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1979 年的對越自衛反擊戰中,東線我軍攻克重鎮諒山,威震河內,嚇得越南趕快宣佈進行全國總動員,成為瞭這場反擊戰的最高潮。那麼,諒山戰場到底有多重要呢?
諒山是越南北部地區的一個省,位於高平省東南,與我國廣西崇左地區接壤。歷史上,從漢武帝征服南越後的 1000 多年間,諒山一直為中國所有。五代時期交趾得以獨立,諒山成為邊境地區,設諒州(今越南諒山市)、門州(今越南同登)等地,是宋朝的羈縻州,歸屬並不穩定,在宋朝與交趾間搖擺。交趾則不斷向宋境蠶食,挑動諒州、門州地區土蠻深入宋境燒殺搶掠,與宋軍經常發生交戰。在交趾的蠶食爭奪下,諒州、門州地區從兩屬之地到逐漸被其實際控制。此後至元末,中越間又多次發生戰爭,諒山、同登等中越邊境沿線州縣幾經反復,最後終於為越南所有。清末中法劃界時,清朝官員曾嘗試將諒山、同登地區劃歸中國,可惜沒有成功。
諒山地區屬亞熱帶山嶽叢林地帶,土山較多,夾雜著部分石山,多呈東西走向,南緩北陡,支脈縱橫交錯,海拔在 300 至 900 米之間,高差較大,坡度一般在 30-50 度,有的達 60-80 度。大部分山地為茂密的雜樹草叢所覆蓋,藤葛盤繞,四季常青,通視較為困難。石山多分佈於同登、諒山以西,山上多奇形怪狀的大小石灰巖溶洞、縫隙,多為草叢、藤葛遮蓋,不易發現。綿亙起伏的大小山頭,形成若幹深溝峽谷。村寨稀少,道路不多,河溪縱橫,流量受季節影響很大,一般可徒涉。氣候潮濕多霧,晝夜晴雨溫差較大。
省會諒山市,毗鄰廣西憑祥市,北距中國邊境 18 公裡,西北距高平 126 公裡,西南距越南首都河內 153 公裡。諒山市區為一小塊盆地,南北長約 5 公裡,東西寬 3.5 公裡。奇窮河由東向西將市區分為南、北兩塊,水面寬約 120 米,水深 2-5 米,不能徒涉。河上有一條公路、鐵路兩用橋和一座水面便橋,可通行各種車輛。諒山四面環山,地形險要。西北面外圍地區有海拔 800 米的扣馬山、417 高地、536 高地,北面外圍地區有海拔 811 米的扣考山、445 高地、391 高地,東北面外圍地區有海拔 473 米的巴外山,東面外圍地區有海拔 615 米的扣當山;市區西北部有兩座高約百餘米的大、小石山,市區北部有 279 高地和兩座並列石山,市區南部有 428 高地、文廟高地、391 高地,對諒山形成瞭天然拱衛。諒山是越北的交通樞紐,交通發達,1 號公路北至同登,西南通河內,4 號公路西北達高平,東南到北部灣沿海的芒街,向東有簡易公路到坂然,鐵路南至河內,北至中國友誼關。諒山一帶山地縱橫,過瞭諒山向河內地勢愈加低平,約行 60-70 公裡便是紅河三角洲的水網平原,無險可守。因此,諒山成為越南北方的屏障,通往河內的大門,自古以來就是軍事要地。
諒山市以北 14 公裡處,是邊境重鎮同登。北距中國友誼關 4 公裡,西南距河內 160 餘公裡,是貫穿越南南北的 1 號公路和統一鐵路的起點,扼守中越之間主要通道,因而又是諒山的門戶。
同登規模很小,城區東西南北相距都不到 1 公裡,周圍群山環抱。東有扣考山,山勢由北向南和西南延伸,海拔 400 米以上的山峰重巒疊嶂,溝壑縱橫;西有陡石山區,山上大小溶洞眾多;南有 417、555 高地和扣馬山,居高臨下,俯視同登;北有 402 高地,峭壁聳立,與同登東北的 460 高地、西北的 386 高地遙相並立,形成瞭一道護衛同登的天然屏障。同登周圍山地多為茅草、灌木覆蓋,溪流較多,均可徒涉。1 號公路和統一鐵路經同登向東南通向諒山,4 號公路向西北通向脫浪、七溪、高平,向西南有通向太原的公路。同登西南側的 607、605 高地、南側的 339 高地、東南側的 303 高地、東側的 423 高地,遙相呼應,緊緊鎖住同登通向太原、諒山的公路、鐵路要隘。同登以北的中越邊境形成瞭一個向越南方向的突出部,從 15 號界碑到 21 號界碑之間,地域突出狹長。除友誼關通向同登的 1 號公路外,西南側有弄懷山口至苦大的簡易公路,與 4 號公路相連接;東南側有米七至果隴的山口,可以加修成急造軍路;東側有油隘經叫冊至坤杭的山口。各山口地段為土山,有 1.5-2 米的茅草和灌木叢覆蓋,四周多懸崖絕壁,坡陡谷深,人馬可勉強經山口通行,車輛及坦克運動十分困難。
根據越軍戰史記載,79 年作戰期間在諒山方向的兵力部署如下:
以主力步兵第 3 師防守同登,步兵第 338 師防守亭立;
以地方地方武裝獨立 123 團駐守祿平,獨立 199 團駐守七溪,配屬一個省炮營、縣級地方營和民兵。另有第 12 公安機動團、省公安機動大隊、邊防公安屯協助防禦;
諒山防線還有其他兵種,如炮 3 營(屬 675 炮旅,M46-133mm 炮)、炮 166 團(屬一軍區)、防空炮 272 團(屬一軍區)、坦克 407 團(屬一軍區)以及工兵、通訊兵和運輸兵;
戰爭期間,諒山方向的越軍得到的支援如下:步兵第 327 師增援祿平,步兵第 337 師增援諒山市鎮,步兵 196 團增援亭立,炮兵 204 團(BM-21 炮)、炮 2 營(屬 675 炮旅,D74-122mm 炮)支援涼山市鎮,炮 10 營(M30-122mm)、902 防化營(屬 86 防化團)和若幹兵種支援亭立。
(戰中查明,增援諒山的還有北太省 197 團和 46 旅獨立營。)
總計,79 年戰爭期間越軍在諒山方向總兵力達到 3 萬人左右,成為戰爭期間越軍最大的一個集團。
諒山防線的主要特點是依托邊境一線的山地叢林,苦心經營多年,構築和改建瞭大量鋼筋混凝土結構的永備工事,嚴密配置火力,構成瞭兵力火力密集的支撐點式環形防禦體系,成為瞭屏障河內東北邊防的堅強堡壘。從諒山向河內間雖然還有 6、70 公裡山地,但沒有經過專門的軍事經營,隻能臨時構築野戰工事,和諒山的堅固防線不可同日而語。所以從前有網文說過諒山即一馬平川,越王什麼隻好投降,那非是事實。但有另一種觀點說過瞭諒山還有不少山,所以諒山地位沒那麼重要,這又是不知地理兵要的猜測。
給個戰爭結果吧。在 1979 年的對越自衛反擊戰中,我廣州軍區第 55 軍及加強部隊,在武漢軍區第 43 軍 127 師、128 師等部的配合下,強攻同登、諒山,勇渡奇窮河,連續打出瞭多場硬碰硬的攻堅戰,最後力戰而勝,殲敵一萬餘人,突入越南境內縱深 20 餘公裡,砸開瞭河內東北的屏障門戶,嚇得越南首都一片驚慌,立即發佈瞭全國戰爭總動員令。就在這時,我軍戰略目標已經達到,奏凱而歸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