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英格爾斯工業集團 2018 年 3 月 9 日發佈的消息,美國新驅逐艦 " 拉爾夫 · H · 約翰遜 " 號已經從位於彭薩科拉的造船廠起航。這艘驅逐艦是英格爾斯工業集團建造的第 30 艘 " 伯克 " 級驅逐艦,將於 2018 年 3 月 24 日進入海軍服役。該艦使用的是 " 宙斯盾 " 基線 9 作戰系統,具備綜合防空反導能力(IAMD)和彈道導彈(BMD)5.0 能力,整合瞭海軍綜合對空火控系統,也是美國海軍的第 64 艘 " 阿利 · 伯克 " 級驅逐艦。
除瞭上面這些特征外,這艘美國海軍最新的驅逐艦的名字也非常有來頭,來自於一名叫做拉爾夫 · H · 約翰遜的列兵。拉爾夫 · H · 約翰遜出生於 1949 年,年幼時由於兄弟姐妹多達 9 個,過著非常清苦的生活。1967 年 7 月 2 日,拉爾夫 · H · 約翰遜應征入伍,並在 9 月份完成新兵訓練,然後又在隨後的兩個月內完成基本的單兵訓練和步兵科目訓練。
1967 年 11 月 1 日,拉爾夫 · H · 約翰遜由二等兵提升為一等兵。新兵入伍剛好半年,他就從美國本土前往越南,成為美國海軍陸戰隊第 1 師所屬第一偵察營 A 連的偵察兵。1968 年 3 月 2 日,拉爾夫 · H · 約翰遜等 15 名海軍陸戰隊員乘坐 CH-46 直升機出發,在越南 An Hoa 作戰基地西北部區域執行偵察任務。
CH-46 直升機將這 15 人的分隊護送到 146 號山峰的山頂上,B-52 轟炸機曾經用重磅炸彈對此轟炸過,留下瞭巨大的彈坑。陸戰隊 15 人分隊於是就以彈坑作為依托工事,監視附近區域的活動,並判明是否有越軍大規模部隊存在。負責指揮部隊的是麥克萊利中尉,依托彈坑,他很快將部隊劃分為 3 個戰術小組,中部以 M60 機槍為火力核心,兩邊則各配置一支 M79 榴彈發射器。
1968 年 3 月 2 日中午和夜幕降臨的時候,麥克萊利中尉先後發現有越軍活動,隨即呼叫炮兵實施打擊。越軍發現他們之後,就開始對其實施猛烈的進攻。1968 年 3 月 5 日,越軍組織排級規模的進攻。越軍逼近到非常近的距離,並將一枚手榴彈投擲到拉爾夫 · H · 約翰遜以及兩名戰友所在的工事裡面。發現手榴彈後,拉爾夫 · H · 約翰遜隨即撲到手榴彈上面,當場被炸死。
拉爾夫 · H · 約翰遜英勇的行動拯救瞭身邊的兩名戰友,1970 年他被追授榮譽勛章,這是美國軍人的最高榮譽。對於一名新兵而言,拉爾夫 · H · 約翰遜犧牲自己、保全戰友的做法足以需要很大的勇氣,這已經很值得嘉許瞭。但另一方面,美國海軍陸戰隊的這次行動也存在著很大的問題。
美國海軍陸戰隊的分隊是在重磅炸彈的彈坑裡面執行偵察和監視任務,但沒有設置防手榴彈措施。根據美軍的作戰條令,如果是在工事裡面進行戰鬥,一定要設置避彈坑,而且此坑必須同工兵鏟的產面一樣寬,深度至少要大於工兵鏟的長度,避彈坑的長度也應當達到要求。但拉爾夫 · H · 約翰遜在工事內撲手榴彈,就很讓人懷疑小分隊沒有進行相關的作業。
支持這一論點的原因還在於彈坑內的情況。根據參與此次戰鬥的老兵回憶,他們剛剛進入彈坑時裡面有積水,但由於驕陽的炙烤,結果水就被曬幹瞭,僅僅留下淤泥。可能也是由於這個原因,分隊長麥克萊利中尉沒有下令建立防手榴彈的措施。最終,拉爾夫 · H · 約翰遜隻能用撲手榴彈的形式來挽救戰友。
從此次戰鬥的戰損情況來看,許多佐證結果也是不利於這個 15 人小隊的。整個行動中,共有 2 名美國海軍陸戰隊的士兵戰死,都是入伍不久的新兵。再則是麥克萊利中尉永遠地失去瞭左臂和右眼,而分隊內的老兵卻是無一傷亡。而且根據參戰士兵的回憶,在分隊裡面,拉爾夫 · H · 約翰遜經常被當作尖兵,帶有濃厚老兵將新兵作為擋箭牌的嫌疑。
盡管細節上進行深究可能會發現許多玩味的地方,但拉爾夫 · H · 約翰遜英勇拯救戰友的行為還是很令人尊敬,戰死之時,他僅僅 19 歲。至於美國海軍用一艘最新的驅逐艦來以拉爾夫 · H · 約翰遜的名字命名,某種意義上也意味著美軍也是非常崇敬英雄的,哪怕此人僅僅是名列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