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 11 月 21 日電(記者史競男)網絡女主播 " 東北水仙二嫂 " 日前落網。
因在 " 狼友直播 " 平臺上進行淫穢表演,該女主播曾 " 紅極一時 "。短短 3 個月," 狼友直播 " 平臺吸納全國各地註冊會員 17.7 萬人,涉黃女主播 1000 餘名,涉案金額超千萬元;瀏覽涉黃直播平臺的人次達百萬餘,遍及全國。
這起特大傳播淫穢色情網絡直播平臺牟利案告破,也揭開瞭涉黃直播牟利的真相—— " 黃播 " 背後,暗藏的是一條精心設計的規模化、組織化、產業化黑色鏈條。
" 黃播 " 網絡覆蓋全國靠淫穢表演吸引用戶
直播產業出現,很多普通人成為 " 網紅 " 嘗到瞭當明星的滋味,並通過在網上聚集的人氣迅速發傢致富。然而,這種門檻低、受眾廣的直播平臺泥沙俱下、亂象頻出。
今年 6 月,群眾舉報 " 狼友直播 "" 辣眼睛 ",全國 " 掃黃打非 " 辦公室立即跟進,將此案列為掛牌督辦案件。
執法人員對取證視頻內容進行審查分析發現,該平臺擁有較多網絡主播,實時現場直播淫穢色情表演,吸引大量用戶付費觀看和打賞。其直播 APP 覆蓋主流安卓和蘋果手機操作系統,用戶可跨終端隨時隨地觀看和分享。
經查,該平臺直播間平均觀看人數在 3000 人以上,註冊用戶數量巨大,且 24 小時都有主播在線。平臺制作、傳播淫穢表演視頻文件信息超過 20 萬個。根據國傢相關法律規定,其實施傳播淫穢物品的數量數額屬 " 情節特別嚴重 "。
隨著案件深入調查,沉於網絡之海下的冰山漸漸顯露。辦案人員前往廣東、四川、山東、湖南、黑龍江、浙江等地,對電信、移動、聯通、銀行及相關物業管理公司等依法采集調取犯罪嫌疑人有關數據信息,一個跨多省特大傳播淫穢色情網絡直播平臺浮出水面——
其服務器在浙江寧波,維護在浙江杭州,提供存儲和直播的是上海某技術公司,運營是湖南嶽陽某科技公司,提供涉黃女主播的 " 傢族長 " 在四川南充,該涉黃直播平臺網絡覆蓋全國,各地都有註冊會員和瀏覽涉黃直播平臺人員。
利益驅動有禁不止頻換 " 馬甲 " 逃避打擊
網絡直播這種新傳播形式,在快速發展的同時,也不斷出現各種問題。違法違規內容泛濫的背後是利益。
全國 " 掃黃打非 " 辦公室案件督辦處副處長李澤泓介紹說,網絡直播平臺主要盈利模式是基於虛擬禮物的打賞,粉絲花錢買虛擬禮物送給主播,主播據此與直播平臺分成。" 因為有相關利益的存在,所以主播會有驅動力去做一些違法違規的事情。而網站因為流量或相關利益的需要,會放任這種行為。"
逐利沖動下,一些平臺經營者和網絡主播無視規則和底線,屢屢涉黃。更有一些涉黃主播與犯罪組織、黑產團夥相互勾連,結成利益攫取與分配的共同體,以求短時間賺個盆滿缽滿,夢想一起 " 做大做強 "。
辦案人員透露,雖然國傢對 " 黃播 " 嚴令禁止,但不法分子東躲西藏,繼續鋌而走險,他們采取不斷更換平臺的方式來逃避監管和打擊,隻求短期獲利,迅速變現。" 狼友直播 " 平臺就是在短短 30 天裡,進行瞭 3 次版本升級,10 餘次變換域名和軟件下載地址,名稱從最初的 " 狼友 " 變更至 " 夢幻 ",後改為 " 逆境 "。此外,從事淫穢直播表演人員都是以虛假信息註冊,大部分銀行賬戶也是冒用他人戶名登記的。
據透露," 黃播 " 觀眾中很多是未成年人。對此,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與研究中心主任佟麗華說,涉黃直播是互聯網空間的一顆毒瘤,大量含有宣揚淫穢色情內容的視聽信息在網絡上傳播,嚴重損害社會公德,毒害青少年心身健康,極易誘發青少年違法犯罪。
網絡掃黃多管齊下主播 " 黑名單 " 制度確立
黃毒泛濫,為網絡直播蒙上瞭陰霾。今年以來,已有 " 夜魅社區 "" 微笑直播 ""LOLO"" 饅頭 "" 老虎 "" 蜜直播 " 等幾十個涉黃直播平臺被查處。
全國 " 掃黃打非 " 辦公室專職副主任薛松巖介紹說,網絡已成為淫穢色情等有害信息傳播的主要渠道。這些案件中雖然多數涉案直播平臺運營時間不長,但涉案金額多、社會危害大。
" 網絡直播的屬性決定瞭監管的難度。" 中國互聯網協會法工委副秘書長胡鋼認為,直播平臺服務的多樣性、匿名性、瞬時性、多變性、隱蔽性等特性,是直播平臺涉黃的重要支撐。網絡直播涉黃治理,需要堅持專項整治、綜合治理、源頭治理、協同治理等 " 多管齊下 "。
佟麗華表示,在網絡監管方面,政府部門、互聯網企業和專業化的社會組織應加強合作,共同應對。
據瞭解,全國 " 掃黃打非 " 辦已會同國傢網信辦共同牽頭,協調中央多部門及部分省區市建立瞭網上工作聯席會議制度等長效機制,形成瞭較強的工作合力。同時,各地加強行業監管,嚴格落實 24 小時監測要求,發現違規直播立即封停,並建立主播 " 黑名單 " 制度及行業通報機制,對違規主播實行全行業禁入。
" 對直播涉黃等違法行為,‘掃黃打非’部門始終保持嚴厲打擊的態勢,一旦發現將追查到底,對查實的平臺和人員必將依法嚴懲,絕不手軟。" 薛松巖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