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晚報評論員 溫瓊
又是一年 " 雙 11",許多人早早就動起來。消費者摩拳擦掌、準備 " 剁手 ";快遞公司搶人花樣百出:加錢、回聘離職者;多部門密集出招,針對虛假折扣、假冒偽劣、快遞爆倉等亂象采取各類行動和舉措;電商平臺更是 " 奇招 " 頻出,線上線下融合、無人店亮相 …… 今年 " 雙 11",從預熱、購物、快遞物流乃至整體的供應鏈條,都有令人耳目一新的地方,而且整體節奏更趨從容和平穩。
從 2009 年阿裡提出 " 雙 11" 的概念至今,這場全民參與的消費狂歡節走入瞭第 9 個年頭。第一個雙 "11" 隻有 27 個品牌參加,當時被許多人認為是一個並不靠譜的活動策劃;而 9 年過去," 雙 11" 不但沒有湮沒在國慶黃金周和聖誕節促銷的夾擊之下;相反,它培育起瞭更強韌的消費慣性,經濟與文化內涵日益豐富。2016 天貓 " 雙 11" 全球狂歡節交易額定格在 1207.48 億元,而今年很有可能會刷新這個數據。可以說," 雙 11" 已成為中國經濟生活中一道奇特的景觀。
" 雙 11" 為什麼取得成功?對這個問題的審視,其實也可以窺探出中國消費趨勢的變化。秒殺、限時搶購、VR 購物等促銷方式的推陳出新,讓消費變得妙趣橫生;" 雙 11" 晚會歷年都雲集瞭各路大咖,娛樂與消費的界限變得模糊;跨境電商的湧入,海淘洋貨成為瞭市民消費新主張 …… 從實物商品到數字商品,從城市到農村,從國內到海外的大規模參與,全國乃至全球各商傢紛紛使出招數,滿足用戶需求,而消費者需求新的變化和期許,反過來促使企業不斷創新。
誠如相關專業人士指出的," 這 9 年見證瞭中國互聯網、信息技術、科技與商業充分擁抱、充分融合 "," 雙 11" 的持續喧鬧不僅反映出社會消費觀念的變化,還在一定程度上彰顯瞭我國經濟與科技的發展成就。在新零售的變革浪潮中," 雙 11" 之所以能夠成為 " 全世界的 ",雲計算、大數據、智慧物流、金融科技和電子商務等技術的創新和發展無疑提供瞭重要支持。因此," 雙 11" 品牌的成功,表面看點燃的是民眾的消費熱情,其實蘊含著新時代中國經濟消費升級的密碼。
有趣的是,這兩天海外各大企業迎接 " 雙 11" 的事例不斷見諸新聞,似乎全球都在進入 " 買買買 " 模式。事實上,今年從中國的街頭巷口到法國的香榭麗舍,海內外超 100 萬商傢線上線下打通,每個參與者都像過春節和聖誕節一樣,在濃濃的節日氣氛下體驗新零售," 雙 11" 儼然成為流行世界的通用語言。從這個意義上說," 雙 11" 不僅是民眾消費生活和商業活動的風向標,還是中國經濟活力、國際消費影響力不斷增強的一個展示平臺。
有人說,一樣的 " 雙 11",不一樣的參與感。這句話既是對 " 雙 11" 的贊譽,又隱含著更高的期待和要求,比如如何讓快遞包裝 " 綠 " 起來,以減輕環境污染;如何進一步杜絕銷售套路,讓消費者遠離上當受騙 …… 這其實也意味著不僅僅是企業,而是附著於消費鏈條上的各方都要有更多的責任和擔當意識,積極探索創新,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格局,從而進一步提升 " 雙 11" 的影響力和輻射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