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能黑我面,豈能黑我心!
不塗防曬的古人,
面對夏日炙烤,
還是相當有氣節的!
近來,
一波又一波高溫來襲,
全國酷烤模式一直在線。
此時此刻,
感恩科技,
電風扇、空調房、各類降溫產品
讓我們把高溫酷暑隔絕室外。
可是問題來瞭!(敲重點!)
沒有空調 WIFI 西瓜,
你知道古代夏天有多熱嗎?
氣象學傢竺可楨有一種觀點:
在公元 1900 年以前,
中國氣候史上出現過四個" 溫暖期 ",
比如在隋唐到北宋初年,
古人享受的夏季桑拿,
一點不比我們少。
那麼,
到底有多熱呢?
北部代表
▼
北京
高溫宣言:
愛我,你怕瞭嗎?
據史料記載,
乾隆八年(公元 1743 年),
北京史上最熱夏天誕生瞭。
熱到瞭什麼程度呢?
山西《浮山縣志》裡說:
" 夏五月大熱,
道路行人多有斃者,
京師更甚,
浮人在京貿易者亦有熱斃者。"
可能和你一起大汗淋漓去買菜,
討論著晚飯吃點啥的人,
走著走著,
突然就一命嗚呼瞭。
爆熱無常讓人懷疑人生。
這一年,
保守估計,
北京近郊和城內有11400 人死於炎熱。
北京老人議論紛紛:
嗨呀!
咱活兒這麼大也是見瞭世面瞭,
從沒見過這樣的高溫!
那麼,
那一年的北京究竟有多熱呢?
專傢研究換算,
1743 年 7 月 20 至 25 日下午的氣溫值,
均高於 40 ℃。
其中以 7 月 25 日的溫度值最高,
達到瞭驚人的 44.4 ℃。
這一項 " 京 " 尼斯高溫紀錄,
至今還未被打破!
乾隆皇帝也是熱到不行,
大筆一揮寫下《熱》詩一首:
冰盤與雪簟,瀲灩翻寒光。
展轉苦煩熱,心在黔黎旁。
一個字,熱!
兩個字,好熱!
三個字,非常熱!
紫禁城裡恐怕是待不住瞭,
皇室們每年夏季都會 " 逃離 " 故宮,
到頤和園、圓明園和承德避暑山莊,
逍遙乘涼,
睡個安穩覺。
中西部代表
▼
西安
高溫宣言:
問炎熱大地,誰主沉浮?
西安是出瞭名的熱。
地處關中平原,
南朝秦嶺,
西邊北邊背靠高地,
這種地理構造讓不少西安人大呼:
熱到抑鬱熱到融化!
那麼古時長安有多熱呢?
唐朝時期,
當時的長安、洛陽的氣候,
類似現在的江南,
夏季可是炎熱異常。
詩人杜甫從洛陽(一說長安)回到華州後,
面對關中大旱,
白日作詩一首嘆息:
" 飛鳥苦熱死,池魚涸其泥。"
夜晚作詩一首再道:
" 永日不可暮,炎蒸毒我腸。"
不日又說:
" 七月六日苦炎蒸,對食暫餐還不能。"
詩中的七月相對應的是農歷初秋,
可即便如此,
依然熱得連飯都吃不下。
嘆而三嘆,
實在是熱極旱極民生疾苦。
華州(在今陜西渭南市)
尚且如此,
可想人口更為密集的京都長安,
該有多熱呀!
李白抗暑就顯得淡定多瞭,
他在《夏日山中》寫道:
懶搖白羽扇,裸體青林中。
脫巾掛石壁,露頂灑松風。
大熱天逃出城市,
脫光瞭衣服,
跑進青山綠水中吹風。
如此情景,
後輩讀來直呼非禮勿視辣眼睛。
當然皇族的日子也不好過。
最難熬的當屬以豐滿著稱的楊貴妃。
在嘴裡含玉一塊以解體熱,
穿輕綃做成的衣服,
已經極薄極風涼瞭,
還讓侍女們不停搖扇,
縱使如此,
依舊難解暑熱,
而皇上面對扇子裡呼呼熱風,
決定采用減膳儀式,
同時享受著皇室專屬 " 空調房 " ——
" 涼殿 "。
史料記載:
在一個酷熱的夏日,
拾遺陳知節給唐玄宗李隆基上疏,
給引到瞭涼殿,
陳知節看到,
皇帝 " 座後水激扇車,風獵衣襟 ",
這是用水能驅動的 " 風扇 ",
皇帝賜陳知節坐下,
坐的是石凳,
頓時屁股一涼,
暑熱全褪。
唐朝詩人王轂在《苦熱行》中寫道:
祝融南來鞭火龍,火旗焰焰燒天紅。
日輪當午凝不去,萬國如在洪爐中。
老鐵,
清蒸紅燒水煮油烹,
你想選哪一個呀?
南部代表
▼
南京
高溫宣言:
良辰美景奈熱何?
長踞 " 火爐 " 英雄榜的南京,
在古時候也是出瞭名的熱都。
唐以前的長江以南地區,
氣候恐怕不亞於今日的
東南亞熱帶雨林,
不宜居住。
之後氣候有所更迭,
六朝才可遷都至此。
相傳宋代著名的金石學傢趙明誠,
受朝廷任命出守湖州,
任職前赴都城建康(南京古稱)報備。
怎奈一路奔波忍受高溫蒸曬,
文人本就體弱,
加上暑氣肆虐,
這一熱就熱倒瞭趙明誠。
又因為病情嚴重終回天乏術,
他最終病逝建康,
留妻子李清照孑然一身,
獨留下:
"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淒淒慘慘戚戚 "
千古絕嘆。
南宋嘉定八年(公元 1215 年),
南方大面積遭受熱災和旱災,
災情分外嚴重。
《宋史 · 五行志二》如此記載:
五月大燠,草木枯槁,百泉皆竭。
旱熱程度甚至達到:
行都斛水百錢,江淮杯水數十錢。
一杯水的賣價,
可比現在的礦泉水貴多瞭!
市民大呼買不起!
看來從古熱到今的南京,
真真是 " 火爐 " 之城的不二之選!
有人買不起水,
但也有人酷愛用水來避暑。
冰塊就是古代的避暑神物。
考古發現,
早在周代就出現可儲存冰塊的冰窖。
古人在冬季采冰儲冰,
待來年盛夏,
從冰窖中取出冰塊,
擺放在室內降溫納涼。
史料記載,
宋徽宗某次忍不住吃瞭一塊冰,
那冰自然不符合食品衛生標準。
結果,
宋徽宗拉肚子瞭。
西部代表
▼
吐魯番
高溫宣言:
我的火熱,即便鐵扇公主來也沒用!
眾所周知,
吐魯番是我國最熱的地方,
被稱為中國 " 熱極 "。
正式氣象臺站記錄,
吐魯番夏季氣溫一度高達47.8 攝氏度;
氣象非正式臨時測點觀測記錄,
為49.7 攝氏度。
火焰山在吐魯番盆地北部,
古絲綢之路北道。
《山海經》中稱之為炎火之山;
隋唐時期曾叫它為赤石山;
當地人稱 " 克孜爾塔克 ",意為紅山。
史書上記載,
火焰山確曾為一片火海,
《王延德使高昌記》中寫道:
北庭北山(即火焰山),
山中常有煙氣湧起,
而無雲霧。
至夕火焰如炬火,
照見禽鼠皆赤。
可想此地該是何等熱啊!
《西遊記》這樣描述:
唐三藏見一長者問:
" 貴處遇秋,何反炎熱?"
老者道:
" 敝地喚作火焰山,無春無秋,四季皆熱。"
唐三藏問:
" 可阻西去之路?"
老者道:
" 西方去不得。
那山離此有六十裡遠,
正是西方必由之路,
卻又八百裡火焰,
四周圍寸草不生。
若過得山,
就是銅腦蓋,鐵身軀,
也要化成汁。"
唐三藏聞言,
大驚失色,
不敢再問。
岑參在第一次經過火焰山時,
曾作詩一首《經火山》:
火山今始見,突兀蒲昌東。
赤焰燒虜雲,炎氛蒸塞空。
不知陰陽炭,何獨然此中。
我來嚴冬時,山下多炎風。
人馬盡汗流,孰知造化功。
凌酷暑,戰高溫,自古有之。
先人憑借智慧,
發明諸多解暑妙招,
也流傳下 " 心靜自然涼 " 的古話。
前有王維於酷暑中靜坐竹林,
撫琴歌吟:
獨坐幽篁裡,彈琴復長嘯。
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
以意境摹情,
用心靜抗暑。
後有白居易一首《消暑》:
眼前無長物,窗下有清風。
散熱由心靜,涼生為室空。
生動解題,
傳達人生智慧。
古人說 " 靜 ",
平和安寧,
回歸本真,
聆聽生命的脈動。
今人有福,
能夠享受科技帶來的種種便利。
一間小小空調房,
雖然解決瞭汗流浹背的苦惱。
但我們身處快節奏的生活中,
焦灼、浮躁、困擾 ……
往往容易使自己失卻本心。
空調能解體熱,
卻難解心熱。
吐槽歸吐槽,玩笑歸玩笑,
在沒有空調 WiFi 西瓜的條件下,
古人卻能在炎夏中尋涼,
探索自然變化的規律。
我心有冰雪,不受暑氣侵。
這不就是我們常說的,
心靜自然涼嗎?
也許對夏天的吐槽,
也是一種文化的另類傳承。
不歷塵埃三伏熱,
孰知風露九秋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