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來慚愧,有一個大學同班同學,我直到畢業後才認識。
在一次偶然的聚會中,我註意到瞭她:馬尾辮,淡妝,黑白配色。她坐在角落裡,友善地和人交談,人散瞭,她也不去搭話,自顧自拿出手機聽歌。
簡單,卻有一種清逸脫俗的氣質。
後來我問起她,為什麼大學四年都沒怎麼見過你?
她笑瞭笑,說:" 因為我都做自己喜歡的事去瞭,沒怎麼參加聚會吧。"
其實我們身邊有很多這樣的人,她們看起來高冷,不近人情,崇尚一切從簡,經常被當成 " 異類 "。
這些自嘲為 " 性冷淡 " 的女孩,還有另外一個名字:
極簡主義者。
△
她們認為:衣服不必花哨,簡單、耐久、實用就好。
黑、白、灰、藍,素色百搭款,極少裝飾和花邊。對崇尚極簡的女孩來說,幹凈的純色才是歷久不衰的經典款式,耐久和實用是第一硬指標。
更重要的是,崇尚簡單並不意味著降低生活質量。
蘋果公司神話的開創者史蒂夫 · 喬佈斯,一生信仰 " 少即是多 ",《喬佈斯傳》裡描述他年輕的時候因為覺得傢具不好看,房間裡除去一盞燈再無其他。
但他過得不好嗎?並沒有,一生他都做著改變世界的事,精神富足,即便傢中空無一物。
數十年來永遠是同一套裝束:黑色高領衫、普通的牛仔褲和板鞋。
這樣簡單的設計,其實出自日本著名時裝設計師三宅一生之手。" 無結構模式 " 的服裝理念,看似平凡無奇的裝束,所流露的禪意令無數人為之傾倒。
最精湛的工藝不害怕折舊,最簡單的設計不會落後於潮流。
行為和言語始終保持一致的喬佈斯,還有過這樣的思考:" 苦行和極簡讓人更加敏銳,匱乏即是富足,自律產生喜悅!要明白一個大多數人不知道的道理:物極必反!"
這就是極簡主義者的信念:數量做減法,質量做加法。
她們的 " 減法 " 是面對自己滿滿當當的衣櫥,看看有多少不合身,多少不滿意,多少是幾個月來碰都沒碰過的?這些讓自己產生負面情緒的服裝,首要的任務就是減少它們的數量。
她們清楚自己究竟喜歡什麼、缺少什麼、適合什麼,而不是一看見網店爆款或是品牌大減價就把持不住自己,為瞭那一點小便宜,被拖入到更深的泥潭裡。
近年來,一些時尚博主提出瞭 " 膠囊衣櫃 " 的概念:一個衣櫃包含固定數目的單品,總數量通常小於 40 件。
這是一個典型的做足瞭 " 減法 " 的衣櫃,不同的單品按照色系、季節、風格分門別類,如果其中一件損耗瞭,隻需要再買一件同款就好——思路之簡潔、直接,令人贊嘆。
清爽的穿搭,整齊的收納,完整的配色方案。
她們像作者喬舒亞 · 貝克爾在《極簡》一書中總結的那樣:減少 20% 的物品,提高 80% 的生活品質。
哪怕是小小的衣櫃,也要做到精簡和實用的平衡。
△
她們說:希望能過上一種 " 不役於物 " 的生活。
她們的生活方式遵循 " 奧卡姆剃刀原則 ":如無必要,勿增實體。
" 有意識地提升我們最重視的一切,擺脫妨礙它的任何東西。"
舉例來說:當你要閱讀的時候,面對的是一張堆滿雜物的書桌,你需要掃開這些東西,騰出一個看書的地方 …… 相比之下,如果書桌上隻有一個臺燈,一本筆記,一支筆,連閱讀的心情都會愉悅許多。
這不僅符合極簡主義審美,更是懶人的福音。
有人會覺得,多存點東西以應付不時之需,總有一天能用得上。
然而問題在於,所謂的 " 不時之需 " 真的存在嗎?隨著商品市場的發達,沒什麼是臨時要用而買不到的。最後的結果往往是囤積瞭一批不知何年何月才能登場的雜物,把傢裡活生生折騰成一間倉庫,既占空間,又增加自己收拾整理的壓力。
相比之下,簡約、溫馨、舒適,才是居傢空間最高的追求。
北歐傢居設計在全球享有盛名,其實和北歐日照時間短、人們長時間在傢裡度過有關系。人們眷戀自己身處的空間。
許多北歐的設計師聲稱,他們要把產品設計成 " 讓人長期使用也不會厭倦 " 的東西。
於是,我們看到瞭純白空間、木質元素,溫潤的風格,清新的居傢氛圍。走在這樣優雅的房間裡,宛如置身於原始森林的懷抱中央。
在這裡待久瞭,人也會變得溫柔、清爽、心胸開闊。
大學同學很認真地告誡我:是你購買物品,不要成為物品的奴隸。
相似的話還出現在《瓦爾登湖》中," 當我遇見一個背著全部傢當蹣跚前進的移民,看上去好像脖子後面長著一個大肉瘤,我便覺得這個人怪可憐,倒不是因為他的傢當全在這裡,而是因為他要帶著全部這些東西。"
人和物品的關系,是人心智的體外化,你占有物品的時候,物品也在占有你。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一個人放下的越多,就越富有。
日劇《我的傢裡空無一物》的女主角麻衣,對整理東西有種偏執的熱愛,包包衣服排列整齊,搭配一目瞭然;廚具餐具各歸其位,做飯才從櫥櫃裡拿出;遙控器紙巾盒都安靜擺在櫃子裡,需要用才拿出來。
維持這樣的狀態,難免和傢人發生沖突。
當麻衣扔掉奶奶準備拿來喂鳥的佈丁杯時,她倆再次爆發瞭激烈的沖突。在兩代人不同的生活態度面前,麻衣堅持:隻保留自己喜歡的東西,而一旦買瞭就好好保養,為長久使用而用心維護。
" 喜歡的東西好好使用,不必要的東西早日剔除 ",是最好的生活態度。
△
她們杜絕一切打擾,不在生活的細枝末節上浪費時間。
現在很奇怪的一點是,拒絕參加集體活動,仿佛就成瞭天然的靶子。不僅大傢會在背後議論你 " 自閉 ",父母長輩也會責怪你:這孩子,怎麼一點做人的道理都不懂?
在生活中,也偶爾會見到這樣的人:她們平時待人友善,談吐親切得體,在面試或演講時也可以毫無懼色、侃侃而談,但比起和同學聚餐或一起購物、唱 K,她們卻更喜歡一個人靜靜地待著,寫幾篇隨筆,看一本看瞭很久的書。
《1Q84》中,青豆稱得上性冷淡生活的教主,一個人住,交際很少。過著節儉的生活,最有意花錢的是飲食;不關註服裝、化妝品和首飾,有需要才去逛街;傢具隻有最低限度的幾件,卻足夠滿足所需。
" 她從小時候起,就習慣沒有裝飾的簡樸生活。禁欲和節制,是她剛懂事時最先被灌輸到腦中的東西。傢裡沒有任何多餘的東西。" 可惜 " 兩字,在她傢是用得最為頻繁的字眼。沒有電視機,連報紙也不訂——在她傢裡,連訊息都是沒有必要的東西。"
追本溯源,她成長在崇尚簡樸的傢庭,卻並非一開始,就喜歡這樣的生活。
" 她盼望自己盡快長大,離開父母,按照自己的心意一個人生活。想吃什麼吃什麼,想吃多少吃多少。錢包裡的錢可以自由地花。穿著喜歡的衣服,穿著合腳的鞋子,去想去的地方。結交好多朋友,彼此交換包裝美麗的禮物。"
但青豆長大才發現,最讓她心緒寧靜的,還是過著禁欲而皆知的生活。
自律才能帶來長久的快樂。看似不合群的人,往往擁有強大而自由的內心。
隻有當人格和獨立生存的能力已經足夠完善,才能夠減少對 " 合群 " 的依賴。
這些沉默又堅強的女孩知道," 人脈 " 並不是靠幾次聚餐和購物就能搭建起來的,想要獲取幫助,隻能付出同等的利益去交換。
如果是沒有必要的交際,那麼,就減掉它。
極簡主義者珍惜自己的時間和精力,對她們來說,眼花繚亂的關系網隻會把生活攪成一團社交的碎片。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無疑,簡化信息來源是一件相當重要的工作。
沒有多餘的 APP,沒有吵鬧的推送,沒有雜七雜八的關註列表。
知乎上有人說:" 待人友善是修養,獨來獨往是性格。"
謹慎擁有,珍惜使用,勇敢舍棄。
△
極簡主義的核心其實是:找到生活中真正重要的東西。
所謂的極簡生活,並不僅僅是所謂的 " 性冷淡 " 穿搭、簡化物品、削減人際交往,我們最終的目的,是找到並貫徹自己真正在乎的事情。
夢想、事業、傢庭、朋友、信仰、美 …… 每個人都有權做出不同的選擇。在去掉瞭所有喧囂繁雜之後,我們可以把時間積聚起來,在自己最喜歡的道路上前行。
這就是 " 精神上的極簡主義 "。
正如 Youtube 上知名的極簡派博主 Sean Lee 所說的:那些奉行極簡主義的女孩子,丟掉的不僅是不必要的雜物和社交關系,更是生命裡一切不必要的幹擾項,讓她們找到最輕松、最美麗的自己。
那些活成瞭 " 性冷淡 " 的女孩子,美得直擊靈魂。
想獲取幸福,要麼滿足欲望,要麼停止欲望。你總得二選其一。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