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軍英文宣傳片曝光兩項新技術

07-18

本文為電動 GO 網主編宋楠跨越 10 年時間,跟蹤記錄我人民解放軍新能源和無人駕駛軍用化發展歷程。禁止任何網站或轉載。

2017 年 7 月 15 日,有關部門首次向全球放出 " 中國人民解放軍英文介紹宣傳片 "。這也是我軍裝備史上首次對外公佈,解放軍陸軍新能源技術無人駕駛技術軍事應用,人民海軍大型驅護艦隊、人民空軍指、查、打一體化無人攻擊機、重型多口徑車載炮、多款輪式和履帶裝備等敏感信息,尤其在中印邊境對峙即將轉為摩擦的敏感時期。

片中提及所有無人駕駛準備素材,取自解放軍和地方院校聯合舉辦的 2016 年 " 跨越險阻 " 地面無人平臺挑戰賽。其中部分裝備為民用新能源汽車改型而來,部分裝備為軍用傳統動力汽車改進而來,部分裝備為全新研發的新能源軍用裝備升級而來。

通過本片可以研判出太多,中美科技創新時期,我人民陸海空軍新能源技術和無人控制技術軍用化發展最真實狀態。

插電式油電混合驅動唐車族,采用比亞迪第 3 代插電式混動技術和第 1 種技術狀態超級電四驅技術。2016 年,唐 80 由北京理工大學和比亞迪聯合研發無人駕駛技術,並慘叫 2016 年 " 跨越險阻 " 地面無人平臺挑戰賽,與陜汽、一汽以及中國兵器集團多款解放軍現役輪式裝備改型的無人駕駛載具同臺競技。

#p# 副標題 #e#

陜汽(SX)8 輪驅動重型載具,在 2016 年被確定為解放軍 10 噸級 " 第三代通用軍車 "。這款陜汽 " 三代軍 " 在研發之初就確定瞭傳統動力和插電式混合動力的兩大車族技術狀態。

其中,參加 2016" 跨越險阻 " 地面無人平臺挑戰賽的陜汽無人駕駛技術平臺,為搭載傳統動力實時 8 輪驅動車型,而采用增程式混合動力版本處於研發狀態,並從車型研發層面就集成瞭無人駕駛和智能控制模塊和外接第三方協議接口。

在片中隨後放送片段中,起碼展示瞭 6 款不同驅動結構、載荷和技戰術應用的無人駕駛軍用載具。

上圖中這款 4 輪驅動無人駕駛偵查載具,與美軍早些時候測試的 " 騾子 "6 輪驅動柴油動力無人駕駛、智能控制運輸載具結構相似。

較大體型、具備更強通過性的全電驅動無人駕駛載具,不再局限於後勤物資前往輸送任務,而是進化成可以承擔更深入的火線前沿聲光電信號偵查戰術。

很明顯,這款全電驅動無人駕駛在局采用雙 A 型擺臂,斷開式 " 門式橋 " 技術(與美軍悍馬相同),具備更強的通過性。

鉸接式 8 輪驅動無人駕駛載具,即可串聯成一款大型載具,又可單獨分割成 2 款小型載具。戰場智能輸送車,雖然單車載荷小,但是理論上可以進行多大 4 套或更多載具編隊使用的技戰術,在低烈度邊境沖突中,應用效果更具戰略意義。

由 ATV 改型的無人駕駛載具,采用燃油動力系統,實時四驅驅動模式,成本低廉可以大規模應用在解放軍與印軍對峙的中印邊境全線。即可滿足高海拔地區作戰部隊火力試探戰術、又可完成低風險物資補給技術需求。

采用 6 臺輪轂電機全電驅動的無人駕駛載具,更具超越地球全區域應用。隻要滿足輪轂電機在太空環境下運行的技術需求,即可成為我國探月項目中月球表面遂行環境偵查、情報收集載具。

微型履帶式全電驅動偵察載具,即可成為反恐防爆機械手臂,又可成為城市反恐防爆打擊極端宗教恐怖份子的重要手段之一。

橡膠履帶行走機構與全電驅動單元,將己方的動力和行走機構產生的音噪降至與背景環境噪音等同,履帶式行走機構可滿足復雜路況通過性。適當的載荷可搭載 7.62mm 口徑、5.58mm 口徑班用機槍及少量備彈的 38mm 口徑自動榴彈發射器。而基本的聲光電型號收集系統,可以延展成適用范圍更寬的情報偵查載具。

需要特別註意的是,在片中多款無人駕駛載具集中展示的畫面中,出現瞭一臺由中國兵器研發制造的 " 四驅重型反恐車 " 的畫面(紅色箭頭所指)。

這臺 " 四驅重型反恐車 " 無人駕駛載具,標志著我人民解放軍及武裝警察部隊在 201X 年之後服役的輪式裝備,已經具備相當成熟無人駕駛作戰效能。

當然,微型、小型、中型、大型、重型無人機,已經全向裝備我人民解放軍陸海空天等部隊。甚至成為中國制造硬實力、意識形態軟實力全球范圍輸出的重要載體之一。

中國本土汽車制造廠在新能源技術和無人駕駛技術軍用化方面的發展態勢:

2008 年,筆者開始對以北汽有限制造的我人民解放軍第二代通用軍車 "1 代勇士 " 為基礎,換裝插電式油電混動動力總成、加裝智能控制(操控)技術驗證車追蹤報道。

2017 年,筆者研究的范圍已經包括美軍、德軍、日軍以及我人民解放軍新能源技術和無人駕駛技術軍用化及民用化延展領域。

不可否認的是,我人民解放軍新能源技術和無人駕駛技術軍用化首次落地到具體車型,始於 2008 年。

上圖為 2008 年晚些時候,北汽有限在 1 代勇士基礎上,換裝動力總成,改行程插電式油電混動技術驗證車。

由於此時,主管部門以及中國汽車工業對新能源技術、整車及全產業鏈發展沒有形成足夠高度的重視。因此,國內各大整車制造廠普遍對新能源整車應用的技術儲備不足。這款純電續航裡程 50 公裡的插電式混動勇士軍車項目,於 2009 年停滯。

上圖為加裝智能操控模塊的 1 代勇士軍用車。北汽有限與清華大學聯合研發的勇士智能控制載具,並不具備無人駕駛功能,卻積累瞭眾多傳統動力裝備改型無人駕駛載具的技術和經驗。

2008 年,美軍對 " 陸地馴手 "6 輪驅動載具進行無人駕駛控制測試。依據 GPS 導航與自身提供的聲、光、熱、視頻信號進行操控。2015 年," 陸地馴手 " 再次進行瞭技術提升,設定瞭 12 組超聲波傳感器、3-4 組視頻監控攝像頭(紅外、夜視)、2-4 組毫米波雷達(分別率達到 0.05 立方米)。在電驅動行駛最高車速 50 公裡 / 小時,可以在中東、北歐、中南美洲和亞洲東北亞(南朝鮮)近 80% 地貌環境下,識別正向 190 米,側向 40 米、後向 80 米復雜路況(如果車速降低至 30 公裡 / 小時,識別距離相應提升),在依靠軍用級別 GPS 導航系統支持下,更依賴與載具自身采集的實時信號。

2014 年,長安汽車(工業)已經研發出 1 油電混合驅動(電驅動行駛裡程超 40 公裡、油電混合驅動行駛裡程 200 公裡)、無人控制(行駛裡程 60-1XX 公裡)、有人遙控行駛裡程(200 公裡)的軍用載具。至 2016 年,這款由長安汽車(工業)研發油電混動無人控制載具,綜合性能優於美軍 " 陸地馴手 "。

2014 年,比亞迪制造的速銳燃油汽車,也被理工大學和比亞迪共同改裝為無人駕駛載具,參加 2014、2015 屆 " 跨越險阻 " 地面無人平臺挑戰賽。

2016 年,比亞迪唐再次被選中成為改裝無人駕駛載具的國產新能源商用車。與速銳相比,插電式混動唐,及擁有燃油驅動功能,又具備全電驅動行駛 80 公裡的效能。相對速銳隻是在 " 油 " 驅動狀態匹配無人駕駛技術,唐則需要在 " 油 "、" 電 " 及 " 油 + 電 " 復雜驅動狀態匹配算法更繁瑣的無人駕駛技術。

2015 年 8 月," 對日作戰勝利 70 周年 " 閱兵式中,一汽 MV3 系列高機動載具首次亮相。這意味著我人民解放軍 5 噸級 " 三代軍 " 完成瞭定型並服役。

2016 年北京某次展會上,一汽展臺不僅展示瞭 MV3 系列載具(四輪驅動版)並首次明確 MV3" 三代軍 " 具備混合驅動改型(並未明確是否為插電式還是增程式)。

北京理工大學為我人民解放軍新能源技術和無人駕駛技術軍用化做出突出貢獻:

從 2014 年開始,由北京理工大學對 " 四驅重型反恐車 " 進行重型輪式裝備換裝無人駕駛系統的測試。2014 年當年,這臺 " 四驅重型反恐車 " 無人駕駛載具,即參加瞭 " 跨越險阻 " 地面無人平臺挑戰賽。

2017 年 6 月 27 日," 天山-3 號(2017)" 聯合反恐演習,在中國與吉爾吉斯坦邊界展開。上合組織框架下,此次演習旨在檢驗雙方軍隊聯合打擊新疆分裂恐怖份子、ISIS 極端宗教恐怖組織的情報共享、聯合作戰、" 空天查打 " 一體化作戰效能。

在中央電視臺對此次演習的公開視頻資料中筆者發現,2013 年 11 月在國內某次軍用裝備展中亮相的中國兵器四驅重型反恐車,已經大規模裝備我軍反恐部隊(武裝警察部隊及陸軍某部)。並在演習中,與四輪驅動高機動載具、多款解放軍現役輪式裝備協同作戰。

而這款大規模裝備的四驅反恐戰車已經,在新疆、西藏等極寒、極熱和高海拔區域遂打擊新疆及西藏分裂恐怖份子作戰效能。並擁有 3 年在相關區域進行無人駕駛作戰的完整技術儲備和使用經驗。

至 2017 年,北京理工大學已經與多傢民用車廠、軍用輪式裝備制造廠、軍用履帶式裝備制造廠,分別展開不同噸級、不同驅動模式、不同傳動狀態載具改(換)裝無人駕駛系統的載具的軍用技戰術效能考核的測試。

以 63 式履帶裝甲車為載具,進行 10 噸級履帶裝備無人駕駛技術驗證和整車測試。

以 1 代猛士基型車為載具,進行 1.5 噸級輪式載具為基礎,進行無人駕駛技術驗證和整車測試。

在同一時期,用比亞迪速銳和中國兵器 " 四驅重型反恐車 "5 噸級載具,進行無人駕駛技術驗證和整車測試。

至此,一汽、陜汽、北方兵器、長安及比亞迪等軍用民車廠在我人民解放軍新能源技術和無人駕駛(智能控制)技術軍用化,做出瞭長達 10 年的默默無聞的貢獻。

筆者有話說:

2008 年,中國人民解放軍諸多研究機構和重點生產機構,就開始尋求可靠的新能源技術軍用化 " 技術源 "。奈何,此時新能源民用技術儲備還打不到民用化需求,更難以達到軍用化基本需求。

2010 年 -2012 年,北汽有限在新能源技術軍用化研發動作減緩甚至完全停止。與此同時,比亞迪新能源技術車用化取得十分顯著的成績。

2012 年 -2014 年,北汽新能源、上汽、比亞迪研發的全電驅動、插電式混動技術完全具備民用市場應用的效能。甚至比亞迪制造的輪邊驅動電機、插電式混動及多電驅動橋技術,初步具備軍用化應用的技術基礎。

2014 年 -2016 年,比亞迪磷酸鐵鋰動力電池技術,獲得質的性能提升。長安汽車(工業)在新能源技術軍用化領域異軍突起,甚至已經成為我軍新能源無人偵察載具的唯一供應商。

2017 年,比亞迪制造的搭載高敏度磷酸鐵鋰動力電池組件及 " 水冷散熱 " 系統 K8 電動大巴,在地表溫度最高 88 攝氏度的吐魯番進行測試。這意味著,模塊化 " 水冷散熱磷酸鐵鋰 " 動力電池組件,具備在極寒、極高溫度穩定運行的整車實際應用的技術。

筆者認為,

至 2020 年,解放軍新能源技術和無人駕駛技術將會分幾步發展。新能源技術軍用化,將以輪邊驅動電機 + 增程式驅動系統 + 模塊化可換電技術構成。無人駕駛技術軍用化,將直接跳過傳統動力裝備,從 0.5 噸級、1.5 噸級以及 5 噸級不同新能源載具集成應用。至 2025 年,我軍新能源技術裝備將在陸海軍更多裝備應用。

本文中提及的所有人民解放軍新能源技術和無人駕駛技術軍用化信息,均為最近 5 年公開放松的碎片重組而來。實際上,我軍在相關領域的科技創新方向和步伐,隻能用 " 及其瘋狂 " 來形容。甚至已經有學者提出將新能源技術應用於太空武器的可行性報告。

文 / 電動 GO 網主編宋楠

精彩圖片
文章評論 相關閱讀
© 2016 看看新聞 http://www.kankannew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