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院士拿到這個最高獎!加起來近 200 歲

10-26

據中青在線 10 月 26 日報道,25 日,92 歲的中國工程院院士彭士祿和 91 歲的中國工程院院士黃旭華,在北京共同獲得 2017 年度何梁何利基金最高獎項 " 科學與技術成就獎 "。

中國工程院院士彭士祿 新華網 資料圖

中國工程院院士黃旭華中國軍網 資料圖

說起兩人的成就,一個不得不提的關鍵詞就是 " 核潛艇 "。

彭士祿是中國核潛艇和核電站事業重要的開拓者和奠基人之一。他曾擔任核潛艇第一任總設計師,主持設計建造瞭中國第一座核潛艇陸上模式堆,並長期為中國核潛艇研制、升級改造和戰略發展出謀劃策。他還組織引進瞭中國第一座百萬千瓦級核電站 " 大亞灣核電站 ",為中國核電技術躋身世界第一陣營打下堅實基礎。

黃旭華是中國核潛艇總體設計研究專傢,為中國第一代核潛艇的從無到有、第二代核潛艇的跨越發展和第三代核潛艇的探索趕超作出瞭卓越的貢獻。他曾主持制定瞭一代核潛艇與核動力協調總體方案,主持完成一代艇現代化改裝,主持開展二代艇預研工作。

磅秤稱、算盤算 ...... 核潛艇竟是這樣造出來的

核潛艇是怎麼造出來的?在參加央視《開講啦》節目時,黃旭華院士曾公開過其中細節。

第一代核潛艇工程四位總師合影(左起趙仁愷、彭士祿、黃緯祿、黃旭華)

1958 年,國防科委組建,組成瞭研制導彈核潛艇的 29 人的小隊伍,平均年齡不到 30 歲。

黃旭華回憶,當時國傢連造個拖拉機都不容易,而更大的困難是手上沒有任何資料可供參考。大傢就從國外浩瀚的報刊雜志裡找,尋找保密極高的核潛艇相關資料,用大海撈針的方式拼出瞭美國核潛艇的總體佈局。

091 型核潛艇吊裝魚雷

潛艇的重心和重量直接關系它的不沉性,所以要求特別苛刻。沒有高科技手段控制,就在船臺入口處擺瞭個磅秤,隻要拿進船臺的不管是什麼都要過秤並記錄在案;施工過程中拿出船臺的任何東西也要稱一稱。

1988 年初,404 艇極限深潛成功後,62 歲的黃旭華成為瞭世界上核潛艇總設計師親自下水作深潛試驗的第一人。不過,因為工作原因, 30 年中,黃旭華沒有回過老傢,和父母的聯系隻有一個海軍的信箱。傢裡人隻曉得他在北京工作,也不知道他到底在幹什麼。

直到 1987 年,上海一傢雜志發表瞭關於他的報道,他寄給瞭母親。據說,母親看後淚流滿面。那場節目上,主持人撒貝寧說這是他聽過的最震撼的演講。

另一位獲得本次最高獎的彭士祿,被譽為我國核電事業 " 墾荒牛 "。論證核潛艇工程項目時,我國在核潛艇建造方面所掌握的知識近乎為零,不得不靠 " 自教自學 "。那時沒有電腦,僅有一臺手搖計算機,彭士祿就和大傢拉計算尺、打算盤,靠這些工具沒日沒夜地算出數以萬計的數據。

研發核潛艇時用的算盤

1965 年,核潛艇項目再次啟動。彭士祿走進深山,主持核動力裝置的論證、設計、試驗以及運行的全過程。在物質資源非常有限的年代,僅用 6 年,我國就依靠自己力量造出瞭核潛艇,成為繼美、蘇、英、法之後第 5 個擁有核潛艇的國傢。

800 多名院士曾獲何梁何利獎

何梁何利基金是由香港愛國金融實業傢何善衡、梁銶琚、何添、利國偉先生共同捐資港幣 4 億元,於 1994 年 3 月 30 日在香港註冊成立的公益性科技獎勵基金。其宗旨是通過獎勵取得傑出成就的我國科技工作者,倡導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崇尚科學的社會風尚,激勵科技工作者勇攀科學技術高峰。

20 多年來,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獎以其公正性和權威性享譽海內外。

歷年共有近 1200 名科學傢獲獎,其中兩院院士超過 800 名。

今年還評選產生 34 位 " 科學與技術進步獎 ",16 名 " 科學與技術創新獎 "。本次獲獎人年齡最大 92 歲,最小年齡 40 歲,平均年齡為 56 歲。71.2% 的獲獎人年齡在 50 歲至 60 歲。海外歸國人員比例達到 69.2%。

52 名獲獎科學傢中,25 名來自高校

本年度何梁何利獎,52 位獲獎科學傢中,共有 25 名來自高校,其餘科學傢來自中國科學院、國有企業、其他科研單位等。

高校中,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和空軍軍醫大學(第四軍醫大學)各有 2 名科學傢獲獎,北京大學、上海交通大學、西北工業大學等 20 多所高校各有一名科學傢獲獎。

精彩圖片
文章評論 相關閱讀
© 2016 看看新聞 http://www.kankannew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