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支付寶們戰火升級,遭殃的是誰

03-21

洪偌馨 / 文

最近在看新聞的時候發現,第三方支付市場有幾個重要的消息值得關註。

一是國內第一傢上市的第三方支付公司終於要誕生瞭 :3 月 13 日,匯付天下向香港聯合交易所提交瞭上市申請。

二是港鐵公司在業績報告內提到,來自八達通的應占利潤銳減 30.5%,到 1.73 億元,這是八達通 7 年盈利以來首次下跌。而與之相對應的,是從去年開始支付寶與微信支付全力進攻香港市場,戰火蔓延到境外。

三是央行公佈瞭 2017 年支付市場報告,非銀行支付機構發生網絡支付業務 2867.47 億筆,金額 143.26 萬億元,同比分別增長 74.95% 和 44.32%,增速較上一年明顯放緩。

把這幾個消息聯系起來看,很有意思。

作為一傢在國內第三方支付市場上份額僅有 2% 的公司,匯付天下可以被看做是一個非常典型的樣本。透過它,我們可以看出,在近幾年第三方支付行業監管逐漸收緊、巨頭在移動支付市場的優勢越來越顯著的時候,其他的第三方支付機構們真實的生存狀態。

在國內的第三方支付市場上,盡管巨頭們已經占據瞭絕對優勢,卻仍在不斷補充自己的強勢入口、擴張生態,比如從前的打車業務、現在的共享單車還有中小商戶收付款等等,以進一步鞏固和擴張市場份額。

這就是所謂的 " 神仙打架 ",看客遭殃。市場上其他玩傢們的發展空間不斷收窄,甚至未來的發展路徑也很難跳脫出巨頭的陰影。

與此同時,國內第三方支付市場的紅利期正在消失,隨時可能觸碰到天花板,因此巨頭們正在不斷擴張海外。而這種以生態佈局對抗單純支付業務的打法,正在被復制到更多地方," 八達通 " 的利潤下滑,可能就是一個信號。

匯付天下的招股書中對自己有一個很有意思的定位,叫作 " 獨立第三方支付服務提供商 ",是為瞭將自己與金融機構或大型電商平臺等企業集團擁有或控制的支付平臺區分開來,換言之,就是巨頭以外的第三方支付玩傢們。

他們認為自己因為中立性更容易獲得商戶的信任,但事實似乎並沒有這麼樂觀。

frost & sullivan 發佈的國內第三方支付行業報告顯示,2015 年國內第三方支付市場的交易量為 37.2 萬億,2016 年增長至 80.8 萬億,同比增長 117.2%; 到 2017 年總交易量進一步增長至 152.9 萬億,同比增長 89.2%。

而根據匯付天下在招股書中披露的數據,從 2015 年到 2016 年,平臺交易規模從 4486 億增長至 6419 億,同比增長 43%,增幅遠低於行業總體水平 ; 得益於移動支付的快速發展,匯付天下 2017 年總交易規模增長至 1.14 萬億,同比增長達到 78%,但這一數字仍低於行業總體增速。

事實上不僅是匯付天下這一個平臺而已,按照所謂 " 獨立第三方支付平臺 " 的定義,這類平臺的交易規模增長幅度和速度,都要低於行業總體水平。

過去幾年巨頭們不惜代價地爭奪市場,巨額補貼、紅包戰略,以及對於場景和流量入口的佈局,給這些獨立第三方支付平臺們帶來瞭不小的壓力。

一方面是在費率方面,我在《PayPal 市值逼近千億美金,國內第三方支付巨頭最羨慕的是什麼》一文中曾提起過國內市場競爭激烈而不斷壓低服務費率的現象。匯付天下的數據顯示,幾個主營業務中,除瞭 POS 業務之外,其他三項業務的服務費率在過去一年時間裡都在下降。

與此同時,匯付天下的銷售成本在過去一年時間裡明顯提升,從 2016 年的 6.3 億增長至 2017 年的 11.59 億。這也解釋瞭,為什麼過去一年裡平臺的業務規模大幅增長,但是利潤增長卻並不明顯。

此外,在匯付天下重點強調的未來的業務佈局中,搶占小微商戶、為他們提供金融與數據服務以及跨境支付等業務,事實上也都早已進入巨頭們的視線。

比如,支付寶去年啟動的支付碼,以及微信最近持續推廣的線下支付 " 搖一搖 " 紅包,都會對其產生直接沖擊。

再來看香港市場。

在大多數人看來,香港是一個傳統金融服務相對成熟的地區,對於移動支付等新金融業務接受度並沒有那麼高。而八達通是香港地區從 20 年前就開始使用的電子消費卡片,用戶用一張卡就可以在很多餐廳、便利店、地鐵、公交完成支付行為。

因此,八達通 7 年來首次出現利潤下跌,就是一個格外值得關註的信號。

數據顯示,其 2 月份新增註冊用戶數目上升 44%,已有逾百萬港人開啟 WeChat Pay 電子錢包功能。

而支付寶在去年 9 月與李嘉誠旗下的長和組建合營公司,共同運營支付寶 HK 之後,也開啟瞭自己的搶占支付入口大戰。

2018 年 1 月,螞蟻金服與香港最大的飲食資訊平臺 Open Rice 達成戰略合作,收購後者 20% 的股份,支付寶將成為應用內的支付選項。Open Rice 被看做是香港版的 " 大眾點評 ",這也被看做是支付寶在香港搶占消費場景和入口的典型案例。

此外,在國內被看做重要支付場景的公交出行,在香港同樣也被瞄準。去年 11 月,微信與支付寶都開通瞭香港地鐵購票功能。

事實上,微信與支付寶在進入香港市場時,未必將八達通視為競爭對手,畢竟移動支付的邏輯和電子消費卡片還是完全不同的。但巨頭這種搶占消費場景、佈局超級入口的模式,對於單一的支付業務來說本身就是一種降維打擊。

所以接下來八達通可能面對的問題和國內的中小第三方支付平臺們是一樣的,市場空間收窄、費率壓力變大、營收規模下降、利潤下滑都是可能會面臨的問題,而利潤下滑也已經出現瞭。

根據央行公佈的數據顯示,2017 年非銀機構支付的增長相比於前一年 100% 的增速已經明顯放緩,當國內第三方支付市場不再有以往的增速,面臨天花板問題,巨頭們進軍海外的步伐必將加速。

值得註意的是,香港本土的金融機構們也已經意識到瞭這一市場的重要性。今年 2 月,匯豐銀行推出電子支付 APP"PayMe",隻要擁有銀行賬戶,即可通過 APP 進行轉賬,用戶不限於匯豐銀行用戶,且手續費全免。未來,PayMe 還將進一步拓展至商店購物等場景。

盡管本地服務商的加入可能會加劇市場競爭,不過對於出海的巨頭們來說,用戶習慣的改變、移動支付習慣的形成也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精彩圖片
文章評論 相關閱讀
© 2016 看看新聞 http://www.kankannew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