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最近又被 " 李嘉誠撤退 " 的消息刷屏瞭。不過這次撤退不是賣樓——
11 月 28 日,有媒體稱,李嘉誠在汕頭大學的基金會辦公室已經被摘牌,因為與學校相關問題達不成一致意見,李嘉誠就此撤退。
名為 " 汕頭大學新聞中心 " 的微博公開辟謠稱媒體報道不實:
李嘉誠基金會也公開回應媒體稱,李嘉誠基金會方面表示對於李嘉誠不再資助汕大的傳聞 " 感到莫名其妙。" 解釋稱,李嘉誠基金會按內地對境外慈善機構的最新規定,李嘉誠基金會將設於內地的數個辦公室合並搬至深圳,工作范疇並無改變。
原來是烏龍一場,但是因李嘉誠近年不斷從內地撤資的傳聞不斷,難怪公眾和媒體反應敏感。小編今天梳理下李嘉誠近年來的資產轉移路線圖。
━━━━━
內地和香港 " 賣賣賣 ":內地拋售物業套現千億
李嘉誠從內地撤資可追溯到 2013 年。當時中國房價處於高位,社會對經濟總體形勢較為樂觀。2013 年年 8 月,李嘉誠先以 25.78 億出售廣州西城都薈廣場和停車場;同年 10 月,李嘉誠將小陸傢嘴的東方匯經中心整棟出售,交易價格 71.6 億元。彼時,市場並未對李嘉誠的撤資有除商業以外的其他解讀。
2014 年,李嘉誠繼續 " 賣賣賣 " 速度。 2014 年 2 月,李嘉誠旗下長實參股的 ARA 資產管理公司以 24.8 億元出售南京國際金融中心,此項交易是長三角地區有史以來金額最大的有穩定收益物業的整棟交易。同年 4 月,李嘉誠次子李澤楷以 57.6 億元將北京盈科中心出售。2014 年 8 月,ARA 以 15.4 億元出售上海市虹口區北外灘甲級寫字樓盛邦國際大廈。
2014 年 8 月,和記黃埔宣佈以 38.2 億港元向泛海控股出售和記港陸(後更名為中泛控股)71.36% 的股權,而和記港陸旗下資產主要包括位於上海的兩棟投資性物業。
2016 年 10 月,李嘉誠 200 億拋售上海世紀匯廣場。而在 2015 年,長實曾表示,鑒於該項目優越的地理位置,將該項目作為自持。但不到 1 年,李嘉誠再次賣瞭這棟被視為地理位置極佳的物業。這意味著,李嘉誠賣瞭其在上海浦東擁有的最後一個商業項目。
據媒體 2015 年的統計,自 2014 年 1 月份至 2015 年 4 月,李嘉誠通過轉讓資產或其他方式套現逾 738 億元。另據澎湃統計,截至出售陸傢嘴世紀匯廣場,李嘉誠內地拋售物業套現超千億元。
在拋售內地資產的同時,李嘉誠也在拋售香港資產。
2013 年 11 月,58.5 億港元出售位於香港新界的嘉湖銀座購物中心。
2017 年 7 月 30 日晚,和記電訊香港發佈公告稱,於 2017 年 7 月 29 日,與 Asia Cube Global Communications Limited 訂立買賣協議,公司同意以 144.97 億港元現金代價(約合 125 億元人民幣)出售 HGC 全部股權。
2017 年 11 月 1 日,李嘉誠旗下長實集團在港交所發佈股份出售公告,擬出售持有的中環中心 75% 物業權益,交易對價為 402 億港元(約合人民幣 341 億元),這一交易價格創下香港物業交易紀錄。
在從內地和香港撤資的同時,李嘉誠旗下公司註冊地的變更也引發關註。
2015 年初,李嘉誠宣佈經將長江實業與和記黃埔進行重組。在一系列的分拆重組背後,李嘉誠將旗下的公司註冊地由香港遷往瞭開曼群島和百慕大群島等知名的離岸金融中心。
據悉,在這些離岸中心,當地政府對離岸公司很少征稅,隻收取少量的年度管理費,並且無外匯管制。國內不少互聯網公司也選擇在這些離岸中心註冊。
值得註意的是,在 2013 年底,李嘉誠被輿論風波包圍時,曾經澄清:說 " 長和系 " 撤資是一個大笑話。如果我真要 " 撤資 ",那麼最容易的就是 " 遷冊 "。我一定不會 " 遷冊 ",長和系永遠不會離開香港。"
━━━━━
歐洲 " 買買買 ":兩年前在英總資產就達 4000 億港元
" 哪裡有回報,我就去哪裡投資。"2017 年年初,香港首富李嘉誠在長江集團的周年晚宴中說。在拋售內地和香港資產的同時,李嘉誠加碼收購歐洲資產。不少媒體使用 " 抄底歐洲 " 形容李嘉誠的歐洲投資。
據騰訊財經,數據顯示,從 2010 年 4 月開始,李嘉誠就開始抄底歐洲,加倉能源、基建,尤其是英國,投資遍佈電力、天然氣、交通和零售等領域,並側重於基建。
2015 年,李嘉誠出手收購英國第二大的電信運營商 O2 電信商時,英國《每日郵報》撰文指出:這位亞洲富豪快買下大不列顛帝國瞭。另據媒體報道,英國已經成為其商業帝國的最大利潤來源,李嘉誠在英國的總資產高達近 4000 億港元,
2015 年 8 月,李嘉誠將旗下 3Italia 業務和俄羅斯電信公司 VimpelCom 旗下業務 WindGroup 進行合並。同年 10 月,長江集團的合資公司斥資 3.24 億美元,收購葡萄牙風電企業 Iberwind。
就在出售 HGC 全部股權的三天前,2017 年 7 月 27 日,長實地產、長江基建集團發佈聯合公告,擬成立合資公司以收購德國能源管理綜合服務供應商 ista Luxemburg GmbH(簡稱依斯塔)及其附屬公司,收購價格合計約 412 億港元(約合人民幣 357 億元)。
此外,李嘉誠近年的海外投資還包括以 21 億美元(約 141 億元人民幣)買下瞭加拿大熱水器和空調公司 Reliance Home Comfort,以約 424.5 億港元收購瞭澳大利亞電力供應商 DUET 集團。
此外,李嘉誠在愛爾蘭、奧地利、意大利等歐洲國傢,均有電信業務的投資收購。
━━━━━
李嘉誠為何內地拋售地產,歐洲加大投資?
但李嘉誠對 " 撤資 " 的說法並不認可。
2015 年 9 月,新華社瞭望智庫發表的署名羅天昊的文章《別讓李嘉誠跑瞭》引發熱議。文章認為," 在中國經濟緊張時刻,李嘉誠不顧中央此前對其在基礎設施,港口、地產等領域的大力扶持,拋中國於不顧,不停拋售,嚴重影響大陸信心,造成悲觀情緒蔓延,可謂已失道義。"
同年,9 月 29 日,李嘉誠發佈長達 3 頁的親筆信,回應瞭 4 個問題。李嘉誠表示,離岸設立公司,目的是為瞭讓企業取得更現代化架構和更高效運作模式。其個人在重組過程中,並沒有減少持股比例,也沒有從中套現。
對於被抨擊 " 不愛國 ",李嘉誠回應," 此心安處是吾傢 "," 我身本無鄉,心安是歸處 "。
為何李嘉誠一方面從內地和香港 " 賣賣賣 " 與在歐洲 " 買買買 "?
從 2013 年開始,李嘉誠就頻頻出售的旗下地產大部分為地產資產,與之形成鮮明反差的是,李嘉誠已經四年沒在內地拿地。對於 " 賣樓 " 的行為,在 2015 年的 " 跑路 " 風波後,李嘉誠還公開申明,他旗下的公司將繼續在世界各地(包括內地)尋找投資機會。
" 過去兩年,集團對全球地產業務持審慎態度,加上內地房地產方面,部分城市出現供求失衡風險,故減少買入土地。內地的地價也飛漲,我們也無法成功投得土地。若地產業務繼續艱難地經營,高價投地而虧本,就是對不起股東。"
李嘉誠說,減少房地產的投資比重,不等於不投資內地。
在今年 5 月的長實地產股東會上,李嘉誠更是直接坦言," 今年(2017 年)物業發展業務仍會出售價值數百億元物業,明年(2018 年)也會一樣。" 而在今年 7 月 14 日,長江實業地產改名 " 長江實業集團 ",去掉瞭名字中的 " 地產 " 二字。
業界如何看待李嘉誠的 " 賣樓 " 行為?2016 年,王健林表示:" 中國現在還是第二大經濟國傢,而且朝著第一大經濟國傢發展,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線城市的房價雖然短時間比不過東京這樣的城市,但是會更接近像香港這樣房價。李嘉誠賣房套現是要做其它項目投資,保不準萬達如果需要現金做投資的時候,也會大批量賣出一些房子的。"
李嘉誠也透露瞭 " 在歐洲買買買 " 的邏輯。
李嘉誠曾在接受英國《金融時報》采訪時透露瞭他的投資邏輯:" 在決定優先(投資)場所時,有幾個標準對我很重要:法制法規、能保證投資的政治穩定性、寬松的生意環境以及良好的稅收結構,這些都是重要特征。"
盤古智庫學術委員梁海明為英國《金融時報》中文網撰寫的文章《理性看待李嘉誠的 " 撤資 "》稱,李嘉誠作為生意人的精明觸覺和商業頭腦,捕捉到瞭歐洲國傢已出現極佳的投資機遇:
第一是歐債危機爆發以來,歐洲不少國傢由於債務纏身難於償還,相繼宣佈通過將國企私有化的方式來籌資還債,形同向外界打開歐洲國傢長期封閉的市場大門。
第二,在財政越縮經濟越差國債越高的死亡螺旋下,歐洲許多企業經營愈趨困難,要被迫變現旗下資產自救。
" 李嘉誠在歐洲的投資項目,主要集中在供電、燃氣和通訊等領域,此類公用事業不但有約 15%以上的穩定回報率,而且即使遭受經濟危機沖擊,也不會受到沉重打擊。" 梁海明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