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不想回,而是無法回,看不到未來”——福島災民七年憶

03-12

" 老傢已如‘鬼城’,空空如也。整個福島都沒什麼好的就業機會。畢業後,我會留在東京工作和生活。" 日本大學法學院大三學生林奈奈子對記者說。

日本 "3 · 11" 大地震過去 7 周年,災區復興雖然有一定進展,但福島縣民們仍然受到有形和無形的傷痛困擾。

林奈奈子接受記者采訪。(新華社記者馬崢攝)

回不去的傢,被拆散的祖孫三代

林奈奈子原本和父母、爺爺奶奶在福島縣富岡町夜之森地區生活,那裡距離福島第一核電站不到 10 公裡。核事故發生後,她一傢和周圍成千上萬名災民一樣,開始避難。

" 自那以後,我們和爺爺奶奶分開住。在臨時安置所那段日子,條件比較艱苦,周圍環境又陌生,爺爺奶奶承受瞭巨大心理壓力。" 她說。

林奈奈子和父母隨後在距離福島第一核電站約 60 公裡的磐城市租瞭一套公寓,而原來的房子已廢棄,無人問津。

" 爺爺奶奶現在自己生活。這麼多年過去瞭,他們仍然沒有完全適應新環境,似乎一直無法擺脫精神緊張和心理壓力。"

三年前,林奈奈子獨自到東京讀書。她說,和她抱著同樣想法的福島年輕人很多," 不是不想回,而是無法回,看不到未來 "。

7 萬多人避難,有人為是否返鄉離婚

日本政府 11 日舉行 "3 · 11" 大地震 7 周年悼念活動。首相安倍晉三說,目前有超過 7 萬人過著 " 不自由 " 的避難生活,很多災民至今仍不知何時才能重返故鄉。

日本復興廳公佈的最新統計數據顯示,目前仍有約 7.3 萬名災民在各地避難,另有 3647 人被認定為 " 因長期避難致健康惡化 " 等原因而死亡。

雖然福島縣需要避難的 " 禁區 " 不斷縮小,但在新近解除避難指示的區域,願意返鄉的原居民寥寥無幾。福島第一核電站以南的富岡町居民返鄉率不足 5%。

2017 年初,新華社記者前往福島第一核電站采訪。核電站附近城鎮和鄉村早已成為 " 禁區 ",隻有一條國道公路可穿越。那裡滿目荒蕪破敗,一片沉寂中隻有核輻射檢測儀的報警音提醒著 " 看不見 " 的危險。

這是 2017 年 2 月 22 日在富岡町拍攝的一處核輻射污染土包裝袋堆放點。(新華社記者華義攝)

從距福島第一核電站大約 20 公裡處開始,就能不時看到大量黑色垃圾袋堆積於道旁田地,這是除污染作業後堆積起來的核污染土。據日本環境省統計,截至 2017 年初,污染土等廢棄物總量已超過 1500 萬立方米。

雖然有關方面在福島第一核電站附近規劃瞭一個可容納 2200 萬立方米廢棄物的過渡性貯藏地,逐漸將分散於各處的廢棄物集中保存,但最終如何處理核污染廢棄物依然沒有眉目。

願意返鄉的居民以老年人為主,很多年輕人特別是帶著孩子的傢庭已在他鄉立足,不願返回仍在核事故陰影下的故鄉。很多人不接受日本政府解除 " 禁區 " 的依據。

2017 年 2 月 22 日,在距離日本福島第一核電站較近的大熊町,路邊的標牌顯示此處為 " 返鄉困難區域 ",實際上已成 " 無人區 "。(新華社記者華義攝)

瀨戶大作是支援核事故避難者的民間團體 " 避難協同中心 " 的事務局長。他說,他接觸的許多災民傢庭就 " 是否回福島 " 產生分歧,最後不得不離婚。

政府:忍不瞭,你們就回福島

讓人傷感的不僅是有傢難回。很多災民深陷貧困窘境,承受著歧視目光。

林奈奈子告訴記者,大地震發生時她還是初中生。她的不少夥伴到縣外避難時受到同學歧視乃至欺凌," 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他們來自核災區 "。

瀨戶大作說,許多災民現在隻能勉強度日,而政府告訴他們," 忍不瞭,你們就回福島 "。

福島縣知事內堀雅雄 7 日說,與核事故前相比,福島縣人口減少瞭約 14.8 萬人。他說,福島核事故帶來的多重災害不是過去時,而是現在進行時。

內堀雅雄 7 日在東京會見駐日外國記者。(新華社記者華義攝)

對於福島第一核電站的處理,福島縣政府沒有主動權,由日本政府和東京電力公司主導。日本政府和東電公司定的目標是在核事故後 30 年到 40 年完成反應堆報廢工作。而福島第一核電站報廢所面臨的堆芯熔化核殘渣如何取出、上百萬噸污水如何處置等問題依然十分艱巨。

談及福島前景,林奈奈子說,她希望福島能夠振興,恢復昔日的美麗和生機。

她認為,政府和東電公司在災害處理方面做得還遠遠不夠,在可預見的未來,人們似乎不願意回去," 希望是美好的,但現實依舊很殘酷 "。  

-END-

監制:李大偉

記者:馬崢 華義

編輯:吳錚  

張夢恬對本文也有貢獻

精彩圖片
文章評論 相關閱讀
© 2016 看看新聞 http://www.kankannew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