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財經一名著藍衣的女記者昨天在兩會上因為身邊另一名著紅衣的女記者提問冗長,不耐煩地蹙眉、翻白眼,被電視直播瞭下來,迅速引爆中國互聯網,大概接近瞭短時間內刷屏的峰值。兩名女記者的身份、她們的從業情況、表情包、各種段子、延伸分析,以及謠言以半小時計的速度不斷在互聯網上刷新。
這是又一次互聯網上的爆炸性信息消費事件,但它的核心是消費,而不是別的什麼。無論官方還是互聯網活躍人士都不該想太多。
那名藍衣女記者皺眉頭、翻白眼被記錄下,又被網上捕捉住,有一系列偶然原因促成瞭它。藍衣女記者的 " 俏皮 " 與旁邊紅衣女記者的 " 端著 " 形成強烈反差,符合大場景下 " 花絮 " 的全部條件,導致瞭一次互聯網時代小表情博來大註意的海嘯式釋放。
這究竟是網絡世界的小事件還是大事件呢?這個問題恐怕會把很多人難倒。因為它的確是小得不能再小的一件事,但偏偏是這件事非常透徹地在刷屏,這可不是一般事能做到的。
看來如何區分網上的大事小事還要費些琢磨,但很重要的一點是,全社會應當對這種呼嘯而來又呼嘯而去的互聯網消費持一顆平常心。因為不讓它們發生,顯然做不到。網上爆炸性熱點隔段時間就會來一個,而且幾乎每次都不會和之前的重樣。但另一方面,它們絕大多數也都沒有留下什麼影響,往往是來得猛烈,走得幹凈。
但是建立這種平常心似乎並不太容易。其實在官方有些擔心的同時,民間一些人士也對那些 " 花絮式熱點 " 過於熱心。比如這一次,一些貌似嚴肅的分析為藍衣女記者的蹙眉賦予瞭 " 政治含義 ",一個勁地宣揚她翻的白眼 " 代表瞭什麼 ",以及會 " 產生什麼影響 "。對各種抖機靈、發牢騷的段子,他們也傾向於 " 上綱上線 "。
這樣的引申很容易在兩會期間招來擔心。官方當然不希望這樣的引申出現失控,對兩會的輿論氛圍造成幹擾。但客觀說,中國的互聯網管控不可能做到如一些人想象的那樣縝密,特別是出現 " 遭遇戰 " 的時候。
然而最終決定這件事性質和走向的,還是大多數網民的興趣究竟是什麼。真實情形是,大多數人感興趣的就是藍衣女記者在那個場景下翻白眼的滑稽本身,而不是一些人做出的那些引申。公眾隻願意往前稍微多瞭解一點,能幫助他們更完整地 " 欣賞 " 藍衣女記者的表情,但他們並沒有興趣跟著分析者和引導者走太遠。
高度意識形態化的解讀並非反映瞭當下輿情的基本面,而更多對應瞭比較小圈子裡的敏感。社會永遠都有牢騷,它們也會隨著具體事件釋放,但這種情況的一般意義通常遠高於特殊意義。
戲劇性不等於極端性,識別二者的不同很重要。中國社會的承受力其實大得很,當一件小事出於戲劇性原因在網上爆紅時,實際是社會普通大眾挑剔心理的投射,可以跟著摻和摻和,但無需投入,更無需激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