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甘肅省武威市民勤縣的青土湖
有碧波蕩漾的湖水,輕歌曼舞的蘆葦
成群棲息的野鴨,展翅翱翔的天鵝 ……
可誰能想到它曾經幹涸瞭半個多世紀
我國是世界上荒漠化面積最大、
受影響人口最多的國傢之一
但是,中國荒漠化土地面積
自 2004 年以來
已連續 3 個監測期持續凈減少
初步遏制瞭荒漠化擴展態勢
這背後
是無數中國治沙人長達半個多世紀
令人震撼地不懈奮鬥與付出 ……
荒漠化危機,咄咄逼人
沙者,水之少也。中國古人的造字智慧裡,隱含著 " 水 " 與 " 沙 " 的辯證法。
根據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發表的《全球荒漠展望》報告,目前荒漠化問題日益嚴重,地球 40%以上的土地為旱地,世界人口的 1/3 居住在幹旱地區。荒漠化,已經成為一個不容忽視的全球性環境和社會難題。
中國,這片擁有五千年文明史、養育 1/5 世界人口的土地,同時是世界上受沙漠化影響最嚴重、水資源最匱乏的國傢之一。
遙看中國北方那條漫長的沙漠帶,從西往東數,塔克拉瑪幹沙漠、古爾班通古特沙漠、庫姆塔格沙漠、柴達木盆地沙漠、巴丹吉林沙漠、騰格裡沙漠、烏蘭佈和沙漠、庫佈其沙漠、毛烏素沙地、渾善達克沙地、科爾沁沙地、呼倫貝爾沙地,從新疆向東一直延伸到內蒙古東部。它們就是中國的八大沙漠和四大沙地,從西面、北面、東北三個方向逼近北京。
危機,咄咄逼人!
截至 2014 年,全國沙化土地 172.12 萬平方公裡,占國土面積的近 1/5,有沙化土地分佈的縣占全國總縣數的近 1/3,超過 4 億人口受到影響。有誰會忘記 2000 年那個令人陡生寒意的春天嗎?北京地區遭受 12 次沙塵暴襲擊,黃沙蔽日,殃及天津、南京、上海等地,甚至引起周邊國傢的恐慌。
荒漠化,如同一柄鋒利的達摩克利斯劍,高懸在每一個中國人的頭上,高懸在五千年中華文明的生命線上。
治沙,關乎一個古老民族的生存與發展。治沙與治國,在當代,歷史性地走到瞭一起。
向土地荒漠化宣戰,中國在行動!
維護共同的地球傢園,中國在行動!
守衛人類的共同命運,中國在行動!
一鼓作氣,向烏蘭佈和沙漠挺進
" 九曲黃河萬裡沙,浪淘風簸自天涯。"
歷史上黃河曾屢次改道,沙逼水走宛若一道命符。黃河的含沙量和輸沙量均居世界大江大河之首,最高時年平均輸沙量約 16 億噸。烏蘭佈和沙漠每年向黃河輸沙約 7700 萬噸,使得黃河河床年均抬高 10 厘米以上。流經河套平原的黃河,已經不堪黃沙的註入瞭。
沙漠治理,關系著整個河套地區的糧食安全,更關乎整個中國的生態安全。位於黃河最大幾字彎頭的磴口,被推上瞭命運的前臺。
今天的磴口,隸屬內蒙古自治區巴彥淖爾市。追溯這個古老縣境的歷史,至少在司馬遷的時代,這裡還是遠離沙漠的水草豐美之地。災難性的轉折大概是從南北朝開始,連年混亂,亂世中求生存的老百姓來到塞北邊地,大量砍樹、墾荒,原始植被遭到破壞。當地老百姓說,三年大躍進,砍掉三萬畝。原本的防沙林,砍下瞭幾十個豁口。人們終於見識到烏蘭佈和沙漠的厲害。
磴口縣防沙林場場長薑吉榮 1982 年來到磴口一中讀書,他清楚記得那一年,一場沙塵暴足足刮瞭 30 多天," 縣城就在沙漠的中間 "。
磴口人說," 沙漠的頭就紮在黃河裡 "。成立於 1950 年 5 月 1 日的磴口林場,是內蒙古全區 300 多個林場裡唯一以防沙命名的林場。磴口林場就位於咽喉要道。守好 308 裡防沙林帶,相當於守住瞭中華民族的命脈——黃河。老薑和林場的 83 名員工,就日夜守護著我們的母親河。
老薑是 30 多年的老林業人,他的前任場長一幹 20 多年。苦和累早早化作皺紋,爬上瞭他黝黑的面龐。在磴口,畢生獻給防沙事業的人太多瞭。從上世紀 50 年代開始,一代又一代人接力付出,如今的烏蘭佈和沙漠才能遠離黃河 10 公裡,磴口沙漠治理面積達到 280 多萬畝,森林覆蓋率從新中國之初的 0.04%,擴大到現在的 20.2%,耕地從 6.8 萬畝擴大到現在的 86.6 萬畝,每年以治理 18 萬畝的速度,向著烏蘭佈和挺進。
磴口人一口氣也不敢松懈。假如沒有這 60 多年的一鼓作氣,今天的烏蘭佈和沙漠或許早與毗鄰的庫佈其沙漠、毛烏素沙地連成一片,那將是中國腹地面積最大的新沙漠。後果不堪設想。
" 決不能讓民勤成為第二個羅佈泊 "
站在磴口的劉拐沙頭,想起另一個憂傷又堅韌的名字——民勤。
甘肅省武威市民勤縣,位處河西走廊,是一片在中國第三大沙漠巴丹吉林和第四大沙漠騰格裡夾縫中生存的綠洲。
民國之前,這裡的名字叫 " 鎮藩 "。民勤人說," 我們的孩子生在沙子裡,我們的歸宿也在沙子裡 "。這裡還流行一句民諺," 天下有民勤人,民勤無天下人。"" 民勤 " 二字,凝固瞭數不盡的苦澀。
作為中國四大沙塵暴策源地之一,民勤境內的風沙線長達 408 公裡。2009 年,全縣荒漠化面積達到瞭 94.5%。惡劣的自然環境,讓民勤人從一出生就被灌輸一種逃離的思想。民勤人把青土湖視作 " 母親湖 ",她的幹涸,仿佛流盡瞭民勤人與沙漠搏鬥的汗水與淚水。
2001 年,中央對民勤治沙問題做出批示,首次提出 " 決不能讓民勤成為第二個羅佈泊 "!民勤的命運掀開瞭新的一頁。過去是一人、一鐵鍬、一架子車 " 零敲碎打 " 的治沙模式,現在是規模化、工程化的治沙造林。過去是與沙漠爭土地、爭生存空間;現在是向沙漠要生態效益、要經濟價值。今天的民勤似乎有使不完的勁兒。
在騰格裡沙漠邊緣的治沙隊
正趕上造林時節,一個個治沙隊穿梭在騰格裡沙漠,他們用稻草和梭梭為渾黃的騰格裡沙漠披上瞭綠色的袈裟。紅色、粉色、綠色、藍色,治沙隊婦女們的各式頭巾是騰格裡沙漠最美的風景。全民發動起來,民勤的公務員也是治沙造林的公務員。目前,民勤全縣人工造林保存面積達到 229.86 萬畝以上,森林覆蓋率由 2010 年的 11.52% 提高到 17.7%。
沙區的綠色,總有故事,總有奇跡。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有人曾向英國歷史學傢阿諾德 · 湯因比提問:" 如果再生為人,您願意生在哪個國傢?"
湯因比思索片刻回答說:" 我願意生在中國。" 他以歷史學傢的眼光給出瞭審慎的理由:" 中國今後對於全人類的未來,將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今日之中國,其承載也深厚,其行進也迅疾,其步伐也穩健,其希望也浩蕩。
——我們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而且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要正確處理好經濟發展同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要劃定並嚴守生態紅線,在生態環境保護問題上,就是不能越雷池一步,否則就應該受到懲罰。
這是宣誓,也是囑托;這是責任書,更是軍令狀。
遙想 3000 年前,周文王在臨終前告誡武王要加強對山林川澤的管理:" 山林非時,不升斤斧,以成草木之長;川澤非時,不入網罟,以成魚鱉之長。"
3000 年後的今天,《防沙治沙法》《森林法》《草原法》,禁止濫放牧、禁止濫開墾、禁止濫樵采,全面實施天然林保護 …… 為綠色發展搭建瞭鋼筋鐵骨,也為美麗中國開辟瞭康莊大道。
穿沙公路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久久為功,鍥而不舍。
沙區人讓我們更新瞭時間意識。這裡不是以秒為記,而是以年,甚至五年十年。在沙區,人們栽下一棵樹,一眼望十年。他們喜歡說:十年之後再來看吧。這諾言擲地有聲,這信心矢志不渝。有瞭這諾言和信心,才有瞭本世紀以來荒漠化、沙化土地面積,連續三個監測期實現瞭 " 雙縮減 "。這樣不可思議的成就,讓世界為之驚嘆。
為瞭不起的中國治沙人,點贊!
來源:人民日報文藝(ID:rmrbwy),記者:李舫、任姍姍、周飛亞,攝影:宋憲磊、周飛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