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軍首次見識中國軍隊裝甲力量是啥時候

10-24

抗戰初期,中央軍部隊配備瞭大量德式裝備。圖為頭戴德式 35 盔陣容整齊的黃埔軍校學員

1937 年 8 月 13 日這天,上海這座位列世界第五、亞洲第二、中國第一的大都市卷入瞭一場空前慘烈的戰爭,其後的幾個月裡,中日兩國數以百萬計的士兵在這裡搏殺,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在這裡被濫用,居住在國府統治區的中國人已無法正常生活,無數民房被炸毀,硝煙戰火彌漫市區,交通早已癱瘓,唯有成千上萬的難民湧上大街,向著洋人控制的安全地帶——租界直奔而去。人潮最密集之處往往在日機轟炸下成為血肉橫飛的屠殺場,不計其數的平民在日軍的轟炸下變得支離破碎、血肉模糊,西方記者波西 · 芬奇在目睹和平飯店被轟炸後,用筆記下瞭當時的慘景:" 這裡有一具無頭屍體,那裡有一隻小孩的腳,腳上還穿著繡著龍的紅綢鞋。一具小男孩的屍體已經被壓平在一堵墻上,就像粘在上面一樣。"

戰鬥日漸激烈,而此時,上海租界內外卻出現瞭戰火硝煙與歌舞升平並存的奇特現象。租界內的洋人們的生活似乎沒有因戰爭爆發而受到太多影響,丹麥學者何銘生在其著作《上海 1937》中寫道:" 戰爭打響之際,有一群外國人在楊樹浦區野餐,他們以類似的冷靜迎接瞭事態的新變化。他們是觀眾,並且以旁觀者的幸災樂禍看著熱鬧。當艦炮的炮彈開始在他們頭頂飛竄時,他們才覺得是時候向南撤回公共租界瞭 ……"

1937 年,日本海軍陸戰隊隊員在街壘後張望

就在 8 月 14 日中日兩軍激戰正酣之時,日本決定擴大在上海的戰爭。當天,日本陸軍參謀本部向第 3 師團、第 11 師團以及第 14 師團下達瞭動員令。8 月 16 日,參謀本部又向部隊頒佈的《上海派遣軍作戰要點》,擬定瞭陸軍在上海的登陸計劃。與此同時,南京國民政府也決心擴大淞滬會戰之規模,於 8 月 20 日下達《第 3 戰區作戰指導計劃》等命令,調令第 15 集團軍等部向淞滬前線支援。此後中日雙方在上海投入的兵力越來越多,戰爭的規模也越打越大。

8 月 17 日,我軍第 87 師拂曉出擊,對日本海軍俱樂部、海軍操場發起猛烈進攻,經過異常慘烈,日軍的兩處據點均被我軍第 259 旅攻克。同日,第 88 師一部也攻入瞭日軍墳山陣地,經過瞭幾天的血戰,日軍至少傷亡 443 人,其中陣亡自中隊長以下 106 人。8 月 18 日,第 9 集團軍總司令張治中調集最為精銳的第 88 師、第 36 師等部進行作戰部署,一年前在南京成立的裝甲兵團也加入瞭作戰序列,預計於次日對楊樹浦之敵發起總攻。

8 月 19 日清晨,決心即刻擴張戰果的張治中下令各部出擊,希望能實現 " 突入貫穿楊浦樹租界至匯山碼頭,截斷敵左右兩翼的聯絡,向東西壓迫,一舉而殲滅之 " 的目標。具體作戰部署為第 88 師負責進攻虹口;第 36 師接替第 87 師右翼,負責攻擊楊浦樹港以西、沙涇港以東的日軍;原本隸屬第 18 軍的第 98 師暫歸第 36 師師長宋希濂指揮,以一部對日本海軍司令部攻擊。

蔡炳炎(1902-1937)

當楊樹浦、匯山碼頭一線的戰鬥打響後,一直被國民政府視若寶貝的裝甲兵團也隨之投入戰鬥。8 月 20 日,盤踞在楊樹浦一帶的日軍首次見識瞭中國軍隊的裝甲力量,當 " 威克斯 " 戰車咆哮著碾壓而來時,日軍皆感到震驚而恐懼,很快被我軍裝甲兵團戰車第 1 連的鋼鐵巨獸擊潰,整個楊樹浦戰區竟有高達 200 餘名逃竄到英租界接受英軍繳械的日本官兵。遺憾的是當時中國方面的指揮官缺乏裝甲作戰的經驗,沒有派步兵配合作戰,導致孤軍深入的戰車連在日軍反坦克小組的猛攻下傷亡慘重。

當杜聿明向張治中提出讓戰車營撤退的請求時,張治中竟認為是裝甲兵怯戰,要求裝甲部隊必須作戰到底。這一命令導致戰車部隊陷入孤軍奮戰、進退維谷之境地。8 月 21 日,戰車第 1 連連長郭恒建在戰鬥中被日軍流彈擊中而犧牲,剛新婚不久的第 2 連連長鄭紹炎接替瞭其第 1 連連長之職,親自駕駛郭連長留下的戰車組織進攻。

鄭紹炎在日軍炮火中奮勇突進,但因缺乏步兵配合,戰車部隊被日軍用戰防炮猛烈打擊,鄭連長與其他乘員全部壯烈殉國,其乘坐的戰車也被日軍作為 " 戰利品 " 拖回陣地,中日兩軍第一次鋼鐵的碰撞就以如此慘烈的結局而告終。多年以後,張治中在其回憶錄中提及此事時寫道:" 即使在今天,每當想起這件事,我還是很傷心。"

另一方面,第 36 師在進攻匯山碼頭的戰鬥中同樣悲壯慘烈,從 19 日至 21 日,該師官兵已連續戰鬥超過瞭 48 小時。據第 36 師第 106 旅參謀主任熊新民回憶,在匯山碼頭的戰鬥中," 我先頭進攻敵海軍碼頭的一個排遭到敵人包圍攻擊,敵並用汽油噴射火攻,全部犧牲 "。日艦的火炮給進攻官兵造成瞭極大損失,僅 8 月 22 日一天就導致瞭第 36 師高達 2000 人的傷亡,最終不得不忍痛撤退," 戰鬥至此,進攻告一段落,全團轉移到江灣部署陣地,從而進入防禦階段 "。

精彩圖片
文章評論 相關閱讀
© 2016 看看新聞 http://www.kankannew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