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薪 3 萬越省越窮,諾獎告訴你雙 11 花錢別心痛

11-09

最近一期《夢想改造傢》中,有個令人哭笑不得的故事。

委托人菲菲經中介介紹,按照價格從低到高排序相中瞭一套 " 絕版 " 湖景房,在周圍均價一萬每平米的地段,僅售五千一平。

菲菲像撿到寶一樣買下瞭它。

可之後交瞭房,她才發現其中的隱患:屋頂防水層腐爛,造成屋內墻壁發黴,房門尺寸不正規,無法改裝。

這些毛病讓房子低價也脫不瞭手,幾個月前的 " 寶 " 變成瞭燙手山芋。唐小姐找瞭多傢裝修公司也無法改造,更因為這套房,挨著母親和男友的數落。

《夢想改造傢》中委托人菲菲買房後發現諸多隱患

在設計師的幫助下,房子煥然一新。但菲菲還是被折磨得心力交瘁,即便欄目組有品牌的贊助,使用防水材料和改造花費還是高達 27.8 萬元。

很多人都有這樣的慣性消費觀。終於熬到買得起房,開上瞭車,拿著三萬的月薪,還是在不該省的地方瞎省錢。攢下一萬,想有十萬;到瞭十萬,還想早點存到一百萬 ……

用老人的話說,這是典型的貪小便宜吃大虧。

一味省錢,反而不能如願省到錢

節儉,是典型的中國式消費觀。這種 " 美德 ",在老一輩的人身上尤為明顯:不敢吃,不敢穿,始終盯著死期的存款。

趕上減價把貨囤成瞭山,生活稍微多點花費,就要極度缺乏安全感。

這是曾經窮怕瞭的我們,局促的辛酸。

2017 年諾貝爾經濟學獎頒給瞭一位叫理查德 · 塞勒的經濟學傢,他提出瞭一個有意思的理論:稟賦效應。

簡單來說,就是當你擁有某樣東西後,你對這樣東西的評價會變高。就好比," 丟瞭一百塊的痛苦比撿到一百塊的幸福更強烈 "。

諾獎得主理查德 · 塞勒出席芝加哥大學舉辦的諾獎慶祝會 / 視覺中國

當人們對錢抱有 " 擁有感 " 時,就產生瞭稟賦效應,讓人們覺得花一百塊錢買東西的痛苦大於買到一百元商品的快樂,所以當一百塊的商品打折時,他們才會買,因為此時獲得這件東西的快樂能夠彌補失去這些錢的痛苦。

人們熱衷於買團購券,積攢優惠券,正是利用這些抵消心理上的稟賦效應。

可是正如開頭提到的菲菲一樣,為瞭省錢,我們常常忽略瞭省錢的代價。

一個在國外生活的閨蜜抱怨,當時出國留學為瞭省錢,早早購買瞭航空公司的青年票,比正價票能夠便宜一些錢。不過弊端就是,隻能托運一個行李箱,而正價機票可以托運兩個。

她當時想,少帶點東西也沒什麼大不瞭的。但是到瞭當地生活起來才發現,因為少帶瞭很多東西都要重新置辦,而在國外置辦這些東西的價錢遠遠超於國內,甚至遠遠超於我購買一張正價機票。

時下年輕人都流行追求詩與遠方,很多人因此樂於窮遊,而仔仔細細看完網上五花八門的窮遊攻略後,會發現看起來省錢的方式其實並不省錢。

有的時候為瞭省錢,會選擇出行坐廉航,但廉航公司通常都很任性,說取消航班就取消航班,彌補的措施可能是讓你去另外一個城市搭航班飛往目的地,提前支付的酒店預訂和景區門票都隻能白白扔掉。

住宿方面,窮遊一般都選擇比較便宜的旅店,代價就是這樣的旅店常常位於非中心地段,雖然住得便宜,但交通費卻更高。省下來的錢都在別的地方找補回來。

額外代價不僅消耗時間金錢,還會帶來精神上的折磨。

一期《鏘鏘三人行》談到逃票話題,香港嶺南大學教授許子東說自己在德國的時,曾被一個留學的博士生帶著逃票。這個博士說,在德國逃票被抓的幾率是五十分之一,所以很多人都不買。

許子東戰戰兢兢聽瞭博士的話。但是在接下來整段旅程中,他一直都在擔驚受怕,覺得每一個迎面走來的人都像是要查票。這恐懼的代價遠遠超過瞭那兩馬克車費。

吳曉波在《把生命浪費在美好的事物上》一書中提到,太多人忘記瞭賺錢本身就是為瞭花。但是錢隻有在流通中才能增值。用錢換來喜愛的商品,讓生活心曠神怡才是金錢的正確使用方式。

對於善於使用金錢的人來說,對錢沒有擁有感,就能輕易逃脫稟賦效應的桎梏。

在他們看來,錢是生錢的工具。一旦停止流動,就會迅速貶值。當商場新手寧願把貨物爛在手裡,也不遠打折銷售時,生意老手會選擇消倉甩賣,增加資金周轉速度。錢和貨物,隻是財富的不同形態。

錢隻有被用掉瞭,你才擁有它的真實價值。

敢花錢是灑脫,懂花錢是智慧

每天都有朋友在問,雙十一買點啥好,好像這天不買東西就吃瞭大虧。然而每次收完貨看著一堆快遞箱,又要悔不該當初:該買的買瞭,不該買的也買瞭。

看似買到就是賺到,但其實在商傢和消費者的博弈中,消費者一直都是被操控的一方。

早在二十世紀初期,電燈泡從 2500 小時的使用壽命硬減到 1000 小時,這是燈泡制造業心照不宣的秘密,為的就是讓消費者不斷購買新的產品。

聖誕節促銷,英國倫敦某百貨公司內,許多亞洲面孔出現在搶購人潮中 / 視覺中國

這種 " 計劃報廢 " 策略至今仍然被廣泛應用於各行各業,為的就是讓持續消費觀念深入人心,讓消費成為義務而不是選擇。

市場在進化,營銷策略也在不斷升級,商傢從操控商品質量轉而操控消費者心理。

為瞭讓消費者每年都買新車,通用公司總裁曾經提出 " 有序制造不滿情緒 "。明明買瞭幾年的車還能繼續用,但他們偏偏用各種廣告鼓勵車主為瞭一兩個功能換置新車,在消費者腦中植入淘汰觀念。

賣傢不喜歡消費者用理性來考慮購買需求,隻希望他們能像孩子一樣,看見櫥窗裡的某件東西後就大聲說出:我要這個!

所以購物節誕生瞭,各種各樣的噱頭和口號隨之而來。一瓶香水讓你化身乘飛機逃婚的酷女孩,一份理財保險讓你瞬間財務自由逃離北上廣。

" 購物實現階級跨越 " 的肥皂泡泡,越吹越大。

營銷號動不動就以 " 什麼都可以便宜,唯獨 XX 要買好的 " 這種口吻鼓勵女性消費者投資在粉底,包,鞋上,說白瞭就是什麼都要買好的。

完全用消費定義自我,就是被動過著營銷者定義的生活。

消費觀塑造眼界

現在很流行的一句話叫:好看的臉蛋太多,有趣的靈魂太少。然而,無論 " 好看 " 還是 " 有趣 " 都需要投資才能實現。

二十歲的女孩子抹點大寶就能容光煥發,二十五歲的女人就要用精華眼霜來拖延衰老的到來。

劉嘉玲在北京電視臺某節目錄制現場 / 視覺中國

劉嘉玲曾經說,她欣賞歲月在她臉上留下的痕跡,不會用醫美手段改變自己的臉,但必要的護膚功課還是要做的。

有網友曾經在微博上說過自己對 " 好看 " 的理解:

" 好看 " 就是一件很費勁的事,不用怎麼努力的好看,隻存在於極其短暫的少女時光。成年定型以後,再漫不經心的美麗,都要有足夠的工序支撐。所以臉某種程度上不僅是臉,也是我們憑一己之力築起的千裡之堤,是不得不靠汗水與意志搭建和雕琢的一部分。

身負珠玉,也要付出維護珠玉的代價。

確保臉足夠好看隻是錦上添花,而投資大腦、擁有有趣的靈魂才是內核。

時下最酷的消費是投資內涵,最美的性感是大腦的多元。

上大學的時候,班裡有個女生一直都是小透明。直到有一次,在學校文化節上她穿著和服表演茶道,一邊嫻熟地沖泡抹茶,一邊向圍觀的人解釋日本抹茶文化,臉上的自信讓她熠熠發光。

原來她從小就在父親的熏陶下熱愛茶文化,上大學後,當宿舍裡的女孩子每天在網上忙著比價的時候,她攢下瞭一些錢報名瞭茶道班。

從那之後,每次再碰到她,都會覺得她在散發獨特的魅力。

你可以生來不是高富帥,白富美,但如果你把自己不當回事,不肯投資自己,那估計你也沒有機會逆襲瞭。

同樣的一筆錢,你可以投資理財,再生資本;也可以集齊口紅,買來自信;或是學習未知的學問,鍛煉欠缺的技能,見識陌生的世界,結交更多有趣的人。

但,營銷廣告永遠無法定義你是誰,隻有你自己才可以。

精彩圖片
文章評論 相關閱讀
© 2016 看看新聞 http://www.kankannew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