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 張老照片,還原 45 年前橘子洲大橋模樣

09-09

△初步建好的橘子洲大橋。

△吊裝拱肋,幫忙的人不少。

△五一路上預制橋梁拱肋場景。

△通車前的橘子洲大橋。

△澆築和焊接拱肋。

△江中吊裝橋梁拱肋場景。

△修橋拌漿的機器日夜不停。

△零號臺樓梯遠景。

" 吳技術員,我們要搞麼子?"" 吳技術員,這裡要改一改不?"" 吳技術員,工地太冷噠,怎麼辦?"

45 年前," 吳技術員 " 這個稱呼,在帶著濃濃的長沙話喊聲裡,在長沙湘江大橋(現今橘子洲大橋)施工現場此起彼伏。

如今 79 歲的安徽人吳崇實是當年 80 多萬修橋人中為數不多的技術人員,30 年前,他離開長沙回到合肥,也近 30 年沒有聽到過有人再喊出長沙味道的 " 吳技術員 "。橘子洲大橋已成為長沙市最繁忙的一條東西幹道,2017 年 9 月 30 日,是它通車 45 周年,吳崇實提前回到長沙,將自己珍藏的 19 張湘江大橋施工現場照片捐給長沙市規劃展示館。

這些褪色的照片,讓人進一步瞭解橘子洲大橋的那些歷史過往。

" 橋墩建好後,我們接手上部建設 "

近耄耋之年的吳崇實端坐沙發,手壓在珍藏照片的文件夾上。" 為什麼這時將照片捐出來?" 我問。

" 參加湘江大橋(橘子洲大橋)建設的技術員和工人,大多已經不在瞭,我若也不在瞭,有些故事就沒人說瞭。"

1964 年畢業於航道港口建設專業的他,在湖南省交通廳第六工程隊做技術員,參與過很多湖南重大工程建設。為打破美國封鎖,將瀏陽永和磷礦運出,他參與醴瀏鐵路的修建;為讓沅水安全通航,他參加瞭航道的疏浚工程;長沙到常德沿線木橋改鐵鑄橋建設,他專門負責搞粱,改造瞭嚴傢河大橋、牛路攤大橋等。在 1971 年 9 月 6 日橘子洲大橋開工時,他所在的工程隊正為湘東鐵路茶陵大橋施工。

當然,最值得一提的是 1967 年 3 月開工的炎陵紅星大橋。該橋為廣州軍區的戰備橋,在當時屬於全國第一的工程,在兩山之間拉通這座橋,他仍負責梁。它曾是亞洲最大跨度的單孔橋,後載入《橋梁學》教科書中,成為中國橋梁建造史上經典案例。

" 紅星大橋形狀像發光的太陽,但要在山澗中搭架建橋,太難瞭。" 吳崇實記得,建橋時,瀨水到洪水季漲水非常猛,搭的施工架子一夜之間就會被沖走。他隻得采取先做小橋,在小橋上搭架子,讓洪水從小橋底下流走的辦法," 光搭架子的木材就用瞭三千立方米 "。由於辦法得當,橋隻花瞭 9 個月就竣工瞭。

" 我們沒有參與湘江大橋(橘子洲大橋)建設始終,它開工時,我們接到修建湘東鐵路茶陵大橋的任務,湘江大橋橋墩建好我們才接手。" 正因為他們完成這麼多工程,所以修長沙湘江大橋時又將其召回," 湘江大橋的橋墩是鐵道部大橋工程局第五工程處建好的,他們撤走,我們接力。"

"80 多萬人次參與,肩挑背扛手提 "

1972 年 3 月,長沙很冷,吳崇實跟工程隊進駐橘子洲大橋,著手其上部工程。" 修橋有 80 多萬人次參與。" 他感嘆。

橘子洲大橋上部工程施工分三段同時開工,五一路到橘子洲是有 8 個橋孔,順著數過去 4 個孔是他們工程六隊負責,緊接著靠近橘子洲的橋孔是工程一隊,到溁灣鎮的那段是工程三隊。即便有三個工程隊來建橋,每支隊伍也僅有 10 名技術人員加 100 多名施工人員,怎麼把這麼大的橋建起來?" 當時一共有 80 萬人次的機關幹部、廠礦工人、大中學生參與其中,可以說大橋是大傢通過肩挑背扛手提的勞動集體修建出來的。" 他找出照片,很多年輕人穿棉襖挑石運土,拿著喇叭的女青年站中間鼓勁。

吳崇實負責橋梁拱肋的預制和零號臺的樓梯建設,他這邊人員需求大,每天各單位來義務勞動的人都是他對接," 有時幾百,有時上千 "。他記得那時除瞭臨時性的義務勞動,還有民兵團跟班勞動,每天為修橋勞動的都有兩三千人。

那時領導幹部常來看建橋進度,沒看到穿工作服戴眼鏡的人,就問:" 你們這裡的技術員去哪裡瞭 ?" 技術員在人群裡站起來回應:" 我在這兒。" 領導們疑惑:" 你沒戴眼鏡沒穿工作服是技術員?" 吳崇實感嘆:" 不像現在,修橋修路有總工,我們當時的總工就是主辦技術員,大多都是 1959 年至 1965 年畢業的大學生。" 吳崇實還記得這些主辦技術員," 一隊是付長炯,1955 年中專畢業;三隊叫趙克祥,武漢人;我們隊是鄭夏初。前兩個主辦還健在,老鄭去世瞭。"

" 五一路成瞭預制橋梁拱肋場 "

45 年瞭,橘子洲大橋仍是貫通長沙東西的主幹道。從合肥到長沙,吳崇實迫不及待地去瞭橘子洲大橋,站在橋下,他像遇見多年的老朋友激動地淌眼淚," 這些瓦片式的拱肋都是我在五一路上預制吊裝上去的。"

橘子洲大橋長達 1250 米的正橋有 17 跨,全部采用的是雙曲拱橋,最大跨徑 76 米,現在仍保持全國規模最大的雙曲拱橋之位。" 我們采取的方式就是預制拱肋,然後分段吊裝,在橋上實現三段分別澆築,這不是簡單的事。"

吳崇實負責拱肋預制,預制場就放在五一路上。" 為瞭照顧大傢出行,我特意留瞭一條路。" 他翻出照片,找到在五一路上預制拱肋的場景。

預制拱肋時,氣溫很低,混凝土施工要求 5 ℃以下就不能施工瞭,橋要趕進度,怎麼辦?他就把做好的拱肋用稻草包起來,這樣還難硬化,就讓這些參加義務勞動的年輕人三五一堆在預制拱肋下烤火,加速硬化。" 他們很辛苦,烤火不能點明火,隻能加炭,又不能睡覺。" 當然,吳技術員更忙,他要在每個拱肋之間打轉,看其硬化程度,給年輕人發炭,還要盯著他們的安全," 我每天都是凌晨兩點後睡覺,早上六點前起來巡視一番,一切安好才去吃早飯。" 修橋那陣,隻要開工,無論什麼天氣都要做事,連吃飯和睡覺都是輪班制。

懸空的零號臺樓梯,曾被質疑會塌

吳崇實捐贈的 19 幅照片,多張是零號臺樓梯施工、爬樓梯測試的場景,這些懸空的樓梯曾一度引來大眾質疑。

" 大橋在 1972 年的國慶前通車,主體工程 8 月初已基本完成,唯有零號臺的樓梯‘拖進度’。" 吳崇實說,現在零號臺的樓梯在原設計上並不是如此,原來的設計中,樓梯是像長城那樣爬上去。有一天,湖南省化工設計院的一位設計師來看湘江大橋,看到樓梯設計,直搖頭:" 太土!" 指揮部的一聽," 你說不好看,你有什麼辦法?" 這位設計師說他可以設計更加新穎的。" 他是廣東人,學土木工程,指揮部的人一聽很高興,立馬答應。設計師後來將設計圖紙給我看,征求我意見,並指定讓我負責施工。" 有天夜裡,長沙市委秘書長差人喊他過去談話,說國慶節大橋要通車,樓梯保證提前完工有什麼要求," 我提出要 200 個木工,他當時就從長沙調瞭木工。" 為瞭趕進度,這個新潮的樓梯邊設計邊施工,24 小時不停,木工工頭到最後累得說話都說不出來,隻能靠手勢交流。最終,這個樓梯趕在通車前完成。

可不少人看到樓梯是懸空的,擔心會塌。" 拆架子的時候,我們每天都在測試,那時我壓力很大,當時設計院來瞭一位老工程師,他聽到有人質疑,就站在懸空的樓梯下,讓大傢站上去,大聲說樓梯塌瞭先壓死他。" 反復測試後,市民發現就算站在懸空的地方蹦跳也沒異樣,就接受瞭這對 " 翅膀 "。其實,兩邊樓梯通過橋面連在一起,承重不在地上而是在橋上," 這在當時是個創舉 "。到現在,這懸空的樓梯仍是橘子洲大橋的一道風景。

如今,離大橋通車有 45 年,吳崇實在湖南待瞭 23 年後回到安徽老傢,甚少有人再喊他 " 吳技術員 "。" 當年參加義務勞動的年輕人現在都已年過六旬瞭,跟我們一起建橋的技術員和工人大多離世,沒人再喊我‘吳技術員’。" 他說 19 張施工照是他留給橘子洲大橋的禮物,他有個心願:橘子洲大橋通車 50 周年時,他還能回來看看它。

瀟湘晨報記者伍婷婷

精彩圖片
文章評論 相關閱讀
© 2016 看看新聞 http://www.kankannew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