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介小哥和華爾街之狼的白襯衫區別在哪

09-07

本文由 豆子的男裝世界「ID:bean-ray」授權轉載

意大利定制之旅我拜訪瞭 Anna Matuozzo、Fiorenzo Auricchio(D ’ Avino)、Luca Avitabile、Golia、Francesco Merolla 這幾個在那不勒斯當地頗有些名氣的襯衫師傅。開篇講述他們的故事之前,作為「前戲」,有必要先聊聊手工襯衫這點事兒。

手工襯衫到底哪些地方是手工做的?

手工襯衫到底有什麼好處?

是不是手工越多衣服就越好?

這些個高頻被提及的問題,一個一個講。

手工襯衫,顧名思義,襯衫制作過程中部分環節采用手工代替機器進行制作。現在公認的手工襯衫的八道手工包含以下幾步:

(圖片借用的我以前拍攝的 D ’ Avino 的襯衫的圖片,委屈人傢瞭,人可是號稱 25 道手工的襯衫,我僅節選瞭部分圖片)

這「八道手工」的行業默認制作規范是怎麼來的,繞不開一個品牌:Luigi Borrelli。

品牌故事始於 Luigi Borrelli 的母親,Anna Borrelli 於 1915 年開始的裁縫生涯,子承母業,1957 年 Luigi Borrelli 開創自己的事業。

這種「傳、幫、帶」的傢庭生意模式起初和其他傢並沒有什麼不同。時至今日,在那不勒斯,我依然能看到傢庭工坊裡,幾個親戚湊在一起悶頭作業的景象。

特別之處在於,Luigi Borrelli 把這攤子事兒做大瞭。

做大的關鍵,Luigi Borrelli 把傢庭作坊「一人包幹制」的生產模式改制成流水線生產,並規范瞭手工襯衫該有的步驟和標準,這大大提高瞭產能以及出品的穩定性。

「一人包幹制」的弊端在於出品的速度和穩定性全部依賴個人心情、能力的高低甚至是當天的天氣(天氣不好影響心情麼。。。)。而且一人幹到底需要技術十分全面,這要長時間的訓練和不斷研習的。好不容易技術過硬瞭,人去開創自己的事業瞭,又要從頭培養新人。

Luigi Borrelli 敏銳的洞察到事兒這麼幹下去要瞎,於是拆分工藝流程,每個人隻負責其中一道工序,確保瞭每個工序在大量練習之後的出品,都是穩定的。同時也能保證除非一窩端,個人出去很難獨立執業,提高瞭隊伍的穩定程度。

僅此一點,Luigi Borrelli 的名字足以在意大利男裝發展史上,留下一筆。雖然 Borrelli 傢族在意大利服裝界的地位遠不止於此。在那不勒斯,我遇到不止一個裁縫跟我說自己媽媽、自己姥姥以前都在 Luigi Borrelli 工作,來背書自己根紅苗正。

據說 Kiton 的創始人 Ciro Paone 先生要做世界上最好的襯衫時,找來 Sebastiano,問他如何實現。在討論瞭具體問題之後,Ciro Paone 當即拍板讓 Sebastiano 自己組建團隊,給予他絕對的自由度,且不用考慮制作成本。隻是要做出世界上最好的襯衫。這事兒還真符合 Kiton 那「The best of the best + 1」的調性。

對瞭,Sebastiano 全名叫 Sebastiano Borrelli,Borrelli 傢族一員。

究竟是不是 Luigi Borrelli 確定的八道手工的標準?現已無可考。但是勝者通吃的時代,大傢都把最大的那傢的標準沿襲瞭下來,成為行業準則。

這八道手工到底有什麼好處?我把這八道分成三部分看:

提升穿著舒適感的:

1. 領座和大身拼接 / 過肩

為瞭抗皺:

2. 過肩

3. 袖窿

4. 前門襟

沒什麼卵用的:

5. 扣眼

6. 扣子

7. 套結

8. 下擺側縫

領座和大身的拼接,我們首先要知道一個事情:

領座和大身的周長是略有不同的,領子長、大身短,在版上就不一樣,因此拼縫(紅線所示)是被「硬」拼在一起的。

如果從 A 點開始上機操作,把領座和大身車在一起,一抹黑的車到底,最後在 B 點會發現領座的終點和大身的終點是對不齊的。因此有經驗的師傅會車一段,停下來看一看,如果差距大瞭需要把大身面料往外「拉」 一點,但是機器走線針距太密,「拉」起來有難度,導致拼接處的圓弧不飽滿。而手工上領針距稀疏,松量是手可以控制的,拼接處的圓弧容易做的飽滿而完整。

手工上袖,扦線線距大,疏松而有彈性,因此袖圈的大小具有一定的彈性,在抬手這些動作的時候,袖圈在拉扯下會「變大」一點點,不會感覺腋下被勒的難受,增強瞭舒適性。

讓拼縫看上去不這麼皺的問題,我們先要知道一點,拼縫處為什麼會皺?

我們先從過肩說起:

這事兒其實很好理解,縫線的地方,即紅線區域內,面料被車線「咬死」瞭,不具備伸縮性,經過洗滌之後,其他部分的面料是會輕微縮水的,於是產生瞭一個向內收縮的力(綠色箭頭所示),縮到紅線區域縮不動瞭,於是就皺起來瞭,越是靠近紅線褶皺就越明顯。

再看袖圈:

道理是一樣的,紅線內外面料都會縮水,唯有紅線處面料被車線咬死動不瞭,所以這個區域總會看著皺皺巴巴的。

前面說過,手工上袖因為扦線線距大,疏松而有彈性,被縫線「咬住」的面料依然具有一定的延展性,哪怕是縮水也是「大傢一起縮」,大大緩解瞭褶皺發生的可能。

除瞭手工扦線,還有沒有其他辦法讓這些區域不皺呢?我們看看國內某知名企業是怎麼解決這個問題的。

這是他傢的某款免熨襯衫的說明圖,圖中反復出現瞭兩個字:嵌條。

什麼是嵌條?

粘合襯的一種,將這些容易皺的地方全部燙一層粘合襯,使拼縫處變得硬挺,僵直。這種技術通常伴隨免熨襯衫面料一同出現。本身面料抗皺性能好,這些拼縫處也硬挺,洗完晾幹不用熨燙也不會太皺。

你看,人蹲那兒吭哧吭哧幹半天的活兒,他這一嵌條一熨鬥下去全解決瞭。真是科技興邦 ......

技術上解釋,沒毛病。而且此廠商的做法代表瞭主流免熨襯衫的處理工藝,哪怕是 Brooks Brothers 也這麼幹。但人總會有功能需求之外的審美的追求。這些加瞭嵌條變得僵直、硬挺的拼縫,並不會隨著面料一起產生自然的彎折,穿著這種襯衫,就像人身體之外搭瞭個架子,架子裡填滿瞭免熨面料,面料跟著人體活動而動,架子不太動 ......

我不介意襯衫皺這事兒,但我介意襯衫呆。

最後說說「有什麼卵用」的部分,聽名字就知道,這部分手工是沒有什麼實際用途的,或者說,用機器實現效果是一樣的。甚至有些是機器先固定瞭一遍,再往上加的手工。更多的手工堆砌,也不會對功能性產生多大改進瞭。

那為什麼還要加呢?

通過大量繁復無實際功能的人工勞動來附以產品更高的價值,從而帶來更高的價格。

這一點來看,各行各業一通百通。記得我一愛車的朋友在跟我介紹某款價格高昂的跑車時,會加一句:

「每個螺絲都是手工制造,所有零件都不是標準件,都是專門開模生產的。」

我不知道螺絲如果用瞭機器制造或者其他零件更換標準件對車速和駕駛體驗有多大影響,但是總得有點啥能對其售價做出合理解釋,也讓掏錢買車的人給自己特別是給別人一個「你看我不是傻,是懂。」的說法。

說回襯衫,那不勒斯除瞭默認八道手工之外,各傢都能提供簡配或者高配版供君選擇。多幾步要多加幾十歐,明碼標價,還挺敞亮。

一直有同行以及供應商跟我探討國內流水線生產手工襯衫的可能性,算瞭半天成本發現一個問題:國內做這麼一件襯衫需要支付的人工費用比從意大利連工帶料買回一件還貴 ...

問題出在哪兒?我覺得是不習慣這麼做而已,無他。

論手工的精細程度,國內工藝比意大利隻好不差,但是沒有哪個襯衫師傅學徒時代是學手工襯衫怎麼做的,沒人教。大環境就是這樣,導致手工襯衫的制作工序沒有對應的市場價格。那核定價格的方式就變成瞭工時計算模式。做的不熟練,當然做的慢,耗費工時長,當然貴。貴不說,還難看。

譬如,分不清結構性縫線和裝飾性縫線該選哪種,上領子和鎖扣眼用同一種線;抑或是為瞭展示手工使用的誇張扦邊。看過這類作品就知道,還處於模仿階段,為什麼要這麼做,不理解。

那不勒斯這幾傢襯衫裁縫做過來,談不上誰的手工比誰高明特別多,真沒有,大傢都差不多。真正讓我對誰高看一眼或是心甘情願掏錢的,不在手工的多寡,而是「fitting」。

Fitting 展示瞭裁縫的審美表達,fitting 帶來風格, fitting 才值錢。

這也是為什麼在我看來 Anna Matuozzo 是那不勒斯第一襯衫師傅,無愧那不勒斯最高價格襯衫。

以前和國內同行好友聊起手工襯衫,問我哪幾步手工是最必要的。我說從消費者立場考慮,一定是手縫扣眼、手縫扣子和過肩手工扦線。扦線還得選粗線,扦的不要太精細,最好歪一點,一看就是手工的。其他手工都藏在裡面,沒法人前展示和嘚瑟,可以不要的。

「執念手工襯衫的人,可以忍受穿著難受,不能忍受看著不 Di ǎ o。」

精彩圖片
文章評論 相關閱讀
© 2016 看看新聞 http://www.kankannew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