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 年 11 月 2 日,美國海軍戰略系統項目(SSP)辦公室主任特裡 · 本尼迪克特中將在海軍潛艇聯盟會年度論壇上宣佈他們已於 2017 年 10 月 30 日凌晨 3 點在夏威夷考艾島太平洋導彈試驗場成功完成瞭 " 中程常規快速打擊 1 號飛行試驗(CPS FE-1)"。一旦決策層批準通過,該導彈最終能夠、也必將在 " 俄亥俄 " 級巡航導彈核潛艇上列裝。
SSP 成為 CPGS 技術驗證項目的新甲方
這並非美國海軍首次嘗試這類武器系統,他們的常規快速打擊夢還得從 " 常規型三叉戟方案(CTM)" 說起。該方案的主要工作量在於研制新型再入飛行器——在 MK-4 再入飛行器尾部加裝四組襟翼,使其具備有限的再入機動能力;小型化 INS/GPS 復合制導將使飛行器具備高精度末制導能力;各種常規戰鬥部將大大擴展其使用范圍和靈活性。
海軍一直試圖改進既有再入飛行器
雖然軍方一直強調這將是成本最低、技術風險最小、研制周期最短的常規快速打擊方案,但美國國防部認為這種方案存在極高的 " 誤判 " 風險。首先,按照規劃美國海軍將在 4 艘 " 俄亥俄 " 級彈道導彈核潛艇上各部署 2 枚 CTM 導彈(每枚導彈攜帶 4 個常規彈頭),其餘 22 枚導彈仍攜帶核彈頭。筆者不禁要問,敵人如何從遠距聲納探測或近距光學觀測上判斷這條核潛艇攜帶瞭常規武器?如此敏感的發射平臺本身就會造成對方 " 誤判 "。其次,CTM 計劃的運載器依然是 " 三叉戟 "-II D5 潛射導彈,其主動段彈道與其他投擲核彈頭的導彈別無二致。最後,在遠程預警雷達和精密跟蹤雷達 " 眼中 ",CTM 的再入飛行器的回波特征與攜帶核彈頭的 MK-4 並無顯著特征。兩者最顯著的差異隻有被動段彈道,CTM 的再入飛行器與彈體分離後將調整姿態在臨近空間長距離滑翔飛行。但由於地球曲率和雷達探測包線限制,其他核國傢的預警雷達可能無法積累足夠的有效數據來區分兩者的彈道特征差異。這就造成 CTM 從導彈部署方式、主動段彈道特征和彈頭雷達 / 紅外信號特征均與投擲核彈頭 " 三叉戟 " 武器系統高度一致,想不造成其他核國傢的誤判都難。如果美國因常規洲際打擊而招致其他核國傢的核反擊,從而使常規戰爭升格為核戰爭,顯然得不償失。這個方案也因此遭到國防部的強烈質疑和抵制,於 2011 年率先出局。與 CTM 平行發展的 " 延壽試驗臺(LETB)" 和在其基礎上發展而來的 " 潛射全球打擊導彈(SLGSM)" 也由於類似問題陷入停滯。
具備洲際打擊能力的 HTV-2 兩次試射均告失敗,迫使軍方放棄這一方案
但海軍作為美軍實施全球威懾的前鋒,客觀上有需要一種快速、高精度的遠程打擊手段以彌補傳統艦載航空兵和水面戰鬥群的不足。2012 年,美國防部發佈《國防預算優先事務與選擇》文件,計劃在潛艇上部署常規快速打擊武器。2014 年,美國海軍戰略系統項目辦公室正式接過 CPGS 項目的主導權,啟動 " 中程常規快速打擊(IRCPS)" 項目。為加快進度,IRCPS 項目以陸軍的 " 先進高超聲速武器(AHW)" 技術驗證項目為基礎,結合海軍需求開展型號研制。
陸軍的技術驗證項目成為 CPGS 的救命稻草
陸軍提出的 AHW 項目意在驗證一種在 35 分鐘內打擊 6000 千米外目標的常規快速打擊技術,打擊精度在 10 米以內。AHW 項目采用一種雙錐體高超聲速再入飛行器,按 "+" 或 "X" 佈局裝有四片大後掠角固定翼,固定翼的末端各有一個空氣舵面。AHW 的運載器則采用瞭成熟的 " 戰略靶標系統(Strategic Target System,縮寫為 STARS)",這是一種由 " 北極星 "A3 潛射彈道導彈加一個 orbus-1 固體上面級構成的三級固體靶彈。
AHW 的運載器采用成熟的潛射導彈改進而來
AHW 項目由位於阿拉巴馬州亨茨維爾的陸軍空間與導彈防禦司令部(SMDC)和陸軍戰略司令部(ARSTRAT)聯合管理,運載器系統和滑翔再入飛行器由位於新墨西哥州阿爾伯克基的聖地亞國傢實驗室(Sandia National Labs)發展,熱防護系統由位於阿拉巴馬州亨茨維爾的美國陸軍航空和導彈研究發展工程中心(AMRDEC)研制。
AHW 首次飛行試驗彈道,可見其具備一定橫向機動能力
美國東部時間 2011 年 11 月 17 日,美國陸軍空間和導彈防禦司令部/美國陸軍戰略司令部(SMDC/ARSTRAT)於美國東部時間上午 6 點 30 分(夏威夷-阿留申群島時間上午 1 點 30 分)從位於夏威夷考艾島的太平洋導彈靶場發射瞭一枚 AHW,在飛行瞭大約 2400 英裡後,擊中瞭位於太平洋上誇加林環礁的美國陸軍裡根靶場。本次測試用於搜集高超音速助推滑翔技術數據並測試遠程大氣層飛行的射程性能。任務重點在於空氣動力學;導航、制導和控制;以及熱防護技術。AHW 與戰略靶標系統分離後,成功再入大氣層並順利進入高超聲速滑翔飛行狀態,按預定計劃擊中瞭裡根測試場的預定位置。
2014 年,AHW 項目的第二次飛行試驗在阿拉斯加的科迪亞克發射場進行。由於發射時 STARS 彈體與保溫罩發生碰撞而爆炸,發射工位也受到一定程度的損傷。如前所述,此後國防部將主要資源和 HTV-2、AHW 兩大項目的技術成果都投入到海軍 IRCPS 項目中,AHW 項目宣告終止。
" 俄亥俄 " 級將首次具備兩種遠程精確打擊能力
FE-1 飛行試驗完全照搬瞭陸軍 AHW 項目的運載器 STARS,再入飛行器的氣動佈局也與 AHW 方案一致,隻是為適應潛艇垂直發射筒直徑限制而縮小瞭尺寸。但這並非美國海軍常規快速打擊系統的最終版本,他們已於 2017 年 10 月發佈瞭 IRCPS 項目技術驗證助推器(TB)兩級固體火箭發動機的招標書。其最終用於實戰部署的型號將是一種與 AHW 相似而又能整合到 " 俄亥俄 " 級巡航導彈核潛艇和 " 弗吉尼亞 " 級攻擊核潛艇上的武器系統。屆時,這些以往在常規作戰中幫不上忙的大傢夥將一躍成為美國海軍對陸打擊的主力。順便說一句,不久前駐泊韓國釜山港的 " 密歇根 " 號核潛艇就是 4 艘 " 俄亥俄 " 級巡航導彈核潛艇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