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批事故通報大篇幅介紹領導

07-25

25 日,人民日報刊發評論文章《何必 " 把野鴨子的腿加長 "》。文章稱,有的人覺得文章越長、作報告時間越長就越有水平,所以寫文章喜歡往長瞭寫;有的領導認為講長話就是對工作重視和認真的表現,給哪個部門講的話長就是重視哪個部門,方方面面都要照顧到,所以短不下去;還有的同志認為講大話、空話、套話、歌功頌德的話最保險,所以改的動力不足 …… 這樣的作風和心態不改變,耽誤的是工作,影響的是效率,損害的是百姓利益。作風問題也是政治問題,必須一改到底。

人民日報全文如下:

野鴨子的腿雖然很短,但給它接上一截它就要發愁;仙鶴的腿雖然很長,給它截去一段它就要悲傷。

接到一份某地舉辦活動的通知,三四頁紙數千字,除瞭文末的開會時間、地點、聯系方式有用之外,通篇幾乎盡是些多而無當的話語。明明三四百字能夠說清楚的事情,卻偏要整出個長篇大論來。

河南某市發生一起火災,263 個字的通報中,有 165 字都在介紹 " 各級領導重視 ",而對公眾更關心的事故原因和傷亡情況,卻僅有 " 暫無人員傷亡,事件原因正在調查 " 寥寥 14 個字,惹來輿論不少批評。

該直截瞭當的非要註水拉長,該詳細說明的卻寥寥數語搪塞,真是當短不短、當長不長。《莊子》有雲:" 長者不為有餘,短者不為不足。是故鳧脛雖短,續之則憂;鶴脛雖長,斷之則悲。" 大意是說,野鴨子的腿雖然很短,但給它接上一截它就要發愁;仙鶴的腿雖然很長,給它截去一段它就要悲傷。這道理同樣適用於寫文章。

改進文風的大背景下,一些地方為什麼還是 " 公文看不盡、會議開不完 ",以致看文件的人頭暈目眩、聽會的人叫苦不迭?那些 " 把野鴨子的腿加長 " 的文章,又究竟長在哪裡?表面上看是穿靴戴帽、鋪陳羅列、言之無物的內容擠占瞭紙張,實際上是錯誤心態和作風充脹瞭體積。

有的人覺得文章越長、作報告時間越長就越有水平,所以寫文章喜歡往長瞭寫;有的領導認為講長話就是對工作重視和認真的表現,給哪個部門講的話長就是重視哪個部門,方方面面都要照顧到,所以短不下去;還有的同志認為講大話、空話、套話、歌功頌德的話最保險,所以改的動力不足 …… 這樣的作風和心態不改變,耽誤的是工作,影響的是效率,損害的是百姓利益。作風問題也是政治問題,必須一改到底。

短往往更能體現水平。東晉書法傢王珣的《伯遠帖》,雖隻有寥寥五行,47 個字,卻成故宮鎮館之寶。毛主席起草、周總理題寫的人民英雄紀念碑碑文,不過 114 個字,卻縱橫千年、氣象磅礴,成為振奮民族之強音。1975 年,鄧小平同志負責起草四屆人大一次會議的報告,一共隻有 5000 字," 也很管用 "。話不必多,說透就行;文不在繁,管用就成。

提倡寫短文、講短話是當前改進文風的主要任務,但也要警惕一些地方 " 把仙鶴的腿截斷 " 的情況。提倡 " 短實新 " 也不是說不管什麼文章短的就一定比長的好。實事求是、言之有物是根本原則。有些文章即便很長讀者也願意讀,因為事關重大、信息豐富,沒有冗長沉悶之感;有的信息公眾很關心,就應該詳細交代,不能敷衍。可見,文章因時而著,是長是短要看實際需要。這個需要,取決於讀者。

文無定法,衡量某篇文章文風好壞,從技術上似乎沒有一定的標準。可如果回到 " 服務讀者 " 這一寫作的根本邏輯起點上來,就能清楚地認識到,評判文風好壞最權威的專傢不是別人,正是最廣大的讀者。文風好不好,群眾說瞭算。反對一切言之無物的空談,減省一切冗長無用的筆墨,有一說一,務求實效,文風改進的成效才會與群眾的感受相匹配。

(原題為《何必 " 把野鴨子的腿加長 "》)

精彩圖片
文章評論 相關閱讀
© 2016 看看新聞 http://www.kankannew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