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海外版 7 月 12 日、13 日先後發表瞭《本報香港實習生眼中的——港生內地打拼記》上下篇。文章稱,在內地打拼的港生一方面覺得樂趣多多,另一方面也認識到,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內地有很多人十分厲害和友善。
編者按:
隨著內地與香港往來日益密切,在內地上大學的香港學生人數也逐年攀升。1996 年,北京大學招收的港澳臺學生僅 2 人,全國招收的香港學生屈指可數。但到 2016 年,內地 84 所高校招收香港學生人數達 1391 人。
在香港回歸祖國 20 周年之際,在本報實習的幾位香港高校學生,特意采訪瞭數名在內地求學的香港學生、從內地高校畢業的香港人,聊聊他們的故事和經歷以及他們眼中的 " 兩地情 "。
圖為作者黃詩雅(左)、陳穎妍與受訪者溝通,瞭解在內地求學、打拼的香港青年的那些事兒。
學習時尚樂趣多
陳穎妍
香港學子北上求學的人數節節上升,北京服裝學院大三學生詠琪即是其中之一。她又有著怎樣的 " 北漂 " 求學故事呢?
3 年前,當詠琪的同學還在為中學畢業後的前景躊躇的時候,她已立志修讀服裝設計。" 香港的服裝設計課程招生不多,最著名的香港理工大學隻提供少量學位,競爭激烈。碰巧,學校安排瞭有關北京服裝學院講座,通過演講者的指引,我順利通過面試,獲得錄取資格。"
剛來北京,詠琪很不適應這裡的氣候。" 在香港,每個室內地方都開空調。所以我剛來的時候,經常睡不著覺,也有因為太熱從睡夢中醒來。" 詠琪表示,在北京讀書拓寬瞭她的生活圈子,面對新環境讓她變得更大膽。" 這個過程也接觸瞭不少時尚圈的朋友,修讀服裝設計的同學可以與現今的服裝設計師交流學習,甚至有機會認識到娛樂圈名人。幸運被選中的話,你所設計的服裝就能被他們穿上。"
學習是一個漫長的過程,由素描到裁縫,從老師授課到自己學習,一筆一畫,一針一線,都是她的心血結晶。現在,詠琪選擇在時尚雜志實習——幫忙搭配衣服,學習衣服的物料,分析穿著心得 …… 這些都讓詠琪更切實地瞭解時裝界的發展。
即將畢業的詠琪,打算回港就業,也對將來有一定計劃。" 其實我比較想留在北京,但工資是我較關註的因素。我正在留意一些工資較高的企業,因為即使香港的服裝設計公司聘請瞭我,也可能需要回內地工作。"
作者感悟:
我對詠琪的感受特別深。她年紀雖小,卻已找到自己的志向。雖然我對時裝設計的認識不太深,可從她堅定的眼神裡看出她從沒有後悔過她的決定。她肯定的口氣確實震撼到我,也讓我聯想到當初決定來北京實習的自己。如果我決定隻留在香港,我看到的媒體世界就將被環境所局限。來到北京,我邁出瞭比別人更大的一步,跳出原有的條條框框,看得更多更廣,讓我對許多事情的看法也有瞭改變。
修讀中文增學識
黃詩雅
張俊偉從小立志要成為中文老師。3 年前,他隻身來到山東大學修讀中文系。由於內地部分大學的招生門檻比香港低,但大學教育卻不比香港遜色,於是他選擇來到濟南求學。" 整天窩在香港會‘長蘑菇’的。" 張俊偉說。
張俊偉到山東大學後,發現課程遠比想象中多元。起初,他以為內地的中文系課程會較側重古典文學部分,事實卻非他所料,各方面的知識他都有機會學習。與此同時,課程也比他預計的困難。因此,張俊偉覺得在內地讀書的學業壓力並不小。
在山東生活,張俊偉體會到兩地生活的不一樣。濟南四季分明,香港所謂的四季仿佛隻剩下春夏;山東的飯菜偏咸,他笑言自己還是比較鐘愛清淡的廣東菜;山東的生活步調慢," 在香港生活壓力實在不小,人走路就像風一樣飄過,一邊走領帶都會打在自己臉上。"
張俊偉初來乍到,看見公共澡堂內的男生 " 坦然相對 "," 真是慘絕人寰啊 ",他誇張地形容。後來他漸漸適應瞭公共澡堂的生活,並體會到北方人的文化。除瞭在校園裡,張俊偉在街上也發現很多新奇有趣的事物。他發現街上售賣小吃的小販會將錢盒放在桌上,讓客人自行找零。
他坦言在香港從來沒有見過這樣的情況,因此覺得濟南人很好,陌生人之間也有信任。張俊偉感恩適應的過程並沒有遇到特別的困難,隻是有時候普通話說得不太好,讓人難聽懂他說話的內容。
張俊偉距離本科畢業還有 1 年。他認為自己是理想主義的人,以追求學問知識為上,打算報考內地的研究所。完成所有課程之後,張俊偉希望能回到香港成為一名中文老師,因為他覺得傢始終在香港,自己還是想在傢鄉落地生根。
作者感悟:
能夠采訪同樣來自香港的同學,我感覺格外親切。也正是通過這一次采訪,自己才發現越來越多香港學生早在求學時期已北望神州,選擇到內地的大學讀書。從受訪者口中,我大概地知道瞭內地高校的風貌。內地和香港雖然隻有一河之隔,彼此的高校文化卻截然不同。例如內地同學在課程學習上投入時間更多,而香港學生則會更多參與各種類型的課外活動。
黎諾瑤(左)林苑均(右)在前往采訪的路上。
融匯兩地知識經驗
林苑均
作為國際金融中心,香港對經濟金融人才有強大的吸引力。所以,經濟、管理、金融、貿易等科目向來最受香港學生歡迎。加上內地近些年經濟飛速發展,內地高校在世界上排名日趨靠前,使得不少香港學生願意到內地來學習。
畢業於暨南大學工商管理專業的楊傢俊,幾年前就已洞悉內地發展的機遇。當時,他看到內地未來發展前景不亞於香港,而且暨南大學的經濟學專業位居全國前列。考慮到暨南大學費用較低,又有優厚的獎學金,楊傢俊決定放棄在香港升讀大專院校的機會,前住暨南大學開始 4 年的大學生活。
求學過程中,他也遇到過語言的困難。因為從小在香港長大,普通話說得不是很好,跟別人溝通比較吃力。但楊傢俊沒有氣餒,通過不斷努力,慢慢提高自己的普通話水平,還拿瞭不少獎學金和排球、籃球的運動獎項。
與香港比,楊傢俊覺得內地的大學可以讓學生有更多機會參加課外活動。在不同活動中認識來自五湖四海的朋友,讓他的大學生活十分充實和快樂,同時也改變瞭他很多想法。
以前,他以為內地人的文化和學術水平相對較低,但當他深入瞭解後發現,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內地有很多人十分厲害和友善。
楊傢俊認為,造成大傢對內地的誤解,是因為某些香港媒體把內地發生的事情誇張化,對很多事情以偏概全,欠缺客觀性的報道。
畢業後,楊傢俊曾想過留在內地發展,但傢人和另一半都在香港,加上自己比較瞭解香港的市場環境,所以就選擇瞭在香港開辦一間補習社。
他表示,在大學除瞭學會很多經商之道,也明白瞭很多待人接物的道理,因此他很感激能到內地讀書。他想通過這間小小的補習社,把從香港和內地得到的經驗與知識融合在一起,傳遞給下一代。
有時需走更遠的路
黎諾瑤
南方醫科大學醫學工程學系三年級的劉穎蓉從小志願成醫,但在香港公開試成績並未能讓她如願升讀當地大學。為瞭追夢,2014 年,年僅 18 歲的劉穎蓉高中畢業後離鄉背井,隻身前往廣州修讀醫學工程。這段赴學的旅程一點也不輕松,卻讓她獲益良多。
初到時人生地不熟,生活文化同樣有差異。劉穎蓉決心讓自己盡快適應環境,為此積極參與不同的社團活動擴大社交圈子,從學院排球隊、雜志社到省外交流團都能見到她的身影。
香港生活節奏急速,人與人之間關系較為冷漠,劉穎蓉認為學會與他人相處是這 3 年來最大的收獲。學校教授鼓勵學生自學,但因不習慣教學模式,劉穎蓉成績一度追不上,她很感恩身邊同學的樂意協助。
她解釋說,在香港與傢人生活多年,大傢都習慣瞭彼此的生活模式,而在宿舍裡則要與不同的室友互相遷就和配合,加上宿舍有嚴格規矩要遵守,如規定溫習、睡覺時間、門禁等等,她慢慢養成自律,戒掉多年陋習。
有人說離鄉背井到新環境是不容易跨出的一步,而劉穎蓉則認為是一種取舍,如果讓她重新選擇,結果會一樣。她坦言現實並不完美,為瞭更接近夢想免不瞭一些犧牲。
" 走遠點路,我卻欣賞到沿途的更多風景。" 她犧牲瞭與傢人、朋友相處的時間,但眼界卻因此開闊不少。她的勤奮也成功換來不同的工作機會使她發展所長,尋找自己的職業導向。
要成功有得益,就需甘心走更遠的路。所謂 " 舍得 ",先舍而後得,就是正值青春年華,像劉穎蓉一樣有勇氣為自己的目標邁步向前,努力不懈地迎接生活的各種挑戰。
這段求學旅程中的 " 得 ",不止是她學科的專業知識,而是一個體驗世界的機會,一場個人成長的歷練。
作者感悟:
林苑均:訪問傢俊後,他有一句話讓我印象深刻。他說:" 如果要我再選擇一次,我依然會到內地讀書。因為在這裡有我的良師益友。" 對於生於香港長於香港的我來說,之前一直不明白為什麼傢俊要放棄熟悉的香港,去一個完全陌生的地方讀書。可是從對他的訪問中,我感到他的想法跟一般的香港年輕人不同。傢俊希望可以離開熟悉的香港,到外面的世界走走,不要隻依賴媒體去看這個世界。
傢俊的想法讓我反省到自己太依賴香港本地媒體的信息,局限瞭自己的思維,很多時候沒有真正看過就下瞭定論。其實這樣對很多人都不公平。因此,未來我希望有更多機會走走看看,用自己的眼睛去分辨這個世界。
黎諾瑤:認識穎蓉接近 10 年時間。無論風景怎樣變、人怎樣變,唯一未變的是她的堅持。" 律己以嚴 " 這句老話在她身上能確確實實地體現。從小到大,她對自己一直要求很高,要離開安全區、適應一個嶄新的環境談何容易?但她卻能憑著 " 堅持 " 二字向前沖。
記得采訪期間看著她滿足的笑臉,我突然想到,能夠為自己喜歡的事打拼也是生命中的一份小確幸。在時間巨輪無情的碾壓下,或許很多人會選擇向現實低頭、讓步,順著人群方向走。但我願能始終如一保持幹勁,堅持捍衛以文字改變世界的夢想。也許要逆流而上,但記得緊握初衷。互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