殲 20 總師楊偉:我的一個夢想,未來戰機由中國來制定標準

03-10

" 你是戰鷹傢族的不老傳說,引領在這頭,希冀在那頭。" 前不久,楊偉寫給 2035 年殲 20 飛機的一封信觸動全國軍迷的心弦,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科學院院士、航空工業科技委副主任楊偉在全國兩會期間接受中國航空報社記者專訪表示,殲 20 系列飛機將逐步發展壯大,之後會再開辟新的領域,滿足國傢戰略需求。他同時談到瞭自己心目中下一代戰機的構想。

殲 10 為我們進入 " 自由王國 " 打下瞭堅強的基礎

楊偉曾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說,殲 10 飛機的問世,探索出瞭一條使我國戰鬥機發展能夠從 " 必然王國 " 向 " 自由王國 " 邁進的光明大道。

殲 10 是我國第一型自主研發的第三代戰鬥機,1998 年 3 月 23 日首飛到今年 3 月 23 日已經整整 20 年,而對殲 10 的改進研制從未停止向前邁進的腳步,如今殲 10A、B、C、雙座等相繼展翅雲霄,殲 10 已成系列化發展。作為殲 10 系列改進型的總設計師,楊偉表示,殲 10 的研制成功給中國航空工業增添瞭持續自主打造跨代新機的信心,並且實現瞭當時定下瞭三大目標:一是研制一款新型戰機;二是創建一套創新研發的體系;三是鍛煉一支能研制跨代新機的創新型隊伍。楊偉說,殲 10 的研制開創瞭我國很多個第一,填補瞭多項技術空白,包括綜合航電、飛控等配套基礎和試驗設施手段都是當時建起來的,而且現在中國很多航空技術核心和重要研究人員當年都曾經參加殲 10 的研制,殲 10 為中國航空工業積累瞭大量的技術、人才、平臺、精神等財富。

" 殲 10 在部隊的列裝為捍衛國傢主權、發展權增添瞭重要的力量,現在我國三代機的能力、數量和周邊國傢相比都逐步上來瞭。這一型飛機,為空軍在作戰準備、作戰訓練體制、裝備應用體制等方面持續升級發揮瞭積極的促進作用。" 楊偉表示,殲 10 系列飛機的牽引作用是全面的,不單隻是一型飛機。

我們的 " 自由王國 " 是不甘心於隻聽別人講故事

" 從之前別人做什麼,我們跟著做,到今天國傢戰略需要什麼,我們就能幹什麼。" 楊偉說,我們已經從 " 必然王國 " 邁向瞭 " 自由王國 "。

在楊偉看來,所謂的 " 自由王國 " 就是從戰略需求開始,有自己的戰略目標和裝備發展路線,在不參照別人、甚至沒有先例情況下做自己的創造,並且有著更多的技術自信和發展自信。

" 以前經常要瞭解別人怎麼做的,別人這樣做瞭我們才有信心跟著去做。但現在我們實現瞭自我超越,盡管我們依據的科學原理、技術基礎和裝備制造技術都是通用的,但我們的需求是獨特的、我們的技術路線是獨立的。" 楊偉說,實際上就變成別人要研究我們下一步怎麼走," 這也是我以前的一個目標,要讓你值得對手研究。你都不值得對手研究,還搞什麼博弈?!"

" 自由王國 " 開創瞭一個思維習慣,不盲目跟跑,不人雲亦雲,有自己的獨立思考,對需求戰略、發展路線勇於牽引、探索,而且矢志不渝、堅定信心地為之努力。楊偉說,既然認定瞭我們的戰略需求,認定瞭未來戰爭模式,我們就用我們的裝備按我的玩法做準備," 軍工博弈標準制定方不會是恒定的,我們不能滿足於或甘心聽別人講故事,為什麼我們不能追求未來戰機由我們中國來制定標準呢?!"

殲 20 不隻是 " 踹門一腳 "

曾有專業人士評價:殲 20 飛機是 " 踹門一腳 "" 一根針破一張網 " 的 " 典型武器 "。

作為殲 20 的總設計師,楊偉對此回應道,殲 20 無疑是目前中國戰鬥機譜系中能力最強的一個,這也是我們的目標。既然有瞭最強的裝備,就會把這個裝備在實戰過程中用到最關鍵的地方。" 踹門 " 肯定是關鍵的一個方面,但僅用 " 踹門 " 來說還有一定局限,它還會其他的作用。這和批量也有關系,當批量少的時候是一種應用,裝備數量多的時候又會是一種應用。" 最強的制空裝備,什麼時候需要它,它就會發揮其舉足輕重的作用。"

對於殲 20 的期望,楊偉說,看歷史就可以知未來,殲 10 自 2004 年裝備部隊,到現在還在不斷發展、推陳出新,戰鬥力也在不斷提升。殲 20 以後肯定是系列發展,這既符合科學規律,也是國傢的需要。

楊偉說,從 " 代 " 上來講,我們和美國、俄羅斯都在第四代范疇內(國外也稱為五代機),大傢都會想下面該怎麼走。殲 20 研發態勢迅猛,後面我們更不會停歇。隨著殲 20 系列飛機的發展壯大,我們也會再開辟新的領域,滿足國傢戰略需求。

下一代戰機什麼樣?

對未來我們總是充滿好奇。下一代戰機到底什麼樣?楊偉回答,作為下一代戰機,一定是機械化、信息化、智能化的集合體。他認為,美國以前提出的四代機 "4S" 特性,即 " 隱身、超聲速巡航、過失速機動、綜合化信息系統 " 並不是一個很規范的說法,目前美、俄、中都有四代機,但是對於各個特征的權重把握並不一致,這也說明各傢的發展思路不盡相同。他說,在未來博弈過程裡,機械化必然會遇到一個 " 坎 ",必須得過瞭這個 " 坎 " 以後才能有 " 柳暗花明 ",它是個基礎,但是當過瞭這個 " 坎 " 以後,機械化對整個戰爭效能的貢獻就不像以前那麼大瞭,實際上最核心的還是信息化和智能化。

" 我想下一代戰鬥機應該是在更高的機械化平臺上,更加追求信息化,特別是智能化。" 楊偉表示,當再研究一個新飛機的時候,更多的還是要考慮平臺,因為信息化和智能化到哪兒都用得上,不需要重新再造個殼子,核心還得明確和把握好機械化、信息化和智能化一體的良好綜合。

裝備智能化趨勢:" 網 +" 與 " 體系 +"

對於 " 下一代主戰裝備會有無人平臺嗎 " 這樣的疑問,楊偉認為,智能化有兩個含義,一個是幫助人,一個是替代人;幫助人,照樣可以有人,替代人才是無人。而就 " 無人 " 來說,智能的水平可以從很 " 傻 " 一直到很 " 聰明 ",遙控飛機沒人,它是無人機,但遙控飛機不是我們未來意義上的無人飛機。楊偉說,他個人不太傾向於強調無人還是有人,核心是智能化的能力,自主化的等級。人機混合智能化在一定時期肯定會起到更好的效果。

他認為,航空武器裝備要持續推進 " 三化 "。我們要持續發展機械化,機械化是裝備的基礎,發展是無止境的;我們要全面發展信息化,信息化是武器效能的倍增器,在當今戰爭中正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我們要創新突破智能化,是實現彎道超車、跨越發展的目標。當前,我國 AI 領域發展迅速,"AI+" 也正在不斷創造新的發展生態,楊偉認為這也引發瞭軍事領域的某些變革,為我們提出瞭更多的發展方向和指導," 網 +" 與 " 體系 +" 將會是裝備發展的創新突破點。

先手在於誰能率先突破

談到創新,楊偉表示,國防工業實際上是博弈的行業,要用更先進的裝備來保衛國傢主權和發展權,裝備的先進性就體現在博弈對手要有所突破,取得先手,國防工業創新的必要性和牽動性,以及最終的作用要比其他行業需求更大,它的發展過程或者說發展的動力更足,發展結果體現最明顯。

聚焦到航空工業,楊偉分析說,第一梯隊仍是美國引領的,無論是在軍機、民機還是特種飛機,美國有強大的科技和經濟基礎;第二梯隊是中國、俄羅斯和歐洲。我國軍機特別是戰鬥機領域經過這麼多年努力,逐步地躍到瞭第二梯隊靠前的位置,這是被世界所逐步認可的,民機還處在追趕的過程,而在航空相關的基礎領域研究近幾年勢頭也比較好,無論是基本理論、特定裝備以及材料、工藝、制造技術,等等,我們現在也是在往上走;第三梯隊就是其他國傢。楊偉表示,盡管我們和第一梯隊還有一定差距,但我們正加快速度、想方設法、全力以赴地去追趕,力爭在不久的將來實現並駕齊驅甚至整體超越。

" 隻有堅持創新的思維,才能夠不斷牽引我們實現戰略目標。" 楊偉認為,目前最迫切需要解決的還是在各個細分領域采取不同策略,不但要在技術基礎方面創新,更重要的是裝備發展路線以及裝備的設定、博弈方式等全方位的創新。

精彩圖片
文章評論 相關閱讀
© 2016 看看新聞 http://www.kankannew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