經驗與能力);這是第一次跟 ta 開會(所以討論前要交代前因後果)。

2)什麼場景看 / 用?

例如,這個廣告在嘈雜環境裡播放(所以畫面重要、不要配音)。

3)用什麼方式?

PPT 還是 word,流程圖還是財務表,電話還是郵件,群裡還是當面會議,長篇大論還是提綱挈領,定性分析還是定量分析 …… 總之開工前先想想怎樣能達成效果。

4)怎樣算成功?

這個項目是為瞭名還是為瞭利;衡量指標是什麼,提升多少算滿意 …… 如果事先不能達成共識,後期全是淚。

5)限制條件是?

有多少預算,能招人麼,能裁員麼,可外包麼,那個部門能配合麼,可以瞎編麼 ……

6)時限是多久?

此處省略 5000 字。

7) 其他利益相關方是誰?

還有誰需要參與決策、發表意見、提出需求、提供資源呢?(所以要排出時間,溝通討論,這點非常容易漏掉。)

8)最核心的要求是什麼?

回答瞭問題 1~7,一般就能知道核心要素是什麼。也許是風格,也許是時效,也許是預算,也許是精度。多問幾句,抓住重點。

9)哪些條件可以放松?

沒有完美的答案,做事也需要用二八法則。想訂個性價比高、帶遊泳池的酒店,搜索一陣沒有找到,那麼是犧牲時間(繼續上天入地搜索)、犧牲遊泳池,還是犧牲預算呢?溝通決策,提高效率。

綜上,看起來 " 定義 " 問題的工作量非常大,然而你會發現,不想就做,可能花費的時間會更多。

在麥肯錫,每個項目、每個細分模塊、每個小任務開始,大傢都會一起坐下來,把問題 " 定義 " 一遍。漸漸地,這種訓練會成為你的本能,能更快地思考問題、提出問題、澄清問題瞭。

05

職場上的任務多種多樣:文章、文件、郵件、工具、軟件、廣告、產品、App、網站、活動、計劃、預算、流程、制度、簡歷、匯報、電話、會議 ……

大任務,值得花好幾個小時甚至幾天討論、推敲;小任務,花幾秒鐘過過腦子。

時常,思考的過程沒有多麼復雜,無非就是那一句," 我們到底要做什麼 "。一件事能否做成,有太多控制不瞭的因素,時代與機遇,背景與環境,天資與性情 … 而我們所能掌控的,隻不過,是自己,是當下,是眼前的努力。

既然做瞭,就盡量不折騰自己,不折騰別人,不被人折騰。從 " 想清楚、說清楚、問清楚 " 開始,然後把節約的生命都浪費在美好的事物上吧。

精彩圖片
文章評論 相關閱讀
© 2016 看看新聞 http://www.kankannew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