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對華武器禁運到底禁運瞭什麼?

11-09

對華禁運到底禁運瞭什麼?

從歷史經驗看,原本落後的國傢如果一味強調自力更生,從頭幹起,差距隻會越來越大。無論在哪一方面,後發國傢通過購買、模仿、反設計、甚至是 " 山寨 " 等途徑,實現從無到有,從落後到先進的超越,幾乎是一種無法避免的過程,在軍事方面就尤其如此——誰先進就跟誰學,在全世界都行得通。

咱們自傢的例子就證明瞭這一點,在中蘇關系處在蜜月期時,中國從蘇聯獲得瞭從步槍到核武器,從紡織廠到鉆井臺的全部工業門類,在不到二十年的時間裡就初步完成瞭自晚清以來一直不得其所的工業化進程。如果全部自己來幹,無論是資金、人材、設備,都不具備在短時間內就全面實現工業化的可能。

軍事方面,誰最先進?自然是美歐俄,如果能從這三傢正大光明地引進裝備和技術,起點就高瞭很多,能少花很多力氣。但現在的中國,基本上隻能從俄羅斯直接獲得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武器裝備,因為美國和歐盟依然施行對華武器禁運政策,其它有可能被用於軍事的兩用產品也是如此。跟軍事完全不沾邊的,就可以隨便賣瞭,比如意大利的時裝、法國的香水、德國的香腸 ……

▲二戰結束,冷戰開始,東西方壁壘森嚴

歐美對中國的禁運早已延續多年,從 1949 年開始,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傢就對蘇聯和東歐施行瞭全方位的技術封鎖,包括嚴格的武器禁運。

1949 年 11 月,北約成立瞭 " 輸出管制統籌委員會 " ( Coordinating Committee for Multilateral Export Controls ) ,總部設在巴黎,所以又稱 " 巴黎統籌委員會 ",這就是我們所熟悉的 " 巴統 "。巴統是一個美國占據主導地位,西歐各國參加的軍事技術出口控制國際組織,後來日本、澳大利亞也加入,總共十七國,主要的出口管制對象是蘇聯和東歐各國。

▲朝鮮戰爭後,中美走上瞭徹底對抗的道路

" 巴統 " 有三份控制清單,分別是國際原子能清單、國際軍品清單和工業清單,具體定義瞭什麼是有戰略意義的貨物和技術,包括工業機械、電子設備、運輸設備、金屬、礦物及其制成品、化學類和石油產品、武器軍火和海空軍裝備、原子能物質和設備等領域,軍民兩用產品也包括在內。當成員國準備向受限制的國傢出口受限的產品或技術時,要先提出申請,隻有在 " 巴統 " 所有成員國一致同意後,才能簽發出口許可證。

1950 年 7 月," 巴統組織 " 的管制范圍擴大到中國,專門定制瞭一份 " 中國禁單 ",管制范圍大體差不多,列入被限制的有軍事武器裝備、尖端技術產品和稀有物資等三大類共上萬種產品。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歐美對華武器禁運的開端。

在這種情況下,新中國隻能師從蘇聯,無論是武器裝備,還是科教文衛,基本上 " 全盤蘇化 "。在中蘇關系良好時,蘇聯這個 " 老大哥 " 當的還算可以,援華可謂不遺餘力,使中國有瞭最初的軍事工業底子和人才儲備。

中蘇關系破裂後,失去蘇援的中國,在軍事科技方面的一度停滯不前,主力裝備長期停留在六十年代的水平。直到 1972 年,情況發生新變化,尼克松訪華後中美關系緩和,美國率先放寬瞭對華出口控制。老大都做表率瞭," 巴統 " 也就順理成章地放松瞭出口管制,中國有瞭獲得西方先進軍火的機會。

從歷史事實來看,歐洲北約國傢的對華態度受美國影響很大,原因也很簡單——方方面面都有求於美國,無論是經濟恢復,還是軍事建設,都需要仰仗美國這個大塊頭。俗話說吃人嘴軟拿人手短,美國又出錢又出力,頂住瞭蘇聯的威脅,還挽救瞭自傢經濟,所以在對華問題上,至少得表個態,站個隊吧。

▲紫石英號事件後,英國反而率先承認新中國

對於二戰以後實力大損的英法等國來講,在遠東的利益早已不像殖民時代那樣巨大瞭,中國的政權更迭對他們沒有多少實質性的影響,更少有地緣政治方面的矛盾。就拿老牌帝國不列顛來講,盡管解放軍在渡江戰役期間有炮擊紫石英號的沖突,但英國仍然於 1950 年 1 月 6 日宣佈承認新中國,與 " 中華民國 " 斷交。法國則是在冷戰高峰時期的 1964 年率先與中國建立瞭正式的大使級外交關系,意大利也差不多在同一時間與中國簽署瞭建交協議。

這些事實都說明,歐洲的北約國傢並非天生就敵視新中國,相反,他們還很願意與新中國打交道。新中國百廢待舉,對技術、設備、資源的需求非常大,相當於一個巨型的重建市場,以工商立國的歐洲國傢哪能看不到這些?隻是他們與中國沒有地緣和政治的天然矛盾,但取代他們來到亞洲的美國卻有。對於美國來講,彼時一個軍事上強大的中國無疑會增加蘇聯在東亞的實力,封鎖和禁運就是很自然的事情。

▲如果電子計算機不被禁運的話

中國研制核彈的速度會快很多

中蘇關系惡化後,美國自然要找中國一同對付蘇聯,此時,軍事強大的中國又符合美國的利益瞭,於是對華封鎖就松瞭很多。從七十年代末開始,歐洲國傢就開始不斷地向中國推銷先進武器,英國的驅逐艦、德國的豹式坦克、法國的幻影戰機、意大利的航電設備 …… 中國都有機會到手,隻是苦於囊中羞澀,軍費捉襟見肘,實在買不起,最終與不少一流裝備失之交臂。

雖然很多好裝備買不起,但這一時期的中國軍工還是獲益不少。首先是開瞭眼界,見識瞭什麼是 " 先進 "。其次是某些關鍵技術還是搞到瞭一些,比如從英國引進瞭斯貝發動機,國產化後就是 " 秦嶺 ",從法國引進瞭海豚直升機,後來發展為國產的直 9,配套的阿赫耶發動機就是後來的渦軸 8。

此外還有英國 L-7 火炮、法國響尾蛇導彈(發展為紅旗 7)、意大利的阿斯派德導彈(發展為霹靂 11)、35 毫米厄利空高炮、辛柏林雷達、慣性導航設備、激光測距儀、奧地利斯太爾重卡、德國奔馳重卡和柴油發動機(車用和船用)、以色列(殲 10A 雷達的原型)和意大利的雷達(用於殲 7 改進型),C4ISR 系統(即指揮控制系統,052A 首艦 112 艦上開始裝備)……

同時期美國也提供瞭一些裝備,比如著名的黑鷹直升機、LM2500 燃氣輪機等等。不過要是對比數量,顯然還是歐洲更多,而且歐洲對華軍貿的防范也更少,大部分引進的項目都被吃透並實現國產化,成為解放軍裝備的堅實基礎,而美國貨就很難做到這一點。之所以歐洲比美國更 " 開明 ",還是因為他們的初衷是做生意而非搞地緣政治和大戰略。既然是生意,當然是以賺錢為主,錢到位,有的賺,一切好商量。

▲ " 瓦森納協定 " 的成員國(藍色)

蘇聯解體後,國際政治格局發生重大變化,美國的指揮棒再次轉變為限制中國。雖然 " 巴統 " 於 1994 年解散(蘇聯一完,主要目標不存在瞭),但代之以一個新的 " 瓦森納協定 "。該協定的全稱是 " 關於傳統武器與軍民兩用貨物與技術的出口控制的瓦森納協議 "(The Wassenaar Arrangement on Export Controls for Conventional Armsand Dual-Use Good and Technologies),這是一項由 40 個國傢簽署,管制傳統武器及軍民兩用商品出口的條約。

這個 " 協議 " 不像巴統那樣嚴格,參加國也更加廣泛(俄羅斯也在其中),並且允許各成員國在自願的基礎上對技術出口實施控制,但實際上多數成員國,尤其是前巴統成員國,在重要出口決策上還是要受到美國的重大影響。明面上這個協議的防范對象主要是諸如朝鮮、伊朗、薩達姆時期的伊拉克、卡紮菲時期的利比亞這樣的國傢,而實際上中國也在名單之列,當然 " 互防 " 也是必須的——美國顯然就不會把先進技術裝備賣給俄羅斯。

蘇聯解體後的對華禁運,歐洲國傢並不是那麼情願,把中國這麼大的市場拱手讓給俄羅斯,實在是心有不甘啊!但美國的影響力在那裡放著,表面上也得保持一致,但解禁的呼聲卻從來沒有中斷過。假如歐盟真的解禁瞭,那麼中國還能從歐洲搞到什麼好東西嗎?起碼下面這些,還是值得引進的。

坦克發動機

最近十幾年來,中國在柴油發動機方面已有長足進步,但不要忘記,歐洲坦克發動機也沒有原地踏步。德國最新式的 MTU890 柴油機,在很多指標上遙遙領先,單位功率幾乎是現在所有柴油機的一倍。

簡而言之,動力輸出相同的話,體積和重量可以小一半,體積重量不變,則動力可以多一倍,這無疑是柴油機的巔峰之作。如果 MTU890 能夠到手,可想象一下中國坦克能達到什麼樣的動力水平。

坦克裝甲

要說中國坦克在哪個領域與歐洲差距最大,那可能就是裝甲材料瞭。自從英國喬巴姆裝甲誕生以來,西方的復合裝甲便被提高到瞭一個新層次,而在此之後,歐洲人還在繼續改進復合裝甲,喬巴姆裝甲的技術細節至今仍然是保密的。

雖然歐洲坦克裝甲未必一定具有壓倒性優勢,但是在材料方面的領先地位還是要承認的,如果能從歐洲獲得此種先進技術,國產坦克的防護水準還將再上一個臺階。

電力推進系統

電力推進可以說是未來艦船動力的必然方向,英國的 45 型驅逐艦上就安裝瞭源自法國的混合電力推進系統。

雖然中國在 " 北調 991" 海洋調查船上安裝過類似裝置,但該艦噸位較小而非戰艦,相比之下,45 型驅逐艦使用的推進電機單臺功率就達到瞭 20 兆瓦,這種大功率艦用電力推進設備,確實值得引進。

航空發動機

發動機!發動機!發動機!重要的事情說三遍。

要說中國軍工最大的心頭之痛,無疑還是航空發動機。航發可以說是傳統工業的塔尖,是衡量工業或軍工實力的最高標準,自行研制高質量航空發動機的能力,絕對是大國的標配。

要論航空發動機的水平,歐洲和美國不相上下,俄國貨隻算是二流,在民用航發方面,俄羅斯就更不能比瞭。英國的羅 • 羅發動機和法國 " 陣風 " 戰鬥機上使用的斯奈克瑪 M88 都相當優秀,無論是性能還是可靠性,都高瞭一個檔次。可以設想,如果殲 -20 能用上強勁可靠的一流發動機,而且還能國產化,那麼 …… 軍迷們估計做夢都會笑醒。

另一方面,擁有高質量航空發動機的意義並不止隻是在航空方面,當高質量航發的核心機被掌握之後,就能順利遷移到艦用領域,將艦用燃氣輪機一並解決瞭。所以,哪怕是引進費用高昂,隻要能吃透,也極其劃算。

但現實情況並不樂觀,雖然歐盟一直想推動解禁,但困難重重,一來有美國阻撓,二來內部意見不統一,軍事工業占比不大的北歐國傢態度曖昧,所以隻在某些方面取得瞭微小的進展。

2003 年 10 月,歐盟與中國簽署瞭《伽利略衛星導航合作協定》,算是打破禁運的一小步。2004 年 1 月,歐盟外長會議討論瞭取消對華武器禁運問題,但立即招來瞭美國的抗議和反對。美國官員向歐盟直言不諱地表示,歐盟出售軍事科技給中國,會對美國國傢安全構成威脅," 使臺海軍力失衡 ",希望歐盟和美國繼續維持這一政策,而且美國自己也 " 根本沒考慮過 " 解除對華武器禁運。

在實際操作中,美國更是能阻就阻。2004 年,捷克政府曾批準對華出售 10 部總價值為 5570 萬美元,具有反隱身功能的 " 維拉 " 無源雷達系統,在美國的壓力下被迫取消。2006 年,意大利阿萊尼亞空間公司曾簽署瞭用中國火箭發射意大利衛星的合作協議,由於美國施壓,意方不惜損失利益和信譽,最終取消瞭合作。伽利略計劃最後也將中國排除在外,中國不得不自己另起爐灶搞瞭北鬥系統。

但是,錢誰不想賺?眼看著巨大的中國市場又不能上手,以英法為代表的歐洲主要工業國傢心裡還是挺著急的,至於美國的利益,其實他們並不願意為此背鍋,所以還是要或明或暗的搞點交易。比如轟油六的空中加油吊艙就是中國同英國空中加油公司(FRL Flight Refueling Limited)合作的成果,德國和法國也在九十年代中後期至 21 世紀前十年間向中國銷售過一系列的柴油發動機,被用於部分 99 式坦克、某些型號的裝甲車和軍艦上。畢竟,有錢不賺王八蛋,禁令也總會有一些空子可鉆,隻要想辦法申報為民用產品,多少還是能繞過壁壘。

▲中國掌握空中加油技術有歐洲的貢獻

世界很大,軍火市場也不小,但多數 " 客戶 " 隻是對低端大路貨有需求,隻有少數國傢消費得起高端產品,中國無疑是其中既有足夠動機又有充分購買力的理想對象。盡管歐盟有解禁的意願,但美國的決策才是主導,隻要美國點頭,解禁也就是分分鐘的事情。不過,很顯然,這幾乎不可能,所以歐洲國傢隻能偷偷摸摸地跟中國搞點實質上的軍火交易——眼瞅著中國市場被俄羅斯占著,總是不爽啊。

從另一方面看,現在依然有很多裝備和技術被列入對華禁運名單,至少說明中國軍工距離世界先進水平仍有差距。如果真如某些軍迷所想像的那樣,國產武器裝備早已是牛叉到不行,冠絕全球,秒殺對手,那就應該是咱們對外禁運才對,而不是反過來。

比如,前段時間中國就宣佈瞭一項禁運政策—— 2017 年 5 月 26 日,中國商務部發佈瞭 2017 年第 28 號公告,對指定標準的耙吸式挖泥船、絞吸式挖泥船、鬥式挖泥船、吸沙船、自航自卸式泥駁等大型工程船舶實施出口管制,未經許可,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對外出口。明眼人一看便知這是為瞭在南海造島的競賽中不至於讓本國工業去 " 資敵 " 而采取的管制措施。能對外禁運,恰好說明中國在這方面居於領先地位,假如南海周邊國傢能自造,或從別處買到更先進更有效率的挖泥船,這個禁令就毫無必要,相反還會損害國內造船業的利益。

所以,外交部時常呼籲歐盟解除軍貿禁令,而且一再聲明這並不代表中國急於購買歐洲武器裝備的表態,我們還得聽出其中的弦外之音——國產尚不先進,同志仍需努力。

精彩圖片
文章評論 相關閱讀
© 2016 看看新聞 http://www.kankannew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