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航天制造業,
今天創造瞭一項讓世界各國感到震驚的新產品,
這就是長征固體動力運載火箭,長征十一號。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
固體火箭不需要專業的裝配車間,
任何環境下,
幾臺吊車就能完成總裝;
無需專用的發射平臺或塔架,
路邊一臺發射車,
無依托發射就能上天。
也就是說,
長十一具有接到發射任務後 24 小時
即可發射的強大機動性能。
而西方一些國傢的同類型運載火箭
需要一周的發射準備。
中國新型火箭的總裝速度,
不僅決定著優先於對手的時間,
也決定著保傢衛國更大的把握。
這位 80 後名叫吳強,
正帶領一支平均年齡不足 35 歲的年輕團隊,
改寫長十一的快速反應基因,
把本應兩天完成的射前測試流程
成功壓縮到 5 個小時。
火箭在發射前,需要進行總裝和總測。
總裝,顧名思義,
就是將火箭整體組裝起來,
架在發射車上等待;
而總測的工序就復雜得多:
需要測試火箭上
每一個帶電設備的工作狀況。
總測在火箭發射前
占去瞭很大一部分的準備時間,
西方一些國傢的同類型火箭,
僅測試就需要兩到三天。
2015 年 9 月 25 日,
長征十一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首飛。
十萬支元器件,八大體系交織在一起,
卻沒有出一點差錯,
這是一道多麼高難度的試題。
除瞭高效的機動性能,
中國研制的長征十一號火箭,
還有另一個厲害的性能,
這就是一箭多星。
這個不足三公斤重的多星分離控制裝置,
具備適應 28 路電氣的能力。
也就是說,
長十一一次飛行
就具備釋放 28 次衛星的能力。
在 1.6 米直徑的整流罩裡,
可以搭載 28 顆甚至更多的小衛星。
長十一的快速響應和一箭多星,
意味著它發射升空後
可以迅速實現小衛星組網。
2016 年,長十一遙二任務
成功將 5 顆小衛星發射升空後,
長十一團隊有瞭一個更大的目標:
打入國際小衛星發射市場,
把進入太空的成本從目前的每公斤 5 萬美元
拉低到每公斤 1 萬美元以下,
讓中國航天成為國際舞臺上的顛覆者。
回望一個國傢軍事裝備的發展旅程,
其實就是在間接地描繪
這個國傢工業體系建設的歷史。
無論登上歷史舞臺的工業制造成就,
有多麼的燦爛,
鑄就這一切的,
其實都是一代又一代的產業技術人員,
一次又一次的失敗與挫折。
國傢的富強與和平,
也同樣由這些故事構築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