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今年 6 月中旬至今,印軍非法越界進入我國洞朗地區,已經與中國軍隊形成對峙超過 1 個月。據《環球時報》7 月 22 日報道,發佈會一個小時,問題大多涉及印中洞朗地區對峙,20 日下午的印度外交部記者會儼然是 " 印中專場 "。
" 印中間各層級對話從未關閉 "" 印度努力以外交手段和平解決當下爭議 "…… 雖然有記者抱怨印度外交部發言人巴格雷這些回答都是 " 外交辭令 ",然而大傢仍然樂此不疲,會後圍著他又追問瞭 20 分鐘。
出現這種情況並不令人意外,近一個多月來,中印邊界對峙一直穩居國際新聞熱點位置,兩國官員也在不斷喊話。繼印度外長斯瓦拉吉 20 日稱 " 印中軍隊都後撤才公平 " 後,有印度執政黨議員 21 日再拋出 " 改變洞朗地區現狀威脅印度利益,印方不能撤軍 " 言論。
中國外交部此前已一再強調,印方應立即將所有越界邊防部隊撤回邊界線印方一側,這是解決當前事件的前提和基礎。21 日,印度多傢媒體轉載本報當天的社評文章,關註中國媒體對印方發出的 " 軍事警告 "。
印度外交部記者會(圖:環球時報)
20 個提問,約 2/3 談對峙
印度外交部每周四舉行例行記者會。在中印局勢緊張的情況下,印度主流報刊 20 日均派記者出席,電視臺更是派 " 招牌主持人 " 參加,希望獲得發言人巴格雷的關註。發佈會開始後,巴格雷簡短說瞭幾句開場語就把之後近一個小時的時間都留給記者發問。在多達 20 個提問中,有超過 2/3 的問題涉及中印洞朗對峙,其中有關兩國正在哪個層級進行何種交涉的問題最多,而巴格雷的回答一再強調 " 對話大門從未關閉 "" 印度努力和平解決 " 等。巴格雷還被問及 "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在洞朗問題上一直措辭強硬,印度方面對此有何反應 ",他的回答是:" 我無權評價別人的表現。"
《環球時報》記者註意到,當有印度記者問起 " 印度外長 20 日說國際社會都支持印度在洞朗問題上的舉措,請問‘國際社會’有哪些 " 時,巴格雷對此顯得知之甚少,隻含糊地列舉瞭美國、日本、澳大利亞等國。
圍繞中印對峙,美國國務院最新表態是在 21 日。美方發言人說,美國一直密切關註局勢發展,美方希望中印雙方進行直接的對話,來緩解緊張局勢。
對於巴格雷 20 日在記者會上的一系列回應,在場記者看上去不太買賬,進而有記者從英語換成印地語發問,試圖獲得更準確的答案。不過從他們的反應來看,對回答仍舊不滿意。會後,有印媒記者抱怨,巴格雷的說辭和兩個星期前沒什麼兩樣 ; 但更多記者將巴格雷團團圍住繼續提問,這種你一言我一語的 " 群訪 " 至少又持續瞭 20 分鐘。
印度內部的 " 認識差 "
此次對峙被形容為 1962 年中印戰爭後最嚴重的一次邊境事件,自然引發外界高度關註,記者在印度外交部發佈會上的執著也就不難理解。不過,《環球時報》記者與部分印媒記者交流後發現,他們對洞朗地區問題的認知偏頗而又固執。比如有印度《星期天衛報》記者表示," 洞朗地區是三方爭議地區,這是有條約依據的 ",但被問及是什麼條約何時簽訂時,她又答不出來。正是在此 " 三方爭議 " 基礎上,印度媒體普遍認為 " 即使印度撤軍,也應該是和中方一起撤出整體洞朗地區 "。
印度記者這種模糊不清的看法或許和其官方宣傳有關。繼印度外長斯瓦拉吉 20 日宣稱洞朗地區是 " 三國交界區 ",提出印中 " 雙撤兵 " 後,印度執政黨人民黨領導人 R•K• 辛格 21 日對印度亞洲國際新聞社表示,中國的說法是錯誤的,洞朗地區也牽涉印度邊界,所以改變洞朗地區現狀威脅印度利益,印度不能從那裡撤軍。
《環球時報》記者在《印度時報》網站上看到,名為阿姆的網民留言說,中國 " 入侵 " 的後果將長期影響其與印度的貿易關系。網民羅傑稱,盡管中國還在進行威嚇,但它已經清楚," 入侵 " 印度不會起什麼效果,1962 年不會重來一次。網民拉裡特稱,中國在 " 爭議地區 " 修路的行為顯然是對印度和不丹的威脅。然而此前,印度官方已經澄清中國沒有入侵印度,而且中國官方一直明確表示洞朗地區屬於中國沒有爭議。由此可見,受印度官方和媒體渲染影響,許多印度網民尚未搞清楚事實便對中國進行盲目攻擊。
與受官方言論影響的一些印媒和網民相比,不少印度學者相對清醒。雖然印度觀察傢基金會副主席薩米爾 • 薩蘭曾撰文稱 " 中印沖突,中國可能輸得更多 ",認為如果兩國開戰,中國將付出聲望受損和註意力轉移等損失,但在一次座談會上,他對《環球時報》記者坦言," 如果中印開戰,印度必輸無疑,印度不可能在與一個經濟體量是其 5 倍的對手面前占到便宜 "。
有媒體糊塗,有學者清醒,兩者相遇就容易出鬧劇。印度火線網站記者日前視頻采訪瞭印度觀察傢基金會資深學者馬諾吉 • 約什,後者以翔實的史料和自己的研究向記者解釋瞭洞朗爭議的原委,進而得出印度應該撤軍在先、將問題留給中方解決的結論。約什還反對印度以自身安全受到威脅為由出兵的舉動。或許連約什也沒想到,這次長篇訪談在轉化成火線網站文字稿時,竟被冠以如下標題:一個尼赫魯主義者是如何成為中國特工的?該文章質疑,為何約什的說辭與中國外交部如此一致。
" 即使當年被打敗,印度還總以為和中國差不多 "
從今年 6 月中旬至今,印軍非法越界進入我國洞朗地區,已經與中國軍隊形成對峙超過 1 個月。
" 瀏覽最近一個月以來關於中印對峙的新聞頭條,你可能會有這樣的感覺:兩個亞洲巨人正處於武裝沖突的邊緣。"21 日,包括英國廣播公司 ( BBC ) 在內的外媒繼續關註中印雙方的 " 強硬姿態 "。BBC 說,印度有媒體稱,中國警告稱這場對峙 " 會升級為一場全面沖突 "。
《印度斯坦時報》《印度快報》《經濟時報》等印度主流媒體 21 日都報道瞭《環球時報》21 日發表的社評。報道稱,這傢中國媒體認為,印度外長在向本國議員撒謊,印度需要拋棄洞朗地區對峙長期化的幻想,中國也絕不會與它搞什麼所謂 " 雙撤軍 "。該社論 " 威脅 " 對新德裡采取軍事行動,說中方已向印度陳明道理,仁至義盡。
香港《亞洲周刊》7 月 30 日 ( 提前出版 ) 的一篇文章稱,1962 年的中印之戰,對中國來說隻是一次通過武力爭取和平的手段,但是對印度來說完全不是這樣。印度人在起飛階段被打敗,他們因此認為中國阻擋瞭印度的大國夢,奪走瞭印度的國運,所以 " 一直想報一箭之仇 "。印度新德裡電視臺 21 日評論說,新德裡也有人擔心平靜被打破,問題是,印度不知道自己的位置,即使當年被中國打敗,他們還是總以為和中國差不多。
中國南亞學會常務理事錢峰 21 日對《環球時報》說,印度現屬於 " 中間地帶 " 國傢,中印關系如果發展不好,印度給中國帶來的安全威脅不低。" 但另一方面,中印並非一定要做對手,兩國沒有根本上、必然敵對的歷史基因。"
中國改革開放論壇戰略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印度問題專傢馬加力 21 日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從中國的戰略全局看,印度是一個很重要的國傢,並非是我們的主要敵人 ; 但印度卻對中國疑心很重,這中間存在認知偏差。
在中印關系敏感時期,《今日印度》21 日稱,印度方面密切監視著中國大使的活動。報道說,巴基斯坦駐印度的高級專員阿卜杜勒 • 巴西特最近在兩個不同場合分別與中國駐印度大使羅照輝和不丹駐印度大使會面,他們會晤的焦點話題是中印不三國交界之處的對峙問題。
專傢:印度官員下周來訪,中方將嚴正交涉
印度兩屆國會議員和人民黨成員瓦倫 • 甘地 21 日在新德裡電視臺網站撰文說,他上周在中國高校做演講時發現,中國學生對印度很感興趣,他們會提有關釋迦牟尼以及電影明星阿米爾 • 汗的問題,但沒有邊界問題,這讓他十分驚訝," 外交問題很少對民間產生影響,特別是對年輕人 "。
瓦倫 • 甘地表示,如果簡單希望印中成為夥伴可能很幼稚,但 " 我們可以采取措施將雙邊關系往更穩定和均衡的層級發展。我們必須堅守安全利益,但這並非不給夥伴關系留空間。印度和中國作為兩大文明國傢,不能永遠對立下去——兩國人口加起來 26 億,兩國關系將決定亞洲和世界的命運 "。
目前的中印關系被認為退到近年來的最低點。不過,中印兩國的外交接觸一直沒有中斷。據印度《金融快報》21 日報道,印度官員表示,為確保對峙不升級為沖突,兩國外交人員目前正在采取 " 秘密外交 " 處理邊界對峙一事,印度駐華大使正尋找途徑,使雙方都從對峙的路上後退,同時不傷及顏面。
印度國傢安全顧問多瓦爾 27 日至 28 日訪問中國。馬加力認為,中國國務委員楊潔篪預計會與多瓦爾會面," 多瓦爾與中方談好的話,局勢或能大為和緩。如果訪問不能解決問題,兩國關系將大受影響 "。馬加力表示,中方屆時肯定會提出嚴正交涉,希望印方從大局出發,緩和緊張局面。中國的態度很明確:你撤軍,然後再談其他。
(環球時報印度特約記者 葉文潔 環球時報記者 張倍鑫 任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