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為傳播更多的信息以饗讀者,不代表本網觀點。
評《美軍特種兵尼日爾遭遇伏擊詳解》之四個不可取
票姚校尉
日前,美國特種兵在尼日爾遇襲的視頻(後簡稱遇襲視頻)傳開,引發瞭眾軍迷非軍迷的熱議,一篇名為《美軍特種兵尼日爾遭遇伏擊詳解》的評論文章(後簡稱《解文》)也發表瞭自己的觀點。然而,該文本身卻漏洞頗多。
一、依點設據不可取
《解文》批評美特種兵的第一個觀點是橫向撤退,並且精心地做圖解說(見圖 1)。然而,這個圖卻犯瞭一個基本的錯誤,那就是有意地根據觀點的需要修改瞭原圖 -- 由於此次事件影響甚大,早有國外網友根據當地的地形做出瞭解說視頻,《解文》所配說明圖的底圖顯然是來自此視頻的截圖。
有趣的是,視頻中已經根據特種兵的射擊方向明確地指出瞭伏兵大致的初始位置(見圖 2),而《解文》所配的說明圖中,卻將伏兵的初始位置做瞭明顯適合自己觀點的修改(擴展下移並接近),使美特種兵原本在一定距離上的斜向運動變成瞭敵前橫向運動。不知是不是另有信息來源?由圖 2 可知,美特種兵遇伏後,並不是所謂的橫向運動,而是逐步遠離伏兵的斜向運動,這是符合戰術要求的完全的橫向運動易被敵發現且遭敵多點射擊,完全的縱向運動則與身管火器的落彈區域吻合,容易增大被命中的概率,斜向運動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這兩個問題。
圖 1:原文所做說明圖
圖 2:原視頻截圖
至於《解文》所設計的遠離伏兵的運動路線,僅就紙上作業而言亦無不可,但放到實際條件下,卻並不見得是唯一正確的選擇,因為忽略瞭道路的存在和援兵可能的方向。很多人有這樣一個誤解,那就是開闊地上車可以隨便跑,無需在乎道路。其實不然,再開闊的地形也是有起伏的,這種起伏對車輛的運動是有影響的,對此時美特種兵所駕的輪式車輛影響更是明顯。如果不瞭解地形的具體情況就茂然駛入所謂的開闊地,一旦遇上土質松軟陷車或者突然出現的溝坎就可能徹底無法逃脫,再加上要考慮是否埋有地雷,所以美特種兵在初始時選擇沿道路向來時的方向(也就是援兵可能的方向)撤退並沒有什麼可指摘的。
因為,作為隻有 3 人的戰鬥小組,一旦遠離道路,更容易被對方隔離(援兵沿道路來的可能性更大)。1965 年 11 月 14 日,被稱為美軍越戰第一仗的德浪河谷戰鬥中,一個滿編步兵排僅僅離開營主力三百多米(機槍的有效射程內))即遭敵分割圍攻,孤軍奮戰瞭幾十個小時後才被救出,可謂前車之鑒。事實上,從視頻也可以看出,這個所謂的橫向運動成功的使一輛車及成員突出瞭包圍。
二、以寡抗眾不可取
由圖 1 可見,該文的第二個觀點是美特種兵不該試圖逃離,而應該原地固守待援。這個幾乎不用軍事知識即可以想得到如果固守待援可行,那為全都留下固守待援是不是更好,為什麼還要突圍?從解說視頻提供的信息我們可知,車隊本來是 8 輛車,伏擊戰發起後,跑掉瞭 6 輛,剩下 2 輛車 7 個兵,然後又跑掉瞭 1 輛車 4 個兵,僅剩下 1 輛車 3 個兵。如果說 8 輛車連同乘員都無法固守待援,難道 1 輛車 3 個兵反而可以瞭麼 ? 更何況,如果稍有軍事常識就應該看到,該處地形平坦,且唯一一塊植被茂密的區域還是由伏兵控制的,區區 3 個美國兵,就連基本的掩蔽都隻能依靠自己的車輛,拿啥固守?
當然,死守一處可能可以多拉幾個墊背的,但作為命比黃金貴的特種兵,拿逃生的希望(盡管可能不大,但畢竟不是沒有)換幾個墊背的有何意義 ? 甚至可以說,這次遇伏之所以會有 4 人陣亡,沒能迅速脫離是根本原因。因為反伏擊作戰本來就是以寡敵眾,以無備敵有備,以劣勢態勢對優勢態勢,避戰顯然應該是優先考慮的選擇,隻有在避不掉的情況下才隻好退而求其次,拼死一戰,以戰求生。
三、紙上談兵不可取
《解文》的第三個觀點是美特種兵不應該全聚在車輛旁邊,而應該散開依托地形相互支援(見圖 3)。這是戰術教材上的經典敘述,但該處有可供利用的地形麼?這就要結合《解文》的第四個觀點來說瞭該文第四個觀點是美國兵總是立姿射擊有問題(見圖 3)。的確,從純射擊技術的角度講,臥姿射擊是精度最高且最便於掩蔽自己的射擊姿式。然而,前節已述,真正的戰場上是不會有絕對的平坦地形的,所謂的開闊地也有一定的起伏,對於臥姿的人而言,幾十公分的起伏就可能對射擊和觀察產生不利影響,再加上該處尚有若幹植被,如果真的采用臥姿射擊的動作就會發現 -- 根本看不出去,自然也就無法有效的射擊。這一點,不要說有過實踐戰術訓練的人,隻要玩過真人 CS,哪怕是類似《使命的召喚》《閃點行動》等軍事題材第一人稱射擊遊戲的人便不難明白。
同時,依托樹林隱蔽射擊對進行遠程狙殺的狙擊手來說不是大問題,在這種短兵相接持續開火的狀態下根本不可能 -- 連續射擊的煙火會導致自己很快被發現,而樹叢是不可能擋住對方子彈的,同時枝葉卻可能影響自己的觀察。在這種情況下,作為特種兵必須發揮自己射擊技術上的優勢,盡可能在遠距離上消滅敵人,阻止敵人接近。因為敵人越接近,其訓練水平低的弱點就越不明顯,盲目射擊都有可能命中自己人。
要實現這一目的,則必須站得高、看得遠才行。所以美特種兵選擇以跪姿和立姿射擊為主是正確的選擇,所謂散開臥射其實是無視實際情況的紙上談兵。而立姿和跪姿射擊,車輛就成為最佳的掩體,這是符合戰場實際情況的選擇,而不是不會利用地形地物。想當年中俄聯合軍演時,我軍官兵標準的隊形展開並未受到好評,反而是俄軍官兵聚作一團利用車體掩護的動作被認為更符合戰場實際,此處亦然。
圖 3
第四,求全責備不可取
《解文》的第五個觀點是撤退中沒有交替掩護,第六個觀點是長距離直線跑動。這兩個觀點從理論上講也沒錯,甚至不能說是紙上談兵,但如果結合實際情況,則未免有些求全責備。因為此時僅餘的 2 名特種兵已經經歷瞭一段時間激烈的戰鬥,彈藥、體力的消耗應該都是很大的,還有沒有體力玩蛇形機動、躍進是一個問題;1 個跑路 1 個掩護,區區 1 支步槍能起到多少掩護的作用也值得商榷(也不知道還有沒有彈藥)。
而且,從視頻中我們可以看到,此時的 2 名特種兵已經是完全不顧一切的高速奔跑,沒有降低姿式,更沒有交替掩護(但細看是做瞭蛇形機動的),已經完全寄希望於通過提高速度脫離戰鬥。這種做法並非沒有成功的案例(當然失敗的案例也有),說白瞭就是賭大運、拼人品。如果是正常條件下,這麼做當然是不足取的,但考慮到此時二人已是筋疲力盡、彈盡(少)援絕,面對不斷抵近的敵人,好像除瞭賭一把生命的奔跑也沒有更好的逃生之道瞭 -- 前面已經講瞭,面對敵優勢兵力原地固守不過就是多拉個把墊背的而已,於逃生無益,而特種兵跟對手換命顯然是不足取的。隻不過很遺憾,他們沒有賭贏。
因此,說他們沒有交替掩護,不該直線機動,不能說錯,但即使讓作者本人到瞭現地,恐怕也未必能如自己所言。
圖 4
圖 5
正所謂戰術沒有對的,教科書上的戰術理論必須同戰場實際相結合,不顧實際情況而生硬的套用戰術理論是最不可取的。(原文轉自西征網作戰:票姚校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