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安徽省安慶市懷寧縣月山鎮向榮村,有一對大學生 " 夫妻村醫 ",他們 20 年來走村串戶,用平凡的堅守換來村民的健康。
立志行醫
汪小海是土生土長的向榮村人,從小體弱多病他,立志要學醫,要當一名醫生為村民看病。1992 年,通過勤奮學習,汪小海考取瞭安徽醫藥大學。1996 年,20 歲的汪小海大學畢業後,義無反顧地回到自己的傢鄉向榮村 , 背起藥箱成為一名村醫。同樣從蕪湖皖南醫學院畢業的張月平經人介紹認識瞭汪小海,相同的興趣和愛好,讓兩個年輕人慢慢地走到瞭一起。從此,夫妻倆人一直默默無聞地堅守在山村裡,用心守護著村民的健康。
" 盧老,氣管炎好些瞭嗎。傢裡窗戶要經常打開通通風,讓空氣多流通,這樣對身體有好處。" 近日,汪小海、張月平再次來到村裡貧困戶盧義才傢中,免費給他檢查身體。" 好多瞭,真感謝你們夫妻倆人時常惦記著我,真的沒得說。" 盧義才高興地說。
向榮村坐落在黃梅山腳下,2300 多村民居住在山的四周,有的人傢還居住在海拔 360 米的山頂上。
在山區出診,交通不便,行醫十分困難。無論是入戶開展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還是出診,汪小海、張月平總是騎著電瓶車繞村一圈,要花上大半天。早些年沒有代步工具,他們從村衛生室出發,步行到一個偏遠的村民小組隨訪,半天時間就沒瞭。但夫妻倆從來不會因此而對病人有一絲怠慢,要是碰到危重病人,他們還會馬上將病人送到醫院救治。對行動不便、臥床不起的患者特別是留守老人,他們總是想方設法,定期上門服務。面對突發急病的病人,就算是深更半夜,他們也是立刻背起背包出診。
執著堅守
為能給村民提供便捷及時的服務,夫妻二人 24 小時值班,病人隨叫隨到。看病、診斷、開處方、配藥、打針,隻要不出診,每天都能在村衛生室見到汪小海、張月平忙碌的身影。即便是在重要的春節,他們都堅守在工作崗位上。村民們都說:" 衛生室就是他們的傢。"
又一次冬天晚上 10 點多鐘,夫妻倆正在熟睡,突然電話聲響瞭起來,是一個求助電話,盧莊組 60 歲村民王長流突然倒地休克,80 歲的老母親急得不知如何是好,急忙給汪小海打電話求助,而此時外面在下著大雨,夫妻倆二話沒說,立即起床,披上雨衣,冒著冷嗖嗖的風雨,騎車趕往患者傢中,經診斷,王長流是胃出血,必須盡快送縣醫院救治,但傢中隻要老母親一人,子女都在外地工作。汪小海立即叫來車輛連夜送老人第一時間趕到縣醫院搶救。由於搶救及時,使王長流轉危為安。為此,王長流一傢十分感動,誇他們夫妻是熱心人,而他倆卻笑笑說:" 這是我們應該做的 ……" 這樣的故事經常發生,這對於患者可謂刻骨銘心,終身感恩不盡。可對於汪小海、張月平夫妻而言,他們認為這平凡不過,隻不過是盡瞭醫生該做的本職工作。
醫者仁心
如今,汪小海、張月平成為瞭當地小有名氣的鄉村 " 夫妻醫生 "。20 年從醫生涯,他們跑遍瞭村裡的每一個角落,對每一戶村民的身體健康狀況瞭如指掌,誰患過哪些病,誰傢有幾個小孩、老人,在都瞭然於胸。
" 隻有不斷學習,才能跟上新時代的腳步,更好地為群眾服務。" 為瞭不斷提高自己的醫術,夫妻倆在工作之餘,還買回醫學書籍 " 充電 ",還通過考試,分別考取瞭執業助理醫師和執業護師,他們現在完全有條件到城市大醫院找一份滿意的工作," 但我們不想走。村裡留守的基本是老人,他們的晚年生活離不開醫生。看到鄉親們的困難得到解決時臉上那滿足的笑,我們的心裡會很滿足。" 汪小海和張月平說,作為鄉村醫生,雖然同批的同學在城市裡上班,收入比自己高出許多,但是自己並不羨慕," 能為村民服務並被他們肯定我覺得是一種榮幸,這是多少錢都買不來的自豪感,我們無怨無悔。"
20 年來,無論春夏秋冬,汪小海和張月平夫妻每天奔走在鄉村小路,他們以 " 愛 " 行醫,用 " 情 " 當藥,憑著崇高的醫德,熟練的醫術,守護著群眾的健康,成為村民的 " 貼心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