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東北大地震七年後 建 12 米高墻防海嘯

03-13

日本巖手縣宮古市,一道高聳的混凝土墻橫亙在海邊和市區之間,原本海天一色的景觀不見,居民好像生活在監獄裡一樣。攝影:KIM KYUNG-HOON 編輯:陳若冰 邊宇航

2011 年 3 月 11 日,大地震發生後,巨大的海嘯以摧枯拉朽之勢漫過防波堤,沖入宮古市區。Kyodo News

宮城縣名取市,滔天大浪襲來。當時,日本本州、北海道、九州及四國太平洋側共 2000 公裡海岸線受到不同程度的海嘯侵襲,受災最重的日本東北部巖手縣、宮城縣和福島縣等地,海嘯高度由 10 米到最高 30 米。Kyodo

宮城縣巖沼市,海嘯漫過陸地上的河流。這是日本史上規模最大的地震,造成約 1.8 萬人遇難,時至今日仍有 2539 人失蹤,地震還導致福島核電站發生泄露,危害到現在仍未消除。Kyodo

當時 4 米高的防坡堤被海嘯摧毀,時隔七年,部分殘存的防坡堤成為遺址,提醒著人們大自然的力量。

地震發生後,日本政府啟動一項規模浩大的築墻計劃,在東北地區沿海岸建起一道鋼筋混凝土結構的高墻。

防海嘯墻累計長度有 395 公裡,高度 12.5 米,耗資 127.4 億美元。

巖手縣,正在搭建鋼筋骨架的防海嘯墻。

海洋和陸地之間,一道巨大的混凝土墻橫亙眼前,過去的防波堤被替換成防海嘯墻。自 2011 年地震發生以來,當地部分城鎮禁止在沿海平地進行工程,並把居民遷到高處。有些城鎮,則是在蓋新建築前,先把地基填高數米。

在地震海嘯重災區巖手縣,新建起的防海嘯墻附近設有一面告示牌,提示人們在海嘯來臨時疏散的方向。當局稱,防海嘯墻將能延緩海嘯沖擊,讓當地居民在遭海水淹沒前逃往高處。

防海嘯墻高高豎立,蜿蜒在沿海地帶,保障著沿海居民的安全,但也仿佛隔絕瞭民眾與大海,讓沿海居民倍感不自在,世代生活在海邊的居民對待防海嘯墻的態度是復雜的。

修建計劃最初得到民眾的歡迎,高高豎立的混凝土高墻讓沿海居民的安全得到保障。專傢表示,新修築的防海嘯墻能夠幫助居民抵禦下一場大海嘯。高墻可以抵禦海嘯,避免陸地被淹沒……就算海嘯高於墻面,防海嘯墻仍能延遲陸地被淹沒速度,爭取更多的疏散時間。

但是,建造防海嘯墻仍在日本國內引發激論,支持者認為這會增加一道安全屏障,也帶動瞭就業機會;反對者則稱此舉會隔絕瞭世世代代依海而生的居民,破壞海洋環境,影響觀光業。

2011 年大地震發生時,以養殖生蠔為生的漁民藤田敦史如常在海邊作業,隨即海嘯沖進他居住的陸前高田市,奪走近 2000 條人命,他幸免於難。七年後,在藤田身後的海灣,已經矗立起一道防海嘯墻。

陸前高田市沿海的漁民,在船上向捕獲的生蠔灑水。當地因禍得福,海床污泥被海嘯卷走,生蠔捕獲量明顯增加。

不過漁民也對建造防海嘯墻有所擔心," 海嘯通過攪動海床和清除污泥改善瞭生蠔養殖環境,但是高墻也會阻擋地面的淡水流入,有可能會影響未來的產量。"

成千上萬的人已在巨大的防海嘯墻邊重建起新生活,高聳的水泥墻周圍的基礎設施日漸完善。然而在一些人看來,對於日本這樣的多地震國傢來說,海嘯的發生簡直無可避免。面對巨大高聳的防海嘯墻,52 歲的藤田說," 這讓我們感到像是生活在監獄中,盡管我們並沒有做任何壞事…… "

宮城縣部分高得讓人無法攀爬的防海嘯墻上設有小窗口,但對當地習慣住在海邊的人來說,仍感覺像住在監獄裡面。隨著時間的推移,民眾對防海嘯墻的不滿越來越多。

有許多城市表示,在進行其他設施的重建之前,必須先要修好防海嘯墻。日本政府部門發佈的數據顯示,過去一年,這場災難的避難者數量由大約 12 萬人減少至 7.3 萬人。在重災區巖手縣、宮城縣和福島縣,現有大約 7000 戶居民仍住在使用預制板構建的簡易住宅中。

針對防海嘯墻修建工程,一些批評者說,在這上面花費瞭過多的財政資金,影響瞭其他設施的重建。還有人說修建之前沒有充分征求他們的意見,也有人擔心旅遊業會受到傷害。

面對所謂的 " 窗戶 ",在海嘯中失去瞭傢和弟弟的伊藤裕一郎說," 這簡直是滑稽的,它隻是為瞭讓我們慢慢滿意一開始就不想要的東西。" 許多市鎮與海相伴而生,而這道墻卻抹殺瞭它們之間的聯結。

巖手縣陸前高田市海岸,原本生長有 7 萬株松樹,但在地震海嘯後蕩然無存,隻有一株樹齡約 270 年的松樹奇跡般活下來,成為災後復興的象征,被人們稱為 " 奇跡一棵松 ",在它的背後,就是防海嘯墻。

" 大約 50 年前,我們帶著孩子們來到這裡,沿著美麗的海灣享受著駕車旅行的樂趣,但現在它已消失得無影無蹤瞭。" 一名來自中日本的旅客飯島玲子如是說。雖然昔日海景因地震和防海嘯墻增添瞭些瑕疵,但仍不少當地居民對此表示感激,畢竟誰也無法保證當地完全不需要這些高墻的守護。

精彩圖片
文章評論 相關閱讀
© 2016 看看新聞 http://www.kankannew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