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不信!從首艘國產航母到共享單車,都與這件事有關

03-08

原標題 : 別不信!從首艘國產航母到共享單車,都與這件事有關

(一)

談到我們引以為傲的首艘國產航母和生活中司空見慣的共享單車,大傢都不陌生,可談及二者有什麼共性,許多人就要打個問號瞭。

在《中國國防報》評選出的 2017 年十大國防新聞中,我國首艘國產航母下水赫然在列。值得一提的是,首艘國產航母研制所需 1 萬多臺套一級配套設備,全部來自國內的 500 多傢配套單位,其中多數是非軍工企業,軍民融合率接近 80%。

共享單車遍佈城市的大街小巷,人們再熟悉不過。可你是否瞭解過消費者是如何快捷地找到單車,又是如何把單車停放在合規區域的呢?其實,某款共享單車正是裝載瞭北鬥衛星導航系統,使用和管理的難題迎刃而解。

說到這兒,答案呼之欲出——軍民融合。除瞭軍民合力打造國之重器之外,從共享單車的準確定位到智慧交通、智慧電網、智慧城市、國土測量……北鬥系統在內的高新科技不僅僅應用於軍事領域,更廣泛地運用在瞭國民經濟的許多領域。

如今,正值全國兩會召開,政府工作報告提出 " 深入實施軍民融合發展戰略,深化國防科技工業改革 "。國防科技工業領域的軍民融合,依然是全國政協委員們關註的熱點之一。作為科技工作者的徐曉蘭委員深有感觸地說:" 這些年,我們在這兩方面的投入都比較大,無論是國防科技還是民用科技,都取得瞭一系列顯著成效。"

(二)

在全國兩會召開前的一個月,一個被譽為 " 軍工奧斯卡 " 的盛大典禮在深圳舉行。中科院北鬥三號衛星系統總設計師林寶軍被評為 "2017 年十大軍工風雲人物 "。在中科院研發的北鬥衛星上,電子系統核心部件的全部國產化,正是依靠包括民營企業在內的眾多廠傢合力實現的,可謂是軍民融合深度發展的一個縮影。

國防和軍隊建設要可持續發展,就必須走軍民融合的路子,在全社會范圍內整合優質資源。一些全國政協委員談到," 我們有責任起到為高科技和戰鬥力穿針引線的作用。"

來自國傢海洋局的全國政協委員張海文告訴中國軍網記者:" 談到軍民融合,我們第一個想到的就是海洋領域。" 她提到,海洋局歷史上曾是海軍的一部分,對海軍一直有很深的感情。這些年,軍地雙方有很多合作,但在海洋領域的軍民融合上還有很多方面可以繼續開拓,比如信息共享、海洋的監測觀察等。

(三)

現階段國防科技工業軍民融合蓬勃興起,主要方式之一就是 " 民參軍 "。對於航天科技的軍民融合發展,楊利偉委員談瞭兩個方面:一是部隊與地方不能各自為戰,沒有信息互通機制;二是地方技術進不來,軍隊技術出不去的情況應該得到改善。現在,我國的許多民營企業在新材料、新能源、電子、信息、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等方面已經走在瞭前列,如果把它們納入國防建設的大門之內,無疑會是為虎添翼。

徐曉蘭委員說:" 我們希望民用科技能更好地用於國防事業,更多軍用科技能促進民用產業的發展。但是,二者之間的‘玻璃門’‘天花板’一直存在,需要我們大力推動解決。" 軍民融合的下一步工作就是拆壁壘、破堅冰、降門檻,提高信息透明度。

2018 年,軍民融合產業佈局力度也將空前加大,向海洋、太空、網絡空間、生物、新能源、人工智能等新興領域逐步擴展,集國傢優質資源,打造現代國防之盾。張海文委員告訴中國軍網記者,現在,國傢海洋局正在就軍隊需求、外國經驗等方面展開調研,海洋領域軍民融合大有可為。再看航天領域,2018 年,航天科技集團將實施以長征五號發射、嫦娥四號探月和北鬥衛星組網為代表的 35 次宇航發射任務。

讓我們共同期待,隨著軍民融合的深度發展,國防科技工業在未來奏響新的律動,書寫出更加炫彩的華章。

作者:牛晨斐 毛志文 康哲

編輯:李先慧

編審:曲延濤鄭文達 李景璇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精彩圖片
文章評論 相關閱讀
© 2016 看看新聞 http://www.kankannew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