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貸騙局換新馬甲 受害在校生達上百人

11-19

安徽合肥警方近日破獲一起涉及百餘名學生受騙的校園貸詐騙案件,犯罪嫌疑人換用 " 馬甲 " 實施詐騙。

設圈套高薪招聘刷單員

7 月份以來,合肥職教城陸續有多名在校學生報案,稱一傢通信公司以招聘代理為名,誘使他們簽訂協議。

之後,公司又以幫公司刷單可以獲得更高提成為由,騙取他們使用本人的身份信息,在 " 分期樂 " 平臺貸款購買高端品牌手機。手機歸公司所有、貸款由公司還款,學生每購買一部手機可以獲得相應提成。對於一心想做兼職的學生來說,這似乎是個沒什麼風險的事情。

然而,讓他們沒有想到的是,公司在還瞭幾期貸款之後便消失瞭,他們也因此收到瞭網貸平臺的催款通知。

接報案之後,合肥市公安局新站分局立刻開展偵查。" 經過摸排,我們發現該案被害群體均為在校大學生,而且涉及新站區、經開區、肥東縣、巢湖市等地,人數多達 100 多人。" 合肥市公安局新站分局有關負責人說。

警方進一步調查,確定犯罪嫌疑人就是汪某某。經過連續蹲守,最終於近期將其抓獲歸案。

據犯罪嫌疑人供述,因為做生意失敗資金虧空,其便謀劃並實施瞭騙取學生在 " 分期樂 " 平臺貸款購買手機,繼而套現的犯罪事實。

目前,汪某某已被警方刑事拘留。

耍花招校園貸騙局慣用 " 馬甲 "

2016 年 4 月,教育部聯合銀監會發佈《關於加強校園不良網絡借貸風險防范和教育引導工作的通知》,其中就 " 加大不良網貸監管力度、加強宣傳教育、普及金融知識、學生信貸體系建設 " 等方面做出規范。今年,銀監會又再次發出通知,要求各金融機構禁止向未滿十八周歲的在校大學生提供網貸服務。為此,校園貸不得不低調 " 潛伏 ",套上各種形式的 " 馬甲 "。

——成立騙子公司,以高薪招聘全職或兼職為由,騙取學生信任,獲取學生身份信息在網貸平臺實施貸款或購買物品,當無法償還貸款後人去樓空。

——利用學生和熟人之間感情,借用學生或熟人的身份信息在網貸平臺實施貸款或消費,套取錢財後 " 賴賬 " 或 " 消失 "。

——以 " 同門師兄師姐 " 或者校友的身份,在校園 QQ 群、微信群、校園網等社交媒體與學生套近乎,在獲得學生的信任後,便以可以幫助其找工作或者無息貸款為由,騙取學生的身份證等證件,利用其身份信息在網絡信貸平臺上進行貸款,待貸款成功後便 " 人間蒸發 "。

——以幫學生找工作或者是利用其身份信息貸款後進行投資,受害人可以分到一定比例的紅利等理由,以此誘惑學生上當受騙。

——利用學生欠缺金融知識和法律知識的特點,網貸平臺或詐騙分子不如實告知借款的真實風險或打著 " 零首付 "" 零利息 " 等低成本的幌子,誘導大學生上當受騙。

——利用學生虛榮和怕事的心理特點,誘導學生貸款後,采取恐嚇、拖延、哄騙等手段讓學生知道被騙後不敢聲張,任由繼續被騙。

防中計疏堵結合合理謀劃需求

記者梳理發現,近一段時間受騙於校園貸的大學生,不少是因為想做兼職或開微店等 " 微創業 " 需要周轉資金而上當受騙。

對此,有關專傢和教育領域人士認為還需疏堵結合:一方面提高在校學生的法律意識,增強其對各種形式校園貸的辨別能力 ; 另一方面對於學生合理的資金需求,也應通過正規渠道予以適當滿足。

安徽大學法學院副教授魏小偉提醒,這種以刷單為名的借貸,實質上是借貸合同。" 用被騙同學身份信息等辦理且本人簽字的借貸合同一旦成立,被騙同學即為借貸合同法律關系中債務人,因被害人大多無固定收入來源,後續風險難以預知。"

魏小偉說,這起校園貸詐騙案暴露出被害人法律風險防范意識不強。

他建議,社會及校園要加強金融和法律知識宣傳,學生自身也要加強金融與法律知識學習,謹防上當受騙。

福州某高校團委負責人林棟表示,校園貸在校園內得以滋生和大學生盲目創業或急於證明自己實現 " 經濟獨立 " 的心態有一定關聯。目前商業銀行針對校園提供的信貸服務主要是政策框架下的助學類貸款,面向大學生群體的商業化消費、創業等信貸服務較為欠缺。

" 應當加快網絡借貸市場主體準入資格審核的立法腳步,同時工商行政管理部門也要對各類借貸形式嚴格把關。" 林棟說。

精彩圖片
文章評論 相關閱讀
© 2016 看看新聞 http://www.kankannew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