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 年到瞭,朋友圈裡到處都是曬年度賬單的小夥伴。正在感嘆自己哪兒來這麼多錢的你,不知道有沒有算過,這一年來,你到底隨瞭多少份子錢?
▲圖片來源:攝圖網(圖文無關)
隨份子的習俗自古就有,原本隨份子更多是一種湊份子的概念,是一種原始的互濟互助的形式,幫助親戚鄰裡度過蓋房、娶妻等金錢上的難關。到瞭現代社會,大多數傢庭已經不需要到處湊錢完成這些事情,份子錢更多的變成瞭一場講面子講排場的比賽。原本一籃雞蛋一雙枕頭就能表達情誼的事情,現在動輒上千上萬,人情禮也成為現代傢庭中越來越重的負擔。
北京大學中國社會科學調查中心開展瞭一項名為中國傢庭動態跟蹤調查(英文縮寫 CFPS)的項目,通過數據調查來展示中國社會、經濟等方面的變遷。其中針對中國各個省份人情禮的調查顯示:
在 2016 年,重慶市傢庭平均人情禮支出最高,高達 10612 元;寧夏回族自治區平均人情禮支出最少,僅為 325 元。結合 CFPS 對各省份傢庭平均可支配收入的調查數據來看,重慶市傢庭人情禮支出已經占據傢庭總收入的近 20%,而 2016 年中國恩格爾系數也僅為 30.1%。
整體上來看,在註重人情關系的東北、川貴地區,人情禮也成為傢庭支出的重要一環,占傢庭收入的 9% — 20%。而在外來人口較多的北上廣地區,人情禮隻占傢庭收入的 4% 左右,在北上廣舉目無親,怕是想隨份子也無處可隨,或者想隨份子也無錢可隨。
在天津、湖北、湖南、安徽等省份,人情禮就要花掉一些人整整一個月的工資,辛苦工作一個月,最後都裝進瞭紅包送到瞭各個酒店門前。在山西、陜西等地,盡管一年僅需要 " 繳納 "3000 多元的人情禮,但對於收入本來就不高的傢庭來說也是一份很大的負擔瞭。
盡管隨份子肉疼,但如果是熟人的人生大事也可以理解。最怕的是,以往從來不聯系的同學突然發消息:" 老同學好久不見,我要結婚瞭 …" 更有甚者,會直接告訴你銀行帳號或支付寶,明碼標價禮金數額,將收禮金當作斂財的手段。婚喪嫁娶、子孫的滿月禮、周歲禮,中年人逢四十、五十、六十等整壽的壽禮等等,凡弄個名頭就廣撒請帖,即便隻有一面之緣,都會 " 敬請光臨 "。
在這樣的隨禮文化中,收禮的人要厚著臉皮,冒著絕交一片好友的風險,去收回之前送出的禮金;送禮的人也苦不堪言,用一句 " 禮尚往來 " 強行說服自己,要不然就隻能默默拉黑,祈禱再也不見。
在中國這樣自古以來以關系為本位的情理社會,禮物交換作為一種構建人際網絡的互動形式,其中既蘊含著信息交流的需要,也寄寓瞭人情、倫理和面子。在親屬集團內部,禮物饋贈的方式、數量和性質象征著血緣關系的遠近親疏;而在同學、同事等後天搭建的非親屬性網絡中,則代表瞭交往或業緣關系的密切程度。小小的份子錢,遵循的既是文化慣性,也是現代人的經濟理性法則。然而,當 " 禮尚往來 " 變成 " 禮上往來 ",這樣的交情,我們不要也罷。
最後,摸一摸自己的腰包,回想過去一年,份子錢讓你肉疼瞭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