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 肖揚
5 天裡,接連幾名省部級官員都提到瞭它——
先是 3 月 6 日,山東省委副書記、濟南市委書記王文濤;
再是國傢發改委主任何立峰、科技部部長萬鋼,而後是國資委主任肖亞慶。
它是一部紀錄片,名字叫《厲害瞭,我的國》。
王文濤在兩會山東團開放日上說,自己因為開會還沒時間看,但是建議 " 大傢都要去看《厲害瞭,我的國》,我不是做廣告 "。
肖亞慶在兩會記者會上說," 不知道大傢最近看沒看《厲害瞭,我的國》,中央電視臺拍的紀錄電影片,很火。講的中國橋、中國路、中國港和中國網,這些好多都是中央企業為主或者中央企業承建的。"
這部片子究竟啥情況?導演衛鐵接受政知見(微信 ID:bqzhengzhiju)采訪,揭秘其中細節。
坐高鐵誕生的靈感
衛鐵是湖北人。有一天,他坐高鐵時,突然意識到自己僅用 4 個小時就可以從北京回到傢鄉時,一下子覺得屬於個人的空間在這個時代裡被擴展瞭," 我們需要走出自己的心門之外,看一看中國的壯美山河和嶄新變化。"
這也是他創作《厲害瞭,我的國》的動力," 我希望這部影片讓全世界都看到中國天地之間的美好變遷,認識奮鬥創新的中國人民,認識偉大的中國。"
該片果然沒有讓衛鐵失望:據中國電影票房吧的數據,截止到 3 月 10 日,上映僅 9 天的《厲害瞭,我的國》累計票房達兩個億,刷新瞭國產紀錄電影的票房紀錄。有觀眾看片後激動地留言道:" 有一種幸運叫我是中國人!"
《厲害瞭,我的國》由中央電視臺、中國電影股份有限公司 ( 以下簡稱中影 ) 聯合出品,第一次以新聞紀錄片的形式,將中國這 5 年在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下所取得的偉大成就呈現於大銀幕上。從圓夢工程、創新驅動、協調發展、綠色中國、共享小康、開放中國幾個角度對中國取得的輝煌成就加以集中展現。
一個個大國重器是中國科研領域碩果累累的真實反映;中國橋、中國路、中國車、中國港、中國網等舉世矚目的成就,是對國傢實力的極佳寫照;堅守夢想的工程師、科學傢、拓荒者們,是譜寫時代鴻篇的揮毫潑墨者;城市中閃耀的萬傢燈火,是對國泰民安的最好註解。
" 眾籌 " 的畫面
細心的觀眾會發現,在這部影片中有些畫面格式和質感明顯有所差別。
為何會插入這樣的畫面?
導演衛鐵透露:" 有些畫面是‘眾籌’來的,采用的就是基層群眾自己拍攝的畫面。這些情景真實而動人,雖然清晰度有些缺失,但格外地鮮活,觀眾仿佛可以直接感受到生活的氣息撲面而來。" 為瞭這些畫面,中央電視臺財經頻道在 2017 年 9 月就向全國觀眾發出邀請:用自己的鏡頭記錄下身邊的發展變化,講述百姓眼中的中國故事。這樣,普通百姓也能成為影片的導演。與此同時,節目組采取瞭百姓自拍和劇組拍攝同步推進的 " 眾籌拍攝 " 創新手段。
導演衛鐵介紹,從籌備到成片,紀錄片《厲害瞭,我的國》用瞭一年的時間,海量的素材幾乎將創作團隊淹沒——影片最後的時長為 90 分鐘,但 " 影片前期的拍攝素材就已經超過瞭一千小時,有 100 多個 T,就算是不休不眠看也要看 40 天。我一個 70 後帶著一圈 90 後工作,導演組全是 90 後。事實證明,我們的團隊非常優秀,都是人才;剪輯團隊分組輪流工作,一天僅睡 3 個小時,爭分奪秒、精益求精。"
為瞭 " 套近乎 " 少用旁白
然而,海量的素材如何立於銀幕之上也成為瞭一個挑戰,最終,導演組決定以 " 人 " 來呈現。 可以說," 人 " 的精神是貫穿《厲害瞭,我的國》的最重要的 " 靈魂 "。衛鐵說:" 無私而進取的中國勞動者們在以默默奉獻的實際行動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貢獻著力量,他們平凡而可愛,讓這部影片變得精彩。"
於是,在《厲害瞭,我的國》中,可以看到這些 " 厲害 " 的中國人—— "
天眼之父 " 南仁東、港珠大橋總工程師林鳴、中建利比亞分公司總經理張作合、西藏扶貧女幹部……
衛鐵表示,為瞭讓這些鮮活的個體在銀幕上生動起來,撰稿時導演組盡量不用旁白,點到為止,而是讓人物自己來表達," 這樣,觀眾會與這些人物產生情感上的直接交流,感受到他們仿佛就是鄰傢的熟人,普普通通,但又別具光彩,在平凡中蘊育著偉大。" 而這樣的呈現方式則讓觀眾贊嘆驚呼,並發自內心地感慨:" 幸福是奮鬥出來的 ",一個又一個的 " 中國奇跡 " 更是奮鬥出來的。
每一幀畫面,都經過專傢把關
為瞭影片的上映,導演組還反復斟酌 ,請來瞭著名音效師王丹戎、中央音樂學院教授舒楠等專傢來協調每一組鏡頭、每一幀畫面,以用影像定格屬於中國的每一個輝煌瞬間,展現大國風采與蒸蒸日上的新時代圖景,讓每一個中國人看到它都會感到自豪和驕傲。
觀眾們已經開始期盼 " 續集 ",對此,導演衛鐵笑言自己 " 壓力山大 "。但他表示,無論是否再拍續集,自己的創作準則是不變的," 影視人的藝術理念、藝術手法都要與時俱進,同時要肩負使命感和責任感,為行業本身提供優良的精神文化作品,講好中國故事。找到準確的創作方向,為時代而作,為人民而作。"
校對 | 項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