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中國 3》口碑下滑 導演組回應質疑

02-28

《舌尖上的中國 3》口碑下滑,導演組回應質疑——

市場環境有變,需要創新和突破

本報訊 ( 記者 李夏至 ) 暌違四年,美食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終於在今年春節回歸瞭央視。不過,相對於前兩季優秀的口碑,第三季在豆瓣網目前僅得到瞭 4.3 分的低分評價,這也讓《舌尖 3》遭遇滑鐵盧的說法甚囂塵上。

第三季延續瞭《舌尖》系列紀錄片以主題分集的習慣,共分為 " 器 "" 香 "" 宴席 "" 食養 "" 廚人 "" 酥 "" 節氣 "" 融合 " 八集,分別介紹瞭中國美食的器具、小吃、點心、醫食同源等特色。雖然介紹小吃的第二集《香》中,分集導演黃鶴帶領團隊用 8 個月時間去瞭 20 個城市,接觸瞭 136 個人物,調研及拍攝 120 種小吃,但最後的呈現依然讓不少觀眾認為 " 故事大於美食 "" 說教味道太濃 "" 舌尖的味道變瞭 "。

對此,第三季總導演劉鴻彥解釋稱,新一季的主題是希望在呈現令人垂涎欲滴的美食基礎上,增加美食的文化感和歷史感,因此導演組通過大量前期調研、學術研討,對中國菜肴的前世今生進行瞭溯源。比如,團隊曾為白菜去瞭四五趟揚州,還找到農業大學專門研究農史、蔬菜史的專傢,輾轉多地去查資料,花費大量心血,隻為搞清白菜從北方到南方是怎麼演變的,中國白菜又是怎麼傳到韓國的。

" 美食背後的文化和文明,才是《舌尖上的中國》系列的根和魂。第三季不僅詮釋中國的美食和人,也嘗試去理解其所根植的文化沃土與時代的流轉。" 劉鴻彥說,這種主題上的改變可能會讓觀眾覺得不太適應,但這種定位的創新,又是第三季導演組必須去做的。她直言,《舌尖 1》播出時,全國有 40 檔到 50 檔美食節目,而現在有大約 400 檔到 500 檔美食節目出現在熒屏上。此外,還有 " 尋味 " 系列、" 味道 " 系列、" 一城一味 " 系列等幾乎覆蓋每一個省市的美食紀錄片,美食紀錄片的市場環境,已不可同日而語。在她看來,如今觀眾的期待和反饋都已不同,在前兩季的基礎上,第三季如果沒有更多的創新、突破和發展,受眾也不會滿足。

有觀眾認為,第一集《器》過多的闡述廚具,顯得本末倒置," 本來是看美食,結果卻對鐵鍋感興趣。" 對此,劉鴻彥解釋說,這種分集的排列組合其實經過瞭慎重的考慮。該集導演駱永紅表示," 器具 " 放在第一集,是因為所有的食物再精美,它的源頭離不開灶,離不開鍋,離不開食器和盛器。以鐵鍋為例,它的意義不僅體現在成就瞭魯菜,還體現在因有鐵鍋才有瞭 " 炒 ",而 " 炒 " 在中國烹飪史上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之所以做這樣的結構,其實是有內在的思考、邏輯和表達體系的。大傢都說中國的飲食文化博大精深,但是這個博大精深的東西到底是什麼?不僅僅是這個食材是怎麼加工的,背後肯定有更深層的東西。我們希望呈現食物是怎麼做的,再把背後附著的根源的東西挖掘和呈現出來。" 劉鴻彥說。

精彩圖片
文章評論 相關閱讀
© 2016 看看新聞 http://www.kankannew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