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獨傢披露深化黨和國傢機構改革大量細節

03-23

3 月 20 日,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閉幕。國傢主席習近平發表重要講話。( 新華社記者 姚大偉 攝 )

為什麼改?怎麼改?來看習近平總書記怎麼說

2017 年 12 月 11 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黨的十九屆三中全會文件起草小組第一次全體會議,宣佈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會議、中央政治局會議的決定:十九屆三中全會專題研究深化機構改革問題。黨中央決定成立十九屆三中全會文件起草組,由習近平總書記擔任組長。

對這次改革,習近平總書記這樣說:

" 黨政機構屬於上層建築,必須適應經濟基礎的要求。經濟不斷發展,社會不斷進步,人民生活不斷改善,上層建築就要適應新的要求不斷進行改革。"

" 對深化黨和國傢機構改革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對深化黨和國傢機構改革方案的貫徹落實,都要放到新時代背景下、站在更高層次上來認識和把握。"

" 我們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國傢,要根據實際需要,自覺進行機構調整和改革,以利於把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充分發揮出來。"

" 從機構設置上充分發揮黨領導一切工作的體制優勢,提高黨把方向、謀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把黨的領導貫徹落實到黨和國傢機關履行職責的各方面各環節。"

" 改革要精準對接發展所需、基層所盼、民心所向,充分回應人民期待。"

" 對黨和國傢事業有利的,對最廣大人民有利的,該改的就要堅定不移改,這才是對歷史負責、對人民負責、對國傢負責、對民族負責。"

" 優化就是要科學合理、權責一致,協同就是要有統有分、有主有次,高效就是要履職到位、流程通暢。"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隻要這個目標達到瞭,該精簡的就精簡,該加強的就加強,不要為瞭精簡而精簡。

3 月 17 日,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第五次全體會議。習近平當選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這是習近平進行憲法宣誓。( 新華社記者 鞠鵬 攝 )

當面聽取瞭 139 位省部級主要負責同志的意見和建議

" 堅持問題導向,把各地區各部門各方面對機構改革的意見摸清楚,把機構設置存在的問題弄清楚。"2017 年 7 月,習近平總書記就深化機構改革作出批示。

中央改革辦和中央編辦組成 10 個調研組,分赴 31 個省區市、71 個中央和國傢機關部門。短短一個月,當面聽取瞭 139 位省部級主要負責同志的意見和建議。

回憶起去年 8 月那個炎熱的下午,一位中部省份省委書記印象深刻:

" 就在省委招待所,我一個人,沒帶秘書,他們五個人坐對面。我寫瞭個提綱,沒想到他們聽得很起勁,不回應、不插話,記得也很仔細,我就結合自己親身經歷放開瞭講,起碼談瞭兩個半小時。"

調查組還向 657 個市縣的 1197 位黨委和政府主要負責同志個人發放瞭問卷,收集瞭 31 個省份的深化地方機構改革調研報告。

工作人員整理匯總瞭厚厚兩大本、42 萬字各方面意見。

集思廣益、凝聚共識,實事求是、總結提煉。

" 有些問題共性很強,其中有一個共性問題 60 多位省部級主要負責人都提出瞭。" 調研組工作人員說。

調研抓準瞭問題、凝聚瞭共識,充分表明瞭改革的必要性和緊迫性。

一位部級領導甚至直言:" 如果我所在的部門不被撤銷,這就不是一次徹底的改革!"

改革為瞭人民,老百姓關心什麼、期盼什麼,改革就抓什麼、推進什麼。

為瞭回應好人民期待,必須進行深入廣泛的調研,全面傾聽各方面的聲音、充分吸取各地方的經驗。

其中,新組建的國傢醫療保障局,就吸收瞭基層探索經驗。

福建三明,過去醫保虧損嚴重,醫患矛盾突出。幾年前圍繞醫藥、醫保、醫療推進 " 三醫聯動 ",獲得瞭 " 藥價下降、醫務人員收入增加、醫保扭虧為盈 " 三贏。如今,這一經驗被方案借鑒。

一位中部省份省長拿到方案立即註意到新組建的退役軍人事務部。" 制度層面的安排變化,凸顯對軍人軍屬權益保障的重視,將為新時代強軍治軍提供有力支撐。" 這位省長說。

3 月 20 日,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閉幕。當日下午,習近平等黨和國傢領導人同出席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的全體代表合影留念。這是習近平向代表揮手致意。( 新華社記者 蘭紅光 攝 )

一條紅線貫穿始終: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

一條紅線貫穿始終——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是深化黨和國傢機構改革的根本保證和首要任務。

治國猶如栽樹,本根不搖則枝葉茂榮。黨的領導是我們制度最大的優勢。隻要牢牢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勢不可擋。

這次改革始終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下進行,著眼於把黨作為最高政治領導力量的地位和作用進一步制度化。

文件起草組工作人員介紹,這次打破瞭以往機構改革大多局限於政府機構改革的做法,既橫向統籌黨政軍群,又縱向統籌中央地方乃至基層,充分發揮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優勢,並使其進一步制度化。

一個指向愈發鮮明——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文件起草過程中積極回應人民期待、廣泛征求各方意見、借鑒吸納基層有益探索。

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機構職能體系必須適應人民新需求。

為改善 " 看病難看病貴 ",新組建國傢醫療保障局;為更好保護 " 青山綠水 "、治理污染,專門組建生態環境部;為破解 " 幾個大蓋帽管不住一個破草帽 ",組建國傢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合並分散在多部門的監管職能 ……

一個目標更加清晰——推進國傢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努力形成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

改革突出系統性、全面性、重構性。涉及的中央和國傢機關部門、直屬單位就超過 80 個。改革調整幅度之大,觸及利益之深,為改革開放 40 年來之最。

改革重在優化協同高效。 確保一類事項原則上由一個部門統籌、一件事情原則上由一個部門負責,讓黨和國傢機構設置更加科學、職能更加優化、權責更加協同、監管更加有力、運行更加高效。

改革使政府與市場兩隻手定位更加清晰、協調。對宏觀管理、市場監管領域的機構和職能進行瞭大幅調整優化,以充分發揮市場和政府各自優勢。

精彩圖片
文章評論 相關閱讀
© 2016 看看新聞 http://www.kankannew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