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佈的方天畫戟竟是這樣演變出來的?

11-18

很多喜歡冷兵器的讀者可能知道,在從戰國到秦漢,甚至魏晉時期,戟都是軍隊的常備兵器。但這種戟是戈與矛的組合和變體。唐宋以後,特別明清時代乃至現代,戟這種武器在民間已經被默認為長矛與月牙型刀刃的組合武器瞭。甚至三國演義裡善用長戟的呂佈,也被曲藝、遊戲、影視定義為手持方天畫戟瞭。那麼,為什麼戟的定義與形制發生瞭這種轉變呢?還請聽我們細細道來。

隋唐時期,軍隊已經很少用戟瞭。關於這點,從政府頒佈的禁止私藏武器名單上便可以體現出來。古代的官老爺為瞭防止百姓造反,經常會限制百姓們擁有武器,但話說回來,老百姓也有用武器的需求,比如打獵和走鏢什麼的,因此你要完全不讓他們擁有武器,也不現實,為瞭解決這個問題,不少朝代都會發佈一些禁令,告訴老百姓哪些武器是軍國重器,你們不能用,哪些武器可以適當放松,可以恩準你們使用。

一般來說,禁止百姓擁有的都是軍隊的制式裝備。這麼做有兩個原因,一是制式裝備往往殺傷力較大 ; 二來,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戰法,軍隊的制式裝備就是為瞭當時的戰術而存在的,老百姓要造反,戰術上也脫離不瞭時代的限制。在晉朝,私藏戟是死罪,而唐朝就不一樣瞭,唐朝政府禁止民間持有馬槊和甲胄,卻沒有專門禁止持有戟,原因便是在當時,戟已經是不常見的武器瞭。

由於戟曾經大行於世,因此它在民間的影響力很大。在唐代,雖然戟已經不是常見的武器,但在藝術作品裡,戟的身影還是經常出現的,唐代有不少壁畫和浮雕中都有持戟的武士或天神的形象。唐代的戟有兩種,一種跟南北朝時期的戟一樣,小枝向上折曲,戟頭呈雙叉狀,另一種兩側都有小枝,分別向上向下折曲。

▲李壽墓持戟武士浮雕

皇帝和各級官員都會在門前放置若幹桿戟,以此象征自己的地位,這種放在門口的戟被稱為門戟。按唐朝制度,官,階,勛均在三品以上者方可列戟,不同級別的官員被允許列戟的數目也不同,唐朝有 300 多個州,政府根據人數對州進行級別劃分,三萬戶以上者為上州,兩萬五千戶者為中州,兩萬戶以下者為下州。《新唐書 · 百官志》中詳細記載瞭皇宮和各級官員官署的列戟數量。其中宗廟、社、宮、殿一類的門前為 24 支,東宮門前為 18 支,一品官員官署前 16 支,二品官員、京兆尹、河南尹、太原尹、大都督、大都護的官署前 14 支,三品官員、上都督、中都督、上都護、上州官署前 12 支,下都督、中州、下州官署前之門 10 支。

▲國子監博物館門前列戟

當時的文武官員皆以列戟為榮。張介然任節度使時,在一次上奏時說,自己現在官居三品,已經獲得瞭列戟的資格,但如果在京城列戟,傢鄉的人是無法看到的,希望皇帝允許自己在故鄉列戟,讓傢鄉的人也知道自己現在已經富貴瞭。玄宗同意瞭張的請求,自此以後,不少人都會在傢鄉列戟顯示自己的榮耀。

在唐朝,基層士兵雖然不再裝備戟,但個別將領出於個人喜好,還會用戟作戰,比如大名鼎鼎的薛仁貴使用的武器便是戟,五代時期也是如此。

唐開平元年(907 年),朱溫滅唐,建立後梁。後梁龍德三年(923 年)四月,李存勖宣佈立國,國號為唐,改元同光,史稱後唐,十月,李存勖滅後梁,改元同光,即後唐莊宗。

李嗣源是李克用的養子,驍勇異常,在後唐滅後梁的一次戰鬥中,李嗣源率眾觀察後梁軍隊在楊村寨的陣地,梁軍見李嗣源的部下都沒有披甲,便出兵突襲,李嗣源險些被殺。在緊要關頭,李的女婿石敬瑭手持戰戟上前,連殺數人,才救回瞭李嗣源的性命。

宋代依然保持門戟制度,根據宋史 · 輿服志中的記載,宋代的門戟為木質,上面懸掛有五色帶,帶子的末端為銅鈴。門戟平常放置在大門左右兩邊的木架上,不同級別的建築門前列戟的數目也不同,皇宮、宗廟、國學、文宣王廟門前都是左右各 12 支,一共 24 支,武成王廟是左右各 8 支,一共 16 支。諸州官署的門前也有門戟,而私宅隻有禦賜府邸才可以列戟。宋代軍隊喜用長柄刀,武經總要中錄有八種刀,七種都是長柄刀,其中之一為戟刀。這種戟刀雖然不是宋代最常見的武器,但在戟的歷史上,卻具有重要的意義。

通俗意義上說,刀指的是單刃、使用手法為砍削的武器,而戟指的是具備刺殺功能,同時具有小枝的武器。刀的定義偏重於使用方法,而戟的定義偏重於結構。從結構上看,戟刀相當於以月牙刀刃作為小枝的戟,從使用方法上講,戟刀是帶有刺殺功能的刀。因此筆者認為稱呼戟刀為戟或者為刀均可。按武經總要的命名分類,戟刀顯然屬於刀的一種,但自宋代以後,軍中民間普遍稱戟刀為戟,這種約定俗成的命名也是討論時需要註意的。

▲宋代鐵戟

金史中也有關於戟的記載,完顏歡都是完顏劾裡缽(阿骨打之父)的部下,兩人的祖父是至交,斡勒部人杯乃是完顏劾裡缽的盟友。杯乃想除去歡都,便串通自己的傢奴誣陷他縱火,歡都 " 身披盔甲,手持長戟 " 起身為自己辯白,完顏劾裡缽相信歡都的忠誠,殺掉瞭杯乃的傢奴。

元末時,張士誠和朱元璋的軍隊在尹山橋交戰戰。朱元璋麾下將領康茂才手持大戟督戰,最終大敗張士誠。由於沒有詳細記載,因此金朝和元末這兩處關於戟的史料中,主人公使用的戟究竟是戟刀還是傳統戟,就不得而知瞭。

▲觀復博物館明代雙月錐

明朝時期,戟刀是常見的兵器,戟刀有兩側有刃的,也有單側有刃的,有人稱呼單刃戟刀為青龍戟,稱雙刃戟刀為方天戟。而《四鎮三關志》中則稱呼單刃戟刀為方天戟,稱雙刃戟刀為雙戟。《武備要略》中有單刃戟刀的用法,戚繼光說,戟是罕見的兵器,沒有用法流傳下來。經過他的思考,認為以少林棍法用戟比較合適,由於戟有小枝,因此招數較為豐富,似乎比短槍要好用一些。

傳統鐵戟在明朝仍有使用,雲南呈貢王傢營沐氏傢族墓中沐詳墓出土過一件戟,兩側都有小枝,一側折而向前,一側折而向後,這個結構與唐代的鐵戟基本相似。另外,四鎮三關志中記載有兩種武器,一種名為龍刀槍,與南北朝時期的雙叉型鐵戟形制相似,一種名為文武镋,與沐詳墓中鐵戟形制相同。

▲故宮清代戟

▲巴黎榮軍院清代鹵薄戟

清朝皇帝出行時的鹵薄中也有持戟的儀衛,所持的戟分為大駕鹵簿戟和法駕鹵薄戟,兩者形制相同,均為戟刀樣式,戟刺為劍型,與月牙小枝相對應的一側設有一節突出的橫枝,通體鎏金。清軍綠營也裝備有戟刀,稱綠營戟,這種戟的戟刺為扭曲的蛇矛型,不少博物館都藏有這種戟,另外清朝也有戟刺為矛頭形狀的戟刀。另外,在明清時期,還有一種介於長槍和戟刀之間的武器。當時的不少槍頭都帶有小枝,小枝有月牙形、倒鉤形等不同造型。其中帶有月牙形小枝的槍頭與戟形似(小枝較大時尤其如此),有人直接稱呼其為戟,也有人認為這種武器屬於一類特殊的槍,稱其為掛月槍或掛月錐(錐即錐形槍頭)。

▲徐州博物館掛月槍

精彩圖片
文章評論 相關閱讀
© 2016 看看新聞 http://www.kankannew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