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強大腦:中國的火車站 3 人調度 700 輛火車

02-28

中國的春運堪稱現代人類最大規模的遷徙,短短的 40 天,數以億計的人要踏上返鄉的旅程。火車站是回傢的起點,曾幾何時,春運時的車站,留在人們記憶中的往往是人山人海的廣場,席地而睡的候車室,擁擠不堪的站臺。

然而如今,隨著服務的提升,科技的進步,這一切已成為歷史,許多車站的面貌和服務煥然一新,它們正成為回傢路上的新起點。

上海虹橋:步行十分鐘 換乘高鐵、地鐵與飛機

2018 年 1 月 25 日,一場十年一遇的強降雪降臨瞭中國中東部地區,全國四大鐵路客運樞紐之一的上海虹橋站,也在這一天迎來瞭開年的第一場大雪。強降雪不僅造成瞭車站周邊厚達 3 厘米的積雪,還導致瞭虹橋站 70 趟列車的停運。這樣的狀況如果是發生在 10 年前,相信很多車站內,等候列車的旅客將會擁擠在候車大廳,人聲鼎沸。而今天,這個亞太第一綜合交通樞紐,在列車大面積晚點、停運的時候,依然秩序井然。

候車大廳頂層就是上海虹橋站的行車指揮調度中心,在這裡,車站值班員王毅正通過電話一邊溝通列車晚點情況,一邊指揮著站臺和列車的調度運行。

王毅應該是虹橋站裡使用電腦數量和頻率最高的人,四臺電腦,四個鼠標,外加上兩部調度電話是她每天最常用的工具。王毅的工作是調度虹橋站 20 到 30 股道上車輛的運行,在 12 小時的工作時間裡,她需要雙目緊盯著電腦和列車進度表,完成 80 趟列車進出的工作。

上海虹橋站車站值班員 王毅:要一直不間斷地要盯控著這個系統,不像其它的工作,你分一點心都沒關系,但是我們這裡隻要有一點點的分心,就可能造成很嚴重的後果。

這間不到 100 平方米的房子,是王毅和另外兩名同事工作的地方,每天他們三人都要指揮和調度 700 多趟列車,隨時更新收發行車調度指令,第一時間反饋、傳遞給站內客運服務人員和中國鐵路上海局的總調度人員。

降雪剛剛減少,虹橋站就立即開始瞭列車進站的準備。這個消息僅僅用瞭不到 3 秒的時間,就被傳達到站內每一位值班員手中。客運值班員張金工作的 20 號站臺是虹橋站最繁忙的站臺,它承擔著合肥、淮南、溫州、廈門、贛州等方向中轉列車的上下客重任,每天有 85 趟列車在此停靠,占全站中轉任務的 76%,所以也被稱為虹橋站的“咽喉”。

正常情況下,一個小時的時間,20 號站臺會迎送 6 趟列車,但是這一天不同,由於雪後晚點,20 號站臺不到 5 分鐘就有一趟列車進出,運行密度比平時增加瞭一倍。盡管如此,這裡的秩序依然有條不紊。這不僅歸功於工作人員的認真工作,還要依靠一顆強大的大腦 —— 行車調度室的 CTC 系統。在 CTC 系統的指揮和調度下,虹橋站猶如一列高速行駛的火車,雖然急速飛馳但運轉自如、安全。

姚惠平,是虹橋站 CTC 系統的負責人。負責列車運轉工作近 40 年的他見證瞭改革開放 40 年來鐵路調度系統不斷進步的過程。

改革開放初期,剛剛參加工作的姚惠平是一個小站的調度員,當時站與站的溝通完全憑靠鐵路系統內部電話進行聯系,有時十幾、二十分鐘都不確定列車何時通過。2010 年虹橋站建成之後,一套由我國自主研發的 CTC 行車系統加入到車輛調度中,這套 CTC 行車系統可以實時全過程監控列車的運行情況,準確率精確到秒。

像這樣的強降雪天氣,如果沒有這套 CTC 行車調度系統,虹橋站會陷入半癱瘓狀態,光解決 700 多趟列車的出發可能就要花費幾天時間,而現在,這套 CTC 系統可以很快的幫助調度員解決這些棘手的問題。

上海站上南運轉車間副主任 姚惠平:有瞭這套系統,現在根據列車調度員的指示,我一個人就能夠應付四面八方的來車,相當於一個人在這個方塊之間指揮千軍萬馬。

從打電話溝通到原始的點式控制臺,再到如今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 CTC 系統,高科技、智能化服務在現代化的車站無處不在。

虹橋站建築面積超過 44 萬平方米,而由它組成的虹橋綜合交通樞紐則更為龐大,建築面積有 630 萬平方米,相當於 200 個標準足球場。虹橋綜合交通樞紐具有高速鐵路、城際鐵路、高速公路客運、城市軌道交通、公共交通、民用航空等各種運輸方式的集中換乘功能,而且虹橋站的站房結構也與機場、軌道交通、公交的結構直接相連,形成瞭鐵路、航空、地鐵、公交等相互便捷換乘的立體綜合交通大網。

在站內,這張立體綜合交通大網通過無數的電子指示牌、路標、指路機完美得融合在一起。使得在這種強降雪的惡劣天氣裡,旅客可以迅速改變出行方式,在十分鐘的步行時間內不出站輕松換乘。

在虹橋站,平均每天的人流量在 8 萬人次,如果到春運最高峰,人流量會增加到 20 多萬人次。如何對人流量進行有效的控制,不發生危險的踩踏事件。針對這個問題,虹橋站派出所,今年又采用瞭一項黑科技,客流熱力成像圖,讓民警足不出戶就可以“眼觀六路,耳聽八方”。

它將整個虹橋候車室劃分為 12 個區域,每個區域以 1250 人為基數判斷人流的稠密度,五分鐘一更新。1250 人,是一趟列車可以滿載的乘客人數。當區域人數低於 1250 人時,畫面顯示為綠色,為安全;在 1250 人到 1625 人之間畫面為黃色,這時需要開始留意人流量的具體變化,超過 1625 人時畫面則呈現紅色,這時民警需要及時去現場疏導指揮。

上海虹橋站派出所值勤三大隊副隊長 周強:我們以前用的視頻探頭,它雖然能看到這個站區的人流量,但是呢,它不能具體到人流量的多少,隻能看人多還是人少,但是有瞭這張圖之後,我們的重點區域就劃分出來瞭,紅色,黃色,綠色。

當天,上海虹橋迎來春運前的第一個客流高峰,當日旅客達 28 萬人次,在如此大的人流壓力下,虹橋樞紐的運轉一切正常。

廣州火車站:“走得瞭”更要“走得好”

廣州火車站是春運最具代表性的車站。這座始建於 1974 年的車站,見證瞭 40 年來春運的巨變。改革開放初期,每年春運,廣州火車站那些南下外來務工人員集中返鄉的場景都會成為全國的焦點。

1998 年春運,因為湖南的雪災,30 萬人聚壓在廣州火車站,廣州春運歷史上,首次動用瞭地方武警參與維持秩序。當時的場景,給在廣州火車站工作瞭 34 年的朱海濱留下瞭極深的印象。

廣州站保衛科科長 朱海濱 :我站在二樓的平臺 ,我們往下看全是人頭,密密麻麻。這個場景,自己看到都覺得有點害怕 .

為瞭不再重演當時旅客滯留造成的混亂場面,廣州站聯合地方政府從 1999 年開始,每年在春運期間都會在站前廣場上搭棚,為旅客遮風擋雨的同時也提供瞭更多的候車面積。2008 年的春運,受惡劣天氣和京廣線湖南衡陽段電力故障的影響,南下北上列車嚴重受阻,廣州火車站及周邊滯留旅客達到瞭 60 萬人,再次成為全國關註的焦點。

為瞭臨時安置這些滯留旅客,廣州站聯合廣州市交委把旅客分批次安置在瞭距離車站幾百米處的空場地,乘車時再把他們接駁到車站。從 2009 年開始,這種“異地侯乘”便成瞭廣州站春運首創出來的一大新模式,這種模式一直持續到瞭 2015 年。1998 年、2008 年那些驚心動魄的場景,永遠變成瞭歷史。

不僅要讓旅客“走得瞭”更要“走得好”。廣鐵集團及有關愛心企業已經連續 3 年在春運期間開展愛心專列活動,持續為在粵務工人員提供溫馨旅途服務,讓在外打拼的人能夠盡早順利的回傢。廣鐵集團在今年春運期間面向“精準扶貧對象”“在粵大學生”“摩托大軍旅客”“城市建設者”等特定人群,開行瞭 7 趟不同路線的“愛心專列”,其中廣州南站開行 4 趟,助力困難群眾“帶愛回傢”。

2018 年 2 月 1 日,春運第一天,首趟 D204 次動車組愛心專列,搭載 613 名廣西籍在粵務工人員免費返鄉,12 時 08 分在廣州南站準時發車,中間不停站直達南寧東站。

開車前,廣州南站還聯合相關的愛心企業到車上為旅客送去回傢的祝福,這一袋袋小禮物不僅為旅客送去瞭溫暖,也體現瞭廣州南站服務的升級。帶著廣州南站的貼心服務和愛心企業的熱情相助,這 613 名旅客的回鄉之旅顯得格外溫馨。

由於京廣、廣深港、廣珠、南廣和貴廣高鐵“五龍交匯”在廣州南站,使該站出現瞭全國罕見的高密度發車現象。今年春運,廣州南站不僅停靠動車組數量為全國火車站之首,日均達 800 趟,還迎來開通以來最大客流量,日均發送旅客接近 30 萬人次,是 2010 年 1 月開站之初的 20 倍。在發送量達到峰值的同時,到達量增至與發送量基本持平,也就是說每天有近 60 萬人次進出廣州南站。

為守護我們回傢路的鐵路人點贊!

來源:央視財經(ID:cctvyscj)

精彩圖片
文章評論 相關閱讀
© 2016 看看新聞 http://www.kankannew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