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錢,誠品活不下去。
但如果沒有文化,誠品也不想活瞭。
——誠品書店創始人吳清友
昨晚突然傳來噩耗,誠品書店創辦人吳清友因心臟舊疾去世,享年 68 歲。
據報道,吳清友 5 月底才親自出席過誠品股東會,原本今天要參加他的自傳新書《誠品時光》的發佈會。沒想到昨晚 7 點多突然病發,送往醫院的路上已無呼吸心跳。
消息傳出後,作傢龍應臺立馬在臉書發表瞭悼念:
" 今晚我為他流下眼淚。
有些人飛揚跋扈,其實貢獻很薄。有些人默不作聲,做的卻是靜水流深的事。
書店可以隻是賣書賣紙賣文具的商店,他卻把它做成生活的美學、文化的指標、對心靈境界的堅持。可是也隻有朋友們知道,在幕後,他堅持得多麼、多麼辛苦。
我感佩他對臺灣的付出,尊敬他對華人世界的貢獻,但是更心疼他白瞭頭發的辛酸 ……"
吳清友的好友,華碩電腦創始人之一童子賢則表示,吳清友一生為臺灣創立瞭舉世矚目的文化事業,是一位有福報的人。
1950 年 10 月,吳清友出生於臺南,患有先天性心臟擴大癥,生前一共動過 3 次大手術。
1988 年進行瞭第一次開胸心臟手術之後,本來以代理歐美廚具起傢的吳清友,於 1989 年 3 月創辦瞭誠品書店。
誠品書店初期專賣藝術與建築類書籍,采取有別於同業的經營模式,後來逐漸擴張到出版、畫廊和策展等諸多行業,更結合瞭書店與商場,成功經營出特殊的誠品書店文化。
" 誠品證明瞭一間書店能帶給一座城市的商業效益,不輸給一間百貨公司 "。
1999 年,誠品敦南店成為亞洲第一傢 24 小時營業書店,成為臺灣地區著名的文化產業坐標之一,也是訪臺遊客必去的打卡景點。
第 43 傢誠品書店位於蘇州,也是大陸首傢旗艦店。原本上海也有計劃開分店,不過後來項目流產。
蘇州誠品
吳清友曾說," 我一直認為誠品是坐落在某一個城市集體的創造,沒有人文,誠品隻是一個空洞的軀殼。"
他個人的信仰是——生命在事業之上,心念在能力之上,事業、工作,都是你生命的道場。
下文來自吳清友在中歐國際工商學院的演講,講瞭他為什麼能承受誠品書店長達 15 年的虧損:" 誠品書店不是商學院的好案例,卻是我對生命的一種創作和探索。"
他說,沒有錢,誠品活不下去。但如果沒有文化,我(誠品)也不想活瞭。
* 文章原刊於《中歐商業評論》九月號,原題《我與誠品書店 25 年》。
1950 年代,我出生在臺灣西南沿海,小時候是傢裡表現最差的小孩,但我得到非常多的愛,尤其是我的父親,他給瞭我這一輩子最偉大的養分。
那個年代,臺灣很貧困,父親經歷瞭非常大的風波。但是,他在我心目中是一位偉大的父親,也是一位偉大的愛人。他把生命定為 " 留得清白在人間 ",雖然沒有錢,但很有骨氣,希望他的 小孩將 " 誠 " 字作為生命的信仰," 財物有時而盡,惟有‘誠’字是終身受用不盡的 ",所以我有機會成傢立業,所有公司全部以誠為始。
我經歷瞭年少的貧困,但運氣很好,工作十幾年積累瞭很多財富。1980 年代左右,我經營一傢小公司時,讀到一本《靈機實務》。通常,公司做年度計劃都會沿用去年業績,但這本書講瞭一個新的概念:當你做一個新計劃,可不可以把一切想法歸零再去考慮呢?
它讓我自問兩個問題:一、不做原來的行業,我做什麼?第二,生命歸零,我又期待什麼?
我有先天性心血管疾病,而手術在當時是很危險的。這就逼迫我思考生命的問題,重啟瞭一段旅程。
經過誠品賠錢的 15 年,我至少看到瞭自己對生命態度的誠懇。
在病痛之中,我的內心非常迷離。就在這個因緣中,《弘一大師傳》和史懷哲(Albert Schweitzer)先生的《文明的哲學》給瞭我最重要的影響。
《弘一大師傳》文字太美瞭,是弘一大師對生命的瞭斷。他三十多歲時,在文學、音樂、戲劇、教育等方面都很有成就,卻選擇瞭佛教中最嚴厲的律宗,以追求生命的完成。
史懷哲先生對基督教很有研究,還研究巴赫,是一個非常好的管風琴演奏傢。一天早上,他讀到一份報道講剛果有很多黑奴病痛無人照顧,就立志此生都要奉獻給黑奴,花瞭五六年時間去學醫,然後跟太太去瞭非洲。這本書讓我大受感動。
史懷哲和弘一大師,一位在西方,一位在東方,在三十多歲的壯年就決定此生要度己度人,這種生命的壯闊實在是非我們所能及。我的學問不好,但從小就喜歡思考。史懷哲講到,大自然是上帝最偉大的創作,人類最偉大的創作盡在書本當中。這開啟瞭我對書店經營的一種興趣。
柏拉圖曾經說過,販售和分享知識其實是要比販售和分享食品更嚴謹、更需要小心的事情。之前我根本沒有任何對書店的認識。雖然相較於弘一大師,經營誠品書店也不過是做一個心靈生活的逃兵,但我開始思考人生的價值到底在哪裡。
我提出瞭人文、藝術、創意和生活為理念的誠品之旅,也就是愛、善、美的不斷精進,使自己不斷地活下去。誠品除瞭書店,還有一個誠品畫廊,是講美的;" 誠品藝術空間 " 則希望通過各類藝術活動,通過展覽、表演或對話,把美展現出來。
因為病痛,我對書店無法做五年、十年長遠的計劃,而是要考慮每個當下安定心靈的可能。我本以為準備一點小本錢可以賠 5-8 年,沒想到一直賠瞭 15 年。誠品書店不是商學院的好案例,卻是我對生命的一種創作和探索。
誠品賠錢的 15 年,是我一生中最豐富的時間,因為這讓我第二次看到瞭自己。
第一次看到自己,是當我擁有的金錢超過生活所需之後,覺得錢不是那麼重要。經過誠品賠錢的 15 年,我至少看到瞭自己對生命態度的誠懇,即便是執迷不悟,不知變通。其實,我不是一個笨人,但我不想做太容易的事情,而是要做自己認為是有興 趣、有意義,或者做一些從來沒有人用這種方式做的事情。
" 困而知之 ",我有切身的體會。誠品曾經走投無路,我安慰自己說," 人生在事業之 上,心念在能力之上;所有這些困惑,都為你在人生上的遭遇讓你對生命有新的發現。" 我所有的領悟都是在困境當中得到的。
我在香港、臺灣經歷瞭三次心臟手術。陷入困厄之時會問為什麼是我?其實,為什麼不是你?隻問 " 為什麼是我?" 會很委屈,心不甘、情不願,心靈是負面的;想 " 為什麼不是我?" 就會豁然開朗多瞭。沒有人有資格說貧困不該歸我、苦難不該歸我、病痛不該歸我。生命當中沒有那種理所當然的回報。你要做什麼,你自己可以決定;你要得到什麼?對不起, 上天做主。這可能不太合乎商學院的邏輯,但可能是人的心靈最需要的養分。
當你把顧客看成消費者的時候,你看到的是他的錢,而沒有註意到他是一個人。服務的終極目標是精進自己、分享他人。
誠品是服務業。但服務的意義到底是什麼?我上過很多美式、歐式商學院的課,至今也沒有得到滿意的答復。商學院舉的案例,全部都和金錢有關,和得到客戶的歡心有關,和職位升遷有關。但很多從事服務業的人不是光要這些的。誠品有很多同仁,大學畢業、碩士畢業,願意站在結賬櫃臺用恭敬的態度、兩手遞一本書給讀者,他們想要得到的是什麼?服務的終極目標是精進自己、分享他人。
每一個從業人員希望明天的我比今天更精彩。能不能把所有陌生人當成一個獨立的生命個體,就像自己的兄弟姐妹一般?顧客隻不過是在分享我精進過程當中某一個當下。這是一個永遠無法完成的完美的目標,但至少表達瞭我們對服務的態度和對生命的態度。利益也有近利、遠利、短利、長利之別。我對事業的經營關照幾個面向——對社會、對文化、對城市、對讀者的全面關照。商學院的教育一般把客戶當成是消費者,而我們把顧客看成是一個讀者,一個人。當你把顧客看成消費者的時候,你看的是顧客的錢,而沒有註意到他是一個人。
有的誠品書店開在醫院裡。我看到,病人在我們賣簡餐的地方吃一碗熱騰騰的面,跟他在購物中心吃一碗面的感動是不一樣的。我有機會在醫院服務一個有病痛的人,讓他有那碗牛肉面的滿足感,這是非常好的。賣一本八卦雜志和賣一本好書,在 POS 機上可能顯示的都是 25 元人民幣,但有良心的經營者會知道,那是不一樣的。
在誠品書店,我們擺瞭差不多 400 個公共座位。從零售店的經營來說,這些座位是無效率的,應該拿來擺更多的書和商品。誠品的理念是 " 連鎖不復制 "。復制可以快速發展、成本降低,但我們不復制,每一傢誠品店都不同:書的組合不同,裝修的空間和氣質不同。在大學,我們用的材料非常簡樸但又自成風格。因為那裡是學生們進出的地方,不必去用光亮的大理石等豪華材料。要讓學生進入書店之後,覺得這個空間是屬於他的一部分,人和空間的融洽度是合意的,不要讓學生覺得這是一個奢華的空間。
誠品書店一開始不是要為瞭賣書,而是要推廣閱讀,所以會從人、空間、活動的角度來考慮問題。人們來書店不僅僅為瞭買書。誠品希望在書店環境的設計中,將顏色、燈光、佈置或者同仁的微笑都考慮進去,甚至還有烹調分享,都是為瞭人。我們準備瞭一個 30 平方米的獨立空間,讓年輕創作者去進行實驗性的裝置或者其他創造性表現;最近我們開瞭一個音樂廳,我們知道一年就要賠 400 萬人民幣,但它是誠品的夢——為平時不能在國傢級殿堂表演的人提供一個專業發表創作的空間。
誠品辦的活動絕大部分是免費的,因為在我們看來,人文思維關乎人和自我、人和他人、人和社會、人和天地、甚至人與鬼魂之間。2010 年,到誠品書店看書的人次超過瞭 1 億次。2013 年,誠品書店營收是 130 億臺幣,會員 98 萬,書店營收占 30% 左右。
經歷 25 個春夏秋冬之後,我的生命才學到從容;曾是學傢筆下的悠然自在,現在才化為生活中的美好。
全球化是一個災難,導致強者更強、富者更富、大者更大。絕大部分人要在商場一爭長短,100 個人當中贏傢不會超過 10 個人,貧富差距越來越大。人類可能開始要轉變瞭。無論如何,人是城市當中最珍貴的資產;人最重要的素養是人文和藝術方面的素養,就是善、愛和美的素養。書店行業,大傢都在講網絡化、電商,但誠品講的是人和人之間、人和空間之間、人和書本之間、人和講座、表演等之間的互動。誠品出版瞭幾本刊物,用的名字都與此有關。當你不能改變世界的時候,必須要改變自己,要厘清自己的價值,保有心靈層次的安寧。
臺灣有一位很有名的文學傢曾經講過,活在當今社會,假使沒有一點文學和藝術的涵養,日子是很難從容過下去的。生命終究是我們最重要的關口,而不是生意和錢。
誠品在商業經營上備受批判,但我至少信守當年的信諾,希望一本書、一句格言、一首名曲、一個新的思想剖面、一件藝術創作品、一棟感人的建築與空間,都能產生一份靈動力,豐富大傢的精神與心靈。25 年來,我陸續實現瞭這些願望。現在我們有電影院、音樂表演廳、畫廊、藝文空間、誠品講堂,在蘇州建造瞭未來誠品在大陸發展的第一個項目。我真的覺得奇怪,好像上天在冥冥之中促成瞭很多好的因緣。
一個企業真正的創新是在價值和理念部分。假如把事業和人生做一個整合性的思考,以生存、生活、生命,或物質的生活、精神的生活、心靈的生活三層次,對應到經營上來,就是先求生存,再求領先,領先之後,有的人要成為產業的第一,而誠品希望讓顧客滿意。在繁忙的都市當中,希望書店成為城市人的客廳。到書店裡可以放松,可以從容。
2011 年,我到北京和很多官員見面,他們問我對北京的意見,我很坦率地講,北京的讀者值得書店的經營者給予更好的待遇,給他們更好的空間、更多元的選擇、更親切的服務,要讓更有靈魂的活動註入書店的氛圍。當代大陸的企業傢要有更好的人文素養,必須要關懷這個社會,不能僅僅依靠政府。過度精明取得的利益是一種掠奪。商業認為你的 KPI 好,經營效益好,從人文觀點來說,實質是在衍生成強弱貧富。
沒有錢,誠品活不下去。但我心裡同時也非常明白:如果沒有文化,我也不想活瞭。很多人可以買到香奈兒,但買不到氣質;可以買到很好的床,但買不到安穩的睡眠;可以買到豪華別墅,但買不到溫馨的傢庭;可以買到很好的食物,但不一定買到很好的食欲。
有一位建築評論傢說過,真正知道一個理念至少需要花 20 年的時間;至於親身體驗而至深信不疑,則需要 30 年光陰;要能夠隨心所欲地應用,將要耗掉 50 年的生命。這段話,誠品同仁感受最為深刻,我們的能力雖然有限,但信守 25 年的願許。在經歷 25 個春夏秋冬之後,我的生命才學到從容;曾是學傢筆下的悠然自在,現在才化為生活中的美好。
吳清友與女兒吳旻潔
資料整理自網絡
歡迎分享,留言交流。轉載請註明出處。
-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