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報記者:揭秘中國坦克的“誕生”

03-05

相信這段時間,大傢都被電影《紅海行動》刷屏瞭。尤其是電影中,特戰隊員駕駛坦克激戰的畫面更是在網上引起很大的波瀾。然而,觀眾大都看到瞭坦克威武霸氣的一面,對於坦克誕生前的 " 故事 " 知道的並不多。

3 月 3 日,軍報記者就帶走進零下 40 度的試驗場,帶您一起看看坦克、裝甲車 " 出生 " 的不容易。

北方鐵甲城

黑龍江塔河,中國最北部的邊境縣之一。這裡山巒起伏,群山疊嶂,冬季局部地區極端最低溫度可在零下 50 攝氏度,這也成為我軍裝甲戰車效能試驗的天然實驗室。塔河縣也因與戰車 " 結緣 " 而有 " 北方鐵甲城 " 之美譽。

圖片來源:中國陸軍網 劉建元攝

由於沒有直達航班,記者一行從北京先乘機抵達黑龍江加格達奇,而後換乘火車。

飛抵加格達奇的時間正好是中午,但一出艙門,刺骨的寒風立馬給記者一行來瞭個下馬威,裹得厚厚的禦寒衣物瞬間變成 " 薄紙 ",記者們不得不趕緊在火車站添加衣物。隨著綠皮火車在大興安嶺密林緩緩穿行近 5 個小時後,記者一行到達瞭目的地。

96B 坦克主炮試射 圖片來源:中國陸軍網 劉建元攝

在塔河,最冷的時候往往不是深夜,而是凌晨。這也成為官兵們爭分奪秒搶占的 " 黃金時間 "。

第二天天沒亮,幾名試驗官兵們便開始發動戰車,而另幾名官兵則拿著筆本,逐個設備檢查記錄。

" 我們在收集靜態試驗數據。" 見記者疑惑,某型戰車高級工程師徐峰告訴記者,戰車上的每個部件都在極寒條件下進行 24 小時、48 小時甚至更久的 " 挨凍測試 ",以此檢驗設備在寒冷條件下的工作狀態。

工程人員現場記錄數據 圖片來源:中國陸軍網 劉建元攝

也許有人會問:實驗室一樣可以模擬低溫環境,又何必跑到這裡凍上幾十天?其實,再好的模擬手段也比不上真實環境。隻有經歷自然溫度的起伏,通過極端惡劣工況的考驗,才能測出戰車最真實的作戰性能。

雖然隻冷凍瞭 24 小時,但此時的戰車就像一個 " 大冰櫃 ":即便帶著手套搭在坦克的 " 盔甲 " 上,不到一分鐘,寒冷就能通過指尖傳遍全身。但是,在 " 大冰櫃 " 裡一待就是幾小時,這對徐工程師和他的組員來說,是傢常便飯。

" 身體冷,但心特別熱!" 這位已經工作 20 多年的工程師笑著說。雖然每次都被凍得 " 記憶深刻 ",但他和戰友仍然希望天氣可以冷些、再冷些," 這樣測出的數據才最真實、最有效。"

雪原上坦克轟鳴

穿過農莊、蹚過冰河,記者來到瞭林海深處的一片開闊地,這裡便是地面突擊裝備的外場試驗區。

一眼望去,遠處雄偉的山巒早已被皚皚白雪覆蓋,就好似一床羽絨棉被,讓山林在廣袤大地間靜靜地酣睡,安詳可愛。近處的白樺林卻好似一個個白衣戰士,筆直地挺立,好像在用最高禮遇,歡迎戰車兄弟的到來。

試驗中的 96B 坦克,註意遙控武器站 圖片來源:中國陸軍網 劉建元攝

得知今天是通窗機動性試驗,記者主動申請參加。

在得到現場指揮員許可後,我們迫不及待地登上瞭某型戰車。

" 如果覺得太冷,一定要進艙體,否則會被凍傷!" 出發前,駕駛員、下士楊一凡特意囑咐記者。而一身標準著裝的他並沒有添加多餘的保暖衣物,相比之下,記者的衣服要更暖和些。

隨著戰車慢慢駛入密林,記者被林海雪原的美景深深吸引,可不到 2 分鐘,記者再也沒有 " 賞景 " 的心情。隨著速度的增加,刺骨的寒風像刀子一樣在臉上來回劃撥,更難耐的是,冷風像長瞭 " 眼睛 ",見縫插針地往身體裡鉆,再厚實的衣服此時就像一層薄紗,毫無抵抗力。

而在陪同記者一起試車的楊一凡卻絲毫不為 " 寒風 " 所動,隻見戰車在他操縱下,飄移、騰空、急轉急停急加速,靈活而有律動。等戰車停穩,記者的眼睛和鼻子邊的護套早已結滿瞭厚厚的霜凍。可看到楊一凡時,記者也是一驚:他活脫脫一個半身雪人,全身都被冰雪覆蓋……

" 要是年前來,你會更有‘感覺’。" 試驗大隊劉學工大隊長告訴記者,今年 2 月初,塔河溫度驟降到零下 40 多攝氏度,他們隨即展開 " 人、車、環 " 效能試驗。

" 人、車、環 " 試驗要求戰車按戰鬥要求配置,並在極寒條件下連續進行 4 個小時的駕駛、通信以及火炮操作,以此檢驗人和車在極端環境下的作戰效能。

圖片來源:中國陸軍網 劉建元攝

" 每次下車都想用刀紮自己幾下,找找疼的感覺!" 很多駕駛員告訴記者,雖然人停車不停,但每次下車時,全身都沒有一點知覺。

下士張震回想起年前的那次試驗,依然心有餘悸。由於是第一次來寒區試驗,張震剛上車時還比較興奮,可兩圈還沒結束,他明顯感到 " 身體不是自己的 "。等到戰車停穩,早已麻木的他已經不知道如何 " 挪動身體 ",隻能在工作人員協助下,才離開駕駛室。

人在極冷條件下會激發尋找熱能的求生本能,但試驗官兵卻還要 " 忍一忍 "。試驗大隊政委馬彥波告訴記者,官兵身體狀態也是戰車改良的重要依據。雖然身體已經僵硬,但他們仍要堅持不活動身體,這是讓體征數據保持最原始、最有效……

" 每一名裝甲試驗人心裡都裝著戰友,即使受再多苦累都值得!" 駕駛隊隊長楊羽告訴記者。2014 年,駕駛員、中士嚴力在對某型戰車進行極限速度測試時,履帶突發故障,戰車一瞬間就被甩出跑道。等所有人趕到時,嚴力整個人像 " 丟瞭魂 " 一樣。可第二天一早,嚴力戰勝恐懼,再次駕車出征。

問題出在試驗場,好過出在戰場

在寒區,僅僅測試機動性,那就太單調瞭。火炮的實彈射擊也是 " 重頭戲 "。

" 過去都是沙包彈,這次全是實彈!" 劉大隊長介紹,通常情況下,火炮的實彈射擊主要是檢驗炮管在嚴寒條件的參數屬性,而對炮彈的打擊效果不作要求。但這次,他們射擊全程全都按戰時要求實裝實彈進行,不僅測試炮管,更檢驗打擊效果。

使命催征,責無旁貸。為瞭讓數據更詳實,他們區分不同時間、溫度等進行,在近 1 個多月的試驗中,全體官兵輪流上陣,幾乎每天工作都在 16 個小時以上,吃在外、睡在外,有時甚至陪著戰車一起 " 過夜 "。

高級工程師裴金頂和王兆祥是火炮的行傢裡手,但每次試驗,他們都是在最危險、最寒冷的第一線。

一次,要對某型戰車炮管進行報廢試驗。這種試驗,是為求得某型火炮的實際射彈壽命,因此要將火炮身管打到報廢為止。這樣的試驗危險性極高,因為要時刻警惕 " 炸膛 " 的危險。裴金頂和王兆祥相互配合,迎難而上,在最危險的地域一呆就是 10 多天,終於采集到瞭最 " 一手 "、最 " 新鮮 " 的數據。

" 問題出在我們這,總比出在戰場上值得!" 采訪中,不少官兵坦言,寧願多遭遇幾次危險,也要把裝備不成熟的問題找出來。

在不久前的一次試驗中,正在進行機動性能測試的某型戰車方向盤突然出現 " 卡塞 " 現象。一時間,高速行駛的戰車就好像一塊從山上滾落的巨石,直勾勾地往林子裡鉆,要不是駕駛員嚴力素質過硬,戰車險些損壞。雖然驚出一身冷汗,但嚴力卻很開心:" 又能為戰友排除一個故障瞭!"

是天氣原因還是設計缺陷?是個別情況還是普遍現象?分析會上,面對多種假設,試驗大隊骨幹主動請纓," 再多開幾次試試 "!後歷經多次同樣 " 險情 ",技術人員最終判定是方向盤某處橡膠片達不到寒區要求所致。

" 試驗的目的就是要找‘茬’,一次不行就兩次,兩次不行就三次…… " 在今年的火控系統試驗中,為瞭找準平均故障率,他們特意在夜間進行相關試驗,讓數據更加真實有效。

由於寒區試驗橫跨春節,即便傢屬隨軍,官兵也很難與傢人團聚。

"3 年瞭,我們聚少離多。今年寒區試驗任務沒完成,他不能回傢過年,想著相離這麼遠,就過來陪陪他。" 采訪期間,記者見到瞭駕駛員胡超的妻子李芳。春節前夕,她一個人從四川廣安乘汽車、上火車、轉飛機,翻山越嶺 4000 多公裡,終於與丈夫團聚。

雖然相聚的時光是那麼稀少,但李芳仍然全身心地支持著丈夫的事業:" 那麼艱難的時候都熬過來瞭,最難的時候也沒讓他回去,現在胡超要是能留隊,我還是支持他在部隊繼續幹下去。"

事實上,在這個寒區試驗站,胡超並非個例。試驗站長劉興旺已經在塔河一呆就是 14 年,與妻兒一直是兩地分居。今年春節,11 歲孩子輾轉數千裡來塔河過年。他告訴爸爸,新年最大的願望是 " 爸爸送我上一次學 ",聽得劉興旺頓時淚目。

" 真正的男兒,你選擇瞭軍旅;癡心的女兒,我才苦苦相依。世上有那樣多的人,離不開你。我驕傲,我是軍人的妻。" 大年三十那天,李芳特意為丈夫唱瞭一首《妻子》。她說,這首歌唱出瞭她的心聲,唱出瞭夫妻倆對愛的理解與堅守……

精彩圖片
文章評論 相關閱讀
© 2016 看看新聞 http://www.kankannew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