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世紀初期,完顏阿骨打以 2500 人起兵,統一東北地區的女真各部落,建立起大金王朝。與大多數(半)遊牧民族一樣,女真人彪悍尚武、精於騎射,僅用瞭十二年,他們就征服瞭遼與北宋兩大帝國。
到瞭十三世上半葉,正如曾經神話般地迅猛崛起,女真人也快速地衰朽。 在蒙古和南宋的聯合打擊下,不過二十多年,金朝就滅亡瞭。女真人為何會速興驟亡?這與他們賴以生存的猛安謀克制有很大關系。
完顏阿骨打
女真猛安謀克制的擴張
猛安謀克起初是女真人的部落聯盟組織。這種組織平時農漁射獵,戰時則動員參戰, 在女真崛起過程中發展成為一種軍事與行政合一的組織。
猛安謀克戶是軍戶,有服兵役的義務。猛安的本意是千,也指軍隊中的千夫長,以及千夫長所統領的單位。謀克,指百夫長以及百夫長所統領的單位。謀克之下還有五十夫長、十夫長、五夫長,猛安之上則有萬夫長,一共是六級編制。理論上一個猛安應該統率十謀克即一千人,一謀克則是一百人,實際情況是經常不能滿員,尤其到瞭金朝後期。
猛安謀克編制下的基層士兵分為甲軍(正軍)和阿裡喜。甲軍是身著盔甲的正軍,阿裡喜則是甲軍的助手,一般來說,甲軍體質強壯,阿裡喜矮弱。不過,日本學者三上次男認為,甲軍和阿裡喜並非按照身體強弱劃分,而是有著身份關系,比如父子或兄弟。
以摧枯拉朽之勢擊潰遼、宋軍隊的女真精銳騎兵正是來自猛安謀克戶。事實上,金朝直屬中央和鎮戍地方的正規軍都會從屯田各地的猛安謀克戶抽調選拔。
女真重騎兵
在部落時期和金朝前期,女真人天性純樸剛健,其尚武傳統以 " 射獵打圍便為戰陣,騎射打毬閱習輕銳 " 來維持。隨著金朝軍事擴張,猛安謀克戶向遼朝的領地內遷徙,契丹人,奚人、渤海人和遼東地區的漢人也被編入猛安謀克軍。不過,簡單化、軍政合一的猛安謀克制並不適合經濟文化水平較高的漢人和渤海人社會,後來這兩族的猛安謀克都被廢除。 在金太宗前期,女真人的猛安謀克軍大約有十五萬人左右。
滅掉北宋後,金朝扶植起的偽楚、偽齊兩個漢人傀儡政權根本無法與南宋抗衡,女真人改變策略,對中原漢地實施直接統治。從金太宗末、熙宗朝開始,大量猛安謀克戶遷入中原漢地,駐防於重要地點。金朝授予猛安謀克戶土地,實行軍事屯田,以控制漢人。這樣就在原有的社會結構上,增加瞭一個享有種種特權的地主和奴隸主階層。1183 年的一個記錄顯示,每個猛安謀克戶擁有田地 275 畝,奴隸 2.2 名,稅賦負擔僅為漢人農民的 1/44。
弒君篡位的海陵王完顏亮為瞭伐南宋,大舉征兵,從女真、契丹和奚人中動員猛安謀克軍 27 萬,這可能是金朝猛安謀克軍數量上的最高峰。海陵王之後的金世宗年間,猛安謀克軍的總兵力維持在 20 萬人左右。
女真歷代皇帝
女真人的漢化
契丹人是純粹的遊牧民族,建立遼朝後,雖統治很多漢人較多的地區(比如燕雲十六州和遼東地區),畜牧業仍占主導地位,政治上保持瞭草原本位,最多不過采取瞭分別治理契丹人和漢民的二元制。
生長於今東北地區的女真人擁有宜於農耕的肥沃黑土,也多有草原河流森林,是遊牧、農耕和漁獵混合的半遊牧民族。在完顏氏部族聯盟後期和建國初期,女真農業經濟的比重已超過畜牧業,他們與農業文明的漢人生活方式差異並不太大,相對來說容易接受漢人文化。從金熙宗到海陵王時期,金朝確立瞭漢地本位,這在首都向中原漢地遷移上體現得最清楚。
據說金太宗時期,就有從上京會寧府(今哈爾濱)遷都燕京(今北京)的打算。金熙宗曾駐蹕燕京長達八、九個月,熙宗朝很多大刀闊斧的漢制改革舉措就是在燕京制定的。海陵王上位後,毅然遷都燕京。遷都遭到瞭部分女真貴族的抵制,海陵王采取瞭非常決絕的措施——拆毀夷平會寧府的舊宮殿與貴族大傢的第宅,改為耕田!
海陵王還計劃在滅掉南宋後,定都開封,雖然他表面上不承認,但從宋朝方面的文獻來看,當時南宋朝野輿論普遍認為金朝將遷都開封。
總而言之,熙宗時期,除瞭猛安謀克制以外,金朝的中央官制、地方行政制度、法律制度、禮儀、宗廟制度等都改為漢制,女真傳統舊制大部分被廢棄。海陵王定都燕京,標志著金朝漢地本位的完全確立。金朝的漢化由皇帝推動,因為接受漢文化最快、漢化程度最深的首先是皇帝和貴族。
金朝皇帝中,從熙宗開始都有相當高的漢文化素養。熙宗 " 自幼喜文辭,…… 所與遊處盡文墨之士 ",這樣的成長環境決定瞭他的文化選擇,熙宗後來大力推動漢制改革也就不足為怪瞭。海陵王的漢化程度與熙宗相仿,史稱他自幼 " 嗜習經史,一閱終身不復忘,見江南衣冠文物朝儀位著而慕之 "。海陵王大舉伐宋也是因為他具有強烈的 " 大一統王朝 " 的漢人政治觀念。
金朝及其周邊政權
熙宗和海陵王之後的金朝皇帝中,章宗漢化程度最深,他漢學功底深厚,精通文藝音律,與漢人天子相比也毫不遜色。元代有一種說法," 帝王知音者五人:唐玄宗、後唐莊宗、南唐後主、宋徽宗、金章宗 "。
實際上到瞭世宗和章宗時代,無論皇帝貴族,還是普通女真人都已深受漢文化影響。金朝建國之初,女真人一般不通漢語、不識漢文,故多用漢人為翻譯,到瞭世宗大定年間,女真人已經普遍會漢語,反倒是會說女真語的減少瞭,尤其在上層社會。
盡管世宗和章宗(雖然漢學造詣很高)發起瞭女真文化復興運動,采取諸多措施挽救恢復女真人質樸尚武的民族傳統, 但在當時接受漢文化已是一種普遍的社會風尚,漢化成為不可阻擋的歷史潮流。
猛安謀克制的衰敗
漢化大潮的沖擊下,女真人的猛安謀克制也很難獨善其身。不過,普通的猛安謀克戶倒不像皇帝貴族那樣對漢人學術文化藝術有多傾慕,他們改變的是謀生手段和生活方式。擁有田地和奴隸的猛安謀克戶多將土地佃租於漢人農民,他們坐享地租," 不知耕稼,群飲賭博,懶散成風 "。長此以往,女真人體質下降,射獵傳統喪失,軍隊戰鬥力自然江河日下。
海陵末年,女真人最擅長的騎射武藝明顯退化,漸漸不如南宋士兵。1168 年(金世宗時期)金廷從猛安謀克中遴選侍衛親軍,而 " 其中多不能弓矢 "。金宋兩國使節相互往來時,照例要舉行射弓宴,雙方在宴會上射箭以決勝負。金朝前期,女真人勝多負少,世宗以後,勝負關系逆轉。在衛紹王朝廷例行的射弓宴上,金朝的殿前右衛將軍完顏守榮,竟然連射多次不中。
世宗朝設立女真進士,本來為推廣女真文字,復興女真文化,不料到瞭章宗時代,很多世襲武職的猛安、謀克棄武從文,參加進士考試,而且軍中擅長文學的猛安、謀克也大有人在,漢化之風可見一斑。
世宗年間,陜西軍隊要補充新兵,照例應從猛安謀克戶選擇能任 " 甲軍 "(金軍作戰主力)的子弟,然而他們 " 材多不堪用 ",於是隻能由軍中體質較弱的阿裡喜補充缺額。世宗大定十年,宋使者回程途中聽女真人私下對他們說:" 往日遇到征戰都很興奮,如今卻怕從軍 "。女真人精神狀態已從好戰轉為厭戰。
到瞭金宣宗時期,女真人 " 不習騎射,不任軍旅 " 普遍化,猛安謀克制趨於崩潰。
女真武士
與戰鬥力劇烈下滑成鮮明反比,金軍的軍官團卻十羊九牧、龐大臃腫。金朝初期元帥下面一般是萬夫長,偶爾會設置都統一職。到瞭後期,元帥與萬夫長之間加入的編制層級越來越多,包括副統、都統、副提控、提控等級別,甚至還出現瞭不帶兵的萬夫長和都統,可見軍官冗濫到何種地步。
金軍編制愈設愈多,各級編制單位下的兵力卻愈統愈少,這部分是由於能(勉強)達到從軍標準的猛安謀克戶數量嚴重不足。金宣宗時期,一個謀克率領 25 人(應為 100 人),一個猛安統領四個謀克即 100 人(應為 1000 人),一個萬夫長隻統領幾百人(本應為一萬人),都統級別也就數千人而已,越到高級,將領統帥軍隊的人數越名不符實。
金朝中後期猛安謀克制日漸衰落、乃至崩潰,女真人騎射武藝喪失,軍官編制臃腫,濫竽充數,金朝末期迅速潰敗乃至滅亡似乎就順理成章瞭。但是,過程並不那麼簡單。
金朝救亡圖存之舉:乣軍和忠孝軍
女真騎兵無可挽回地衰退後,金廷大規模調用女真人以外的軍隊,其中一個來源就是乣(可讀成糾)人——金朝邊地的非女真遊牧部落,也包括一些奚人和契丹人。金朝初年就已經用乣人組成軍隊,稱之為乣軍。隻不過在中後期,金廷愈加依賴乣軍,鐵木真就擔任過乣軍的軍官。
乣軍作戰驍勇,卻也易生叛亂,因為其原本就是金朝 " 以夷制夷 " 的手段 , 即用乣軍鎮壓、征討不服從的部族與部落,時機合適,糾軍也會成為叛亂者。章宗泰和末年,金朝以三萬乣軍騎兵為主力,對南宋作戰。戰後乣軍對封賞不滿意,遂叛逃蒙古。
在蒙古猛烈攻擊下,金宣宗於 1214 年被迫遷都開封。途中隨行的一支乣軍叛變,擊敗瞭前來鎮壓的金軍,投靠蒙古,並與蒙古軍隊合力攻下金朝的中都(即燕京)。中都失陷令金朝被蒙古軍攔腰斬斷,東北與關內首尾不能相顧。金朝無力恢復北部疆土,隻能於黃河以南、淮河以北之間的狹窄地區內茍延殘喘。
蒙古重騎兵
乣軍不能依靠,蒙金戰爭中衰弱的女真騎兵也損失慘重,金廷又組建瞭 " 忠孝軍 "。蒙古在黃河以北的統治極其殘酷,不堪忍受的回紇、乃滿、羌、渾部落及中原人紛紛逃奔金朝,忠孝軍就是由這些逃歸者組成。忠孝軍和乣軍一樣,也是精銳騎兵,但人數較少,每次參戰不超過千人。
在金蒙交戰後期的大昌原,衛州、倒回谷、歸德等戰役中,忠孝軍都(參與)擊敗瞭蒙古騎兵,而且還有以少勝多的戰例。忠孝軍畢竟勢單力薄,改變不瞭大局。在蒙軍、宋軍聯合滅掉金朝的蔡州圍城戰中,忠孝軍上下要麼投水自殺,要麼奮戰至死,上演瞭悲壯的一幕。
女真人全面漢化,猛安謀克制崩潰,面對強悍的蒙古鐵騎,金軍貪生怕死、不堪一擊。金朝倚重乣軍和忠孝軍企圖挽救危局,最多隻是延緩瞭滅亡的過程,終究無力回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