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博導入選候選院士:中科院不該成“少林寺”

08-03

( 北京時間記者 潘琦 報道 ) 8 月 1 日 , 中國科學院學部網站公佈瞭 2017 年院士增選初步候選人名單 , 共有 157 人入選。其中 , 即將前往美國普林斯頓大學任教的清華大學教授顏寧 , 作為此次名單中最年輕 ( 39 歲 ) 的候選人而引人關註。

不過 , 對於此次入選中科院增選名單 , 顏寧的關註點似乎更多是在 " 男女比例 " 上。

8 月 2 日凌晨 , 顏寧發佈瞭一條微博 , 稱打開中科院增選名單 , 粗粗數下來女性候選人隻有 8 位 , 好幾個方向竟然是 " 少林寺 " ( 顏寧解釋說 , 她們在清華把那些沒有女生的系叫做和尚班 , 即少林寺 ) 。並稱 " 真的忍不住要吼一次‘女科學傢去哪兒瞭’ ?"

顏寧微博截圖

北京時間記者發現 , 該條微博下附的鏈接是一篇顏寧發表於 2015 年的文章 , 標題是《請賦予父親們休產假的平等權利》 ( 原文以《女科學傢去哪兒瞭》為題發表在 " 賽先生 " 上 ) , 文章的主要內容是關於對中國生物學界性別比例失衡的探討。

在文章中 , 顏寧稱當時自己參加的瑞典結構生物學年會與以往不同的兩個特點令自己念念不忘 , 其中一個特點就是報告人女性眾多——十位特邀報告人中 , 五位是女性。而一位瑞典女結構生物學傢則回答她 : 男女報告者數量相當 , 不是挺正常麼。

這一經歷 , 引發瞭顏寧的思考和觀察。

" 當我慢慢意識到許多女孩子、特別是我自己的學生 , 並不是沒有實力 , 隻是因為社會傢庭的共識、因為在某一階段或主動或被動地必須做選擇題而脫離瞭本來挺有天賦的科研世界 , 我真的挺痛心。" 顏寧寫道。

在文章中 , 顏寧也總結說 ," 瑞典社會的現狀已經告訴我們 : 隻要有合理的法規、科學的政策設置 , 女科學傢占半數可以變成新常態。"

顏寧文章截圖

此外 , 前述微博下附的另一條發佈與 7 月 29 日的微博同樣是關於科學傢 " 男女比例 " 問題的。

7 月 29 日的微博顯示 , 顏寧在澳大利亞墨爾本參加的 " 澳大利亞皇傢化學研究所 ( RACI ) 百年紀念大會 " 再一次碰到瞭 " 主題報告 , 男女各半 " 的情況 ," 甚至連請的諾獎得主也是一男一女各一位 "。

在問到這一切是巧合還是有意時 , 澳大利亞同事則回答她 , 會議組織者很註重性別比例 , 要求女性報告人比例不能小於 30%。

" 我五年前還會覺得強調這種比例本身不就是歧視麼 ? 慢慢看到女孩子們逐漸從科研界流失 , 才意識到 , 如果連女性科學傢群體面臨的整體問題視而不見 , 這不是掩耳盜鈴麼 ?" 顏寧寫道。

顏寧在微博中表示 , 自己過去兩三年是有意識地不斷強調女科學傢群體的優秀 , 推介女科學傢們的傑出工作 , 某種程度也是給猶豫的孩子們一些信心。" 不能輸在起跑線 , 而科研的起跑線 , 首先就是我們內心對於自己的定位。"

顏寧微博截圖

事實上 , 顏寧幾年來已經多次在不同場合呼籲女性科學傢群體面臨的問題。

2016 年 , 顏寧在參加央視節目 " 開講啦 " 時 , 就在節目中探討瞭 " 女科學傢去哪兒瞭 " 這一話題。她甚至現場反擊主持人撒貝寧 " 顛覆瞭我對女科學傢的想象 " 的說法 , 當時顏寧就對撒貝寧說 :" 科學傢就是科學傢 , 為什麼前面一定要加個‘女’字呢 ? 這叫歧視 !"

值得一提的是 , 此次顏寧入選中國科學院 2017 年院士增選候選人名單引發關註 , 除瞭 " 年齡最小 " 之外 , 同其在科研領域取得的矚目成就 , 以及此前 " 清華才女顏寧教授出走普林斯頓 " 網帖風波不無關聯。

今年 5 月 , 顏寧受聘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分子生物學系雪莉 · 蒂爾曼終身講席教授的消息傳出。隨後 , 一篇名為《清華才女顏寧教授出走普林斯頓》的網帖引發瞭廣泛關註 , 文章作者撰文稱 ," 看看顏寧在科學網的博客 , 再結合新華社簡短的消息 , 就一目瞭然 : 顏寧是因為連續兩年拿不到自然科學基金委的科研項目 , 負氣而去。"

對此 , 顏寧在微博中回應 , 否認自己去普林斯頓和基金會有關 , 相關文章 " 明明就是莫名其妙無稽之談 ", 稱自己在微信朋友圈第一時間辟謠瞭一篇類似文章 , 並希望大傢 " 請勿揣度 "。

顏寧微博截圖

對於前往普林斯頓大學一事 , 顏寧也做出瞭詳細的回應 , 稱這不是一個容易的決定 , 因為過去 10 年我在清華大學獲得瞭極好的支持 , 取得的科研成果甚至超過瞭自己回清華之初的預期。但同時 , 生怕自己在一個環境裡待久瞭 , 可能故步自封而不自知 ; 換一種環境 , 是為瞭給自己一些新的壓力、刺激自己獲得靈感 , 希望能夠在科學上取得新的突破。

顏寧目前是世界頂尖結構生物學傢之一。

顏寧 ( 圖片源自網絡 )

1996 年 , 顏寧進入清華大學生物系攻讀本科 , 並在 4 年後赴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分子生物學系攻讀博士學位 , 師從施一公教授 , 從事細胞凋亡研究 ,2004 年 12 月通過博士論文答辯 , 並繼續在該系從事博士後研究工作。

2005 年顏寧獲得由《科學》雜志評選的 " 青年科學傢獎 ( 北美地區 ) "。

2007 年 10 月 , 在普林斯頓完成博士後訓練後 , 受聘清華大學醫學院 , 成為當時清華最年輕 ( 30 歲 ) 的教授和博士生導師。

在清華大學的 10 年間 , 顏寧主要運用結構生物學和生物化學手段 , 致力於與重要疾病相關的跨膜運輸蛋白的結構與機理的系統研究 , 帶領其研究團隊取得瞭一系列具有國際影響的原創性基礎科研成果 , 包括解析瞭國際上攻堅幾十年的葡萄糖轉運蛋白 ( GLUTs ) 高分辨率晶體結構 , 以及具有重要生理和病理功能的電壓門控鈉離子和鈣離子通道的三維結構 , 其中葡萄糖轉運蛋白結構已經被國際經典的生物化學最新版教材收入。

2009 年以來 , 顏寧領銜的科研團隊在《自然》《科學》《細胞》三大國際期刊上發表科研論文 17 篇 , 培養 7 名博士生 , 比全國 99% 的高校全校都要多 ; 其研究成果在 2009 和 2012 年被《科學》年度十大進展引用 ;2016 年 , 顏寧被《自然》評為十位 " 中國科學之星 " 之一。

對於此次顏寧入選中國科學院增選院士候選人名單備而受輿論關註 , 教育專傢、21 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表示 , 隻要顏寧具備院士遴選的條件 , 就無可厚非。

" 大傢不要去關註她的年齡、她本身所謂的資歷問題 , 而是關註她的學術能力、學術貢獻是不是達到院士遴選的標準。" 熊丙奇說 ," 在院士評選中 , 它唯一的標準 , 既不是年齡標準 , 也不是性別標準 , 而是學術標準。"

在熊丙奇看來 , 現在大傢關註年齡和性別 , 其實是把院士當成瞭一個身份評價。這些年有很多人呼籲院士要年輕化 , 或者要註意男女性別比例。實際上 , 也是按照身份來評價。

" 現在院士一旦評選上之後 , 就享受到最高的學術權力 , 以此永遠站在學術的最高端 , 這實際上並不利於學術的平等競爭。" 熊丙奇還特別指出 , 院士本身是一個學術榮譽 , 學術榮譽在乎的是學術本身。現在大傢很在乎院士的頭銜 , 說明 " 院士 " 已經利益化瞭。因此 , 要回歸到頭銜本身 , 剝去院士的相關利益 , 讓院士這一頭銜成為真正的最高學術榮譽。

而對於顏寧在微博中提到的中國科學傢 " 男女比例 " 失調的問題 , 熊丙奇表示 , 這和中國目前的科研環境以及整個社會的人才觀念的密切相關。

" 現在經常有人問 , 女孩子學理工科好不好 ? 我們說女孩子當老師好 , 所以老師中男女比例失衡瞭。首先用性別來限定學習什麼專業 , 這是一個很傳統的觀念 , 而且根深蒂固。" 熊丙奇舉例說。

熊丙奇表示 , 這些觀念需要從公平就業、人才評價體系等多方面去改變。" 如果沒有公平的就業環境 , 更鼓勵學生去發展自己的個性、興趣的環境 , 最終大傢可能還是解決不瞭這個問題。"

熊丙奇還特別指出 , 女性在知識教育階段相比男性實際上是處於強勢的 , 甚至在高等教育的入學機會上 , 女生也是優於男生的。但在隨後選擇專業行業、就業發展的過程中 , 女性開始不去選擇工程、科學領域。甚至有一些選擇科學、工程領域的學生 , 隨後選擇放棄而不是堅持。

" 這是多方面的原因 , 包括學科特點、傢庭原因等等 , 比如科學研究比較枯燥、傢庭面壓力比較大等等 , 她有這方面的問題。" 熊丙奇說 ," 現在的問題不在於女生在學術教育上處於弱勢 , 我們從來沒說女生不能從事科學研究 , 不存在這個問題。"

精彩圖片
文章評論 相關閱讀
© 2016 看看新聞 http://www.kankannew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