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席亞洲】
本周,美國空軍宣佈,A-10 攻擊機全部退役後,將不會再有新型飛機接替其專職近距離支援任務。至此,中、俄、美三個曾經裝備世界上最龐大強擊機(近距離支援飛機)的國傢未來的航空作戰部隊藍圖中,都不再有專職的強擊機部隊的存在。不管是 " 黑色死神 ",還是 " 疣豬 ",或者 " 火箭彈狂魔 ",都將退出歷史舞臺,那麼未來各主要國傢空軍支援地面部隊的作戰任務就算到此為止瞭嗎?咱們先說說這個問題。
本周,日本和德國簽署瞭一份軍事技術轉讓協議,據透露,這份協議的內容主要是日本向德國購買用於 " 機動戰車 " 即輪式突擊車(輪式坦克)的相關技術。傳統上, 日本被認為是汽車領域技術先進國傢之一,而且日本陸上自衛隊剛剛開始裝備 16 式輪式突擊車,那麼為什麼他們又要開始引進德國的輪式裝甲車技術瞭呢?我們第二部分談談這個問題。
強擊機的謝幕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東線空戰,是圍繞著一種飛機展開的,這就是蘇聯的伊爾 -2 強擊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技術條件下,東線漫長的戰線導致雙方空軍都無法形成有效的持續空情監視。伊爾 -2 強擊機很多時候都能做到如入無人之境,即使碰上德軍巡邏的戰鬥機,一方面可以讓己方戰鬥機掩護自己,另一方面伊爾 -2 本身生存力也很頑強,還有自衛機槍,也不是容易被擊落的 " 菜雞 "。
從伊爾 -2 到伊爾 -10
因此,即使是在二戰中蘇德雙方空軍實力相當懸殊的階段,以伊爾 -2 為代表的蘇聯各種強擊機和攜帶炸彈的戰鬥機,依然活躍在漫長的蘇德戰線上,讓德軍感到防不勝防,並因此得瞭 " 黑死神 " 的稱呼。
而在二戰中擁有最強大空中力量的美國,也有類似的攻擊機。攜帶大量火箭彈,在戰區上空盤旋等待地面呼叫的 P-47,安裝大量機槍,甚至 75 毫米炮,對東南亞日軍小型船隻實施 " 遊獵 " 的 A-20A-26、B-25J,都與蘇聯的 " 強擊機 " 概念事實上異曲同工。
直接裝瞭一門 75mm 坦克炮的 B25J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強擊機一度被認為過時,要執行支援作戰的任務,讓超音速轟炸機過去扔一顆戰術核武器不久完事兒瞭嘛?
當然,這種核武器狂熱很快就在越南戰爭等 " 冷戰熱鬥 " 中退潮,美國按照這個原則研制的 F-105、A-5 等超音速核攻擊機在越南表現不佳,畢竟,尺寸小,重量輕,威力又巨大的核武器是不能亂扔的 ……
在越戰中,美軍發現,執行近距離對地支援任務中,最有效的飛機是 A-1" 天襲者 ",這種二戰末期就研制成功的螺旋槳艦載攻擊機能攜帶大量武器,以至於要求空中支援的地面部隊經常感到不可思議:" 別吹瞭,你一架飛機能帶這麼多武器?"
與其他飛機生怕掛載彈藥過多無法在航母上起降不同,美國海軍規定 " 天襲者 " 載彈量必須超過定額才能出擊,以此節省油料避免浪費,為此 VA-25 中隊的飛行員甚至掛瞭個馬桶充數
結合 A-1 在越南的成功,又考慮到冷戰的需要,美國空軍決定研制一種專門執行近距離對地支援任務的新型飛機,最終的成品,就是至今讓許多美國人感到難以割舍的 A-10" 雷電 ",不過顯然美軍士兵更喜歡管它叫 " 疣豬 ",考慮到 A-10 皮糙肉厚的特點,這個名字似乎更名副其實。
皮糙肉厚,還醜
蘇聯也在差不多的時候重新撿起瞭 " 強擊機 " 這個此前一度停止發展的概念,研制瞭著名的蘇 -25 強擊機。
上世紀 70 年代以後,A-10 和蘇 -25 這兩種傳奇級的飛機在許多戰場上得到實用,成瞭強擊機在新時代的代表。
蘇 -25 還在敘利亞戰場出場瞭一把
強擊機之所以能在當時 " 咸魚翻身 ",其實也是在當時技術條件下出現的必然情況。
首先,當時雷達技術大有進步,地空導彈、配備空空導彈的超音速截擊機等讓中、高空成為攻擊機的畏途。但當時的雷達系統對低空目標探測能力有限,戰鬥機火控雷達也很難探測低空目標。因此,在低空活動的強擊機就獲得瞭很大的生存空間。
其次,當時的高炮、肩扛式導彈、短程地空導彈雖然都已經出現,但作戰能力有限,對於結構堅固的飛機來說,是有機會 " 硬扛 " 敵人少數命中彈藥的。
第三,由於當時飛機對地搜索手段依然較少,主要還是靠目視,因此一種飛行速度慢的亞音速飛機可以有利於觀察地面情況,反而比那些超音速前線轟炸機在使用上更靈活。
強擊機傳統的 " 遊獵 " 和 " 按地面呼叫攻擊 " 兩大任務依然是當時最有效的空中對地打擊手段。
第四,與武裝直升機相比,強擊機能夠攜帶更多、更重的武器,打擊力度大得多。
上述 4 點,成就瞭 A-10 和蘇 -25。
當然,與 它們不同的,是中國的強 -5,強 -5 飛機其實更像是一種前線輕型轟炸機,但在我國當時的技術條件下,強 -5 研制的時候不具備輕型戰術轟炸機所需要的精密導航能力,其基本任務是用 250 公斤炸彈和 130 毫米火箭彈執行近距離對地支援任務,從任務的角度來說,倒是確確實實的強擊機。
上海航宇科普中心翻修後展出的強 -5
不過在當時,中國空軍大量裝備強 -5,更多因為沒有餘力去研制一種專門的強擊機,這種用老式殲擊機改進設計而來的強擊機也就這樣 " 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 " 進入瞭 21 世紀,甚至還比與它同時代的殲 -6 戰鬥機多 " 生存 " 瞭近 10 年。
進入 21 世紀後,強 -5 的最後改進型,強 -5L、強 -5N 等,主要武器換成瞭激光制導炸彈,其使用方式也與傳統 " 強擊機 " 概念分道揚鑣瞭。
2008 年的俄格戰爭中,據報道,俄軍蘇 -25 強擊機在這場為期短短 5 天的戰鬥中就被擊落瞭 3 架。諷刺的是,這 3 架飛機都是被俄軍或親俄的南奧塞梯民兵給擊落的。因為當時俄軍顯然出現瞭嚴重的混亂,在格魯吉亞空軍僅有的幾架蘇 -25 對俄軍車隊發起瞭一次毫無效果的襲擊之後,俄軍和南奧塞梯民兵對他們所看見的所有空中目標開火。結果積極執行空襲任務的俄軍飛機反而倒瞭大黴。
俄第 4 空防集團軍在俄格戰爭中被擊落 3 架強擊機 ( 1 架蘇 -25SM、2 架蘇 -25BM ) 、2 架蘇 -24M 轟炸機和 1 架圖 -22MZ 遠程超音速轟炸機
但不論如何,在沒有空戰的情況下, 僅僅面對裝備不是特別好的地面防空火力(被擊落的 3 架飛機裡兩架被肩扛式防空導彈擊落,1 架被 ZSU-23-4 高炮擊落),蘇 -25 就已經出現瞭如此高的戰損率,這已經是很難接受的事情瞭。
據消息,俄軍在敘利亞作戰中也大量使用蘇 -25,ISIS 和反對派武裝手中大量的 FN-6、毒刺等型較為先進的防空導彈,尤其是中國生產的 FN-6 導彈,也對蘇 -25 構成很大威脅。俄軍一度還尋求中國方面的幫助,詢問如何對付 FN-6 導彈,得到的建議是,飛得高一點。於是所有俄軍飛機在敘利亞的作戰行動就都改在中高空進行瞭,不過,也正是因此,反而基本沒有出現地面防空火力造成的損失。
但是這裡面就出現瞭一個悖論,蘇 -25 原本是通過超低空飛行提高自身生存能力的強擊機,但現在卻隻能在幾千米以上的高度投擲炸彈,那麼其原本設計的意義何在?就跟中國空軍的強 -5 一樣,到服役的最後期,其實已經變成瞭前線轟炸機瞭嘛。
這表明,傳統上,不管是長時間在靠近前沿地區盤旋,等待地面部隊召喚的近距離支援任務,還是由飛行員自行觀察地面情況,隨時打擊的 " 遊獵 " 任務,在現代條件下,都已經無法用低空飛行的強擊機來執行。強 -5 和蘇 -25 再其服役後期,都越來越多的扮演起前線轟炸機的角色。
本周美國《航空周刊》雜志網站上,刊發美國空軍參謀長宣佈未來將不會再研制 A-10 後續機型的文章下面的評論區裡,一名老資格美軍 " 紅軍 "(入侵者中隊)部隊的飛行員表示," 紅旗軍演 " 中," 紅軍 " 部隊通常會模仿中、俄空軍的戰術,采用各種圍城打援、聲東擊西的戰術來吸引 " 藍軍 " 的註意力,一旦那些制空戰鬥機稍一分神。隻要很短的時間,那些低空慢悠悠的 A-10 就會被 " 紅軍 " 迅速擊落,連逃都逃不掉。
事實上,A-10 作為一種專門為近距離對地支援任務優化的飛機,在現代條件下,其生存性危機在同時代的攻擊機強擊機中最為明顯。它甚至無法像蘇 -25 和強 -5 那樣,作為一種主要投擲各種制導炸彈和空對地導彈的前線轟炸機繼續服役。因為這種飛機的主要武器,其實是那門 30 毫米機關炮,要想發揮它的作用,必須進入敵方防空密集區域。
" 會飛的 7 管 30mm 機關炮 "
其實早在 A-10" 大顯神威 " 的海灣戰爭中,其沒落的征兆就已經出現。美軍當時大量使用 F-111 戰鬥機執行打坦克任務,這些飛機在夜間中高空飛行,使用紅外吊艙搜索地面坦克目標,一旦發現就投擲 250 公斤激光制導炸彈進行轟炸。由於 F-111 載彈量大,搜索地面目標能力強,因此作戰效率很高。而當時美軍的 E-8 空中指揮機已經可以用合成孔徑雷達搜索地面目標,一旦發現就召喚空中打擊,大部分情況下,能夠快速響應進行打擊的依然是各種超音速多用途戰鬥機。而緩慢的 A-10 基本就隻能應地面部隊的要求,配合他們作戰。但在這件事上,A-10 的反應速度又明顯沒有 AH-64 武裝直升機來得快。
結果,在海灣戰爭中,最喜歡 A-10 攻擊機的隻有那些被 7 管 30 毫米炮的咆哮震撼到瞭的陸軍。相反,空軍對於這種事故率高、危險、笨拙的飛機毫無好感。
因此從海灣戰爭後不久,美國空軍就已經開始尋求將 A-10 退出現役。但反恐戰爭給這種飛機的命運帶來瞭轉機,畢竟在阿富汗、伊拉克,肩扛防空導彈的密度很低,AC-130、A-10 這類在正規戰場上毫無生存力的飛機也可以如入無人之境。
但與很多人的想象相反,A-10 攻擊機的使用成本並沒有那麼便宜,因為它畢竟是一款大型的飛機,而且非常老舊,其維護成本,燃料成本,彈藥成本(無法使用廉價的 " 地獄火 " 之類的新型彈藥),綜合而言並不低。尤其是作為有人駕駛的飛機,美軍還需要支付一筆飛行員的工資和補助金。
據美國《時代周刊》2013 年的報道,美軍統計的結果是,A-10 全壽命成本分攤到每個作戰小時,價格是 17716 美元。相比之下,F-16 戰鬥機的每個作戰小時成本為 22514 美元。兩者相差並沒有外界之前普遍想象的那麼大。作為對比,MQ-1B 無人機的作戰小時成本僅為 3679 美元,而 MQ-9A" 死神 " 也隻有 4762 美元。
最近美國正在進行輕型攻擊機選型,這種飛機將取代 A-10 現在在阿富汗、伊拉克廣泛執行的空中對地支援任務。其中塞斯納公司研制的 " 蠍子 " 攻擊機的每小時作戰成本據稱也不過 3000 多美元,幾乎和無人機相差無幾。
" 蠍子 " 可以說是一種專門的 " 反恐用攻擊機 "
既然同樣是執行低烈度的反恐任務," 蠍子 " 這樣的輕型飛機的生存力一樣可以得到保障,那麼何必還要有著 " 裝甲澡盆 " 的 A-10 呢?何必讓飛行員繼續騎在 7 管 30 毫米炮上飛行呢?
綜合上述,支撐 70 年代強擊機復興的四大支柱,現在已經都不存在瞭。
現代的信息技術進步之下,低空盲區幾乎已經被防空雷達、紅外光電觀瞄設備給填上瞭,或許在和平時期還能鉆鉆低空的空子,但在戰時,地方地面作戰部隊頭頂上肯定有完備的低空防空掩護,強擊機是鉆不瞭空子的。現代的防空系統也已經完全可以有效擊落帶有一定裝甲防護的攻擊機瞭——畢竟飛機不可能真的成為坦克。同時 E-8、無人機這些新時代的空中偵察、監視手段的出現,也讓強擊機 " 遊獵 " 行動不再必要。最後,武裝直升機攜帶反坦克導彈和其他精確打擊武器的性能日益提高,也讓強擊機的打擊效能更高的優勢不再那麼明顯。
這些因素綜合在一起,終於導致瞭強擊機這個機種整體落伍。
這些客串強擊機的教練機其實和上一代的強擊機也是不同的,更接近於美國早期提出的 " 反暴亂飛機 " 概念,主要用來在威脅程度有限的環境下進行作戰。
美國和俄羅斯都已經計劃將自己的空軍主力全部更換為多用途戰鬥機,以此取代 A-10 和蘇 -25 在高強度戰爭中的地位。但對於中國空軍來說,未來如何呢?強 -5 的地位,將由誰來代替呢?
今年即將開始的中俄 " 航空飛鏢 " 競賽中,中國將使用教練 -10 和俄軍蘇 -25 同場競技,不過這恐怕並不能說明教練 -10 將成為解放軍新一代強擊機的候選人,隻能表明近距離對地支援,打火箭彈這樣的作戰任務,未來將會更多的分散到不同的機型上去執行。俄軍以後也會讓其與教練 -10 相近的雅克 130 飛機去執行對地攻擊的任務。
網絡上分享的備戰 " 航空飛鏢 " 的教練 -10 機隊
近年來中國的 " 紅劍 " 演習和 " 朱日和 " 演習中,執行對地攻擊任務的,很多也是空軍的殲 -10、殲轟 -7,蘇 -30MKK,而強 -5 幾乎沒有參加過這些實戰演習。也表明瞭我軍對強擊機的態度。
解放軍多個強 -5 部隊都已經轉為使用殲轟 -7,現役最後的強 -5 退役後,一些使用強 -5 的部隊將會裁撤,其餘也將換裝殲轟 -7 戰鬥轟炸機或其他機型。
在第五代戰鬥機已經開始裝備部隊的今天,展望未來,我們可以發現,像殲 -11B 這樣的 " 純制空 "(目前對地攻擊武器隻能使用火箭彈和無制導彈藥)四代機(按我軍標準為三代機)價值會越來越小。
多用途戰鬥機是各國空軍未來發展的明顯趨勢。
在不久前發生的北約戰鬥機跟蹤俄國防部長紹伊古專機事件中,俄羅斯空軍就出動瞭蘇 -34 戰鬥轟炸機為部長護航,這就是這一趨勢的很好註解。
目前,我軍已經擁有殲 -16 多用途戰鬥機,殲 -10 也經常在我軍的陸空聯合演習中攜帶激光制導炸彈執行近距離支援的任務。
我軍目前擁有數量較多的殲 -11 和殲 -11B 戰鬥機,這其中殲 -11 由於制造年代較早,數量相對也較少,因此可能已經不會進行此前大傢討論的大幅度現代化改造。此前 " 南霸天 " 部隊使用的安裝紅外紫外告警器的型號或許就是它們退役前的最後狀態。但對殲 -11B 戰鬥機進行中期延壽和較大幅度的現代化改造則是很有前途的。
正如前面提到的殲 -11B 目前多用途能力還相當有限,但如果加裝類似此前殲 -11D 上安裝的那種航電系統,仍可以大幅度提高其這方面能力。
我軍此前曾將殲 -8D 戰鬥機改裝為殲 -8DF,大幅度提高其作戰能力,那麼殲 -11B 改進型,將大幅度提高我軍空地作戰能力,也意味著我空軍將正式進入 " 全多用途戰機 " 時代。
日本 " 機動戰車 " 的未來
日本和德國本周簽署瞭防衛技術轉讓協議,日本《朝日新聞》報道稱,協議的內容主要是日本購買 " 機動戰車 " 相關技術和產品。
但目前來看,日本的輪式戰車近年來發展頗為引人註目。目前陸上自衛隊正在推進大幅度削減坦克數量,根據日本新的防衛計劃大綱,其坦克總數削減到 600 輛左右。按計劃,到 2035 年,將隻有北海道和九州配備約 300 輛坦克,其餘均改為 " 機動戰車 ",即采用輪式底盤和大口徑火炮的突擊車。這些 " 機動戰車 " 將可以在戰時快速通過日本國內發達的公路迅速前往敵方可能入侵的地點。
16 式輪式機動戰車
據報道,在第 26 次中期防計劃中,日本陸上自衛隊的第 6 師團、第 8 師團、第 11 旅團、第 14 旅團,這些戰車都配備給新組建的應急機動連隊,上述四個部隊瓜分共 99 輛戰車。
這其中," 應急機動連隊 " 是日本陸上自衛隊正在進行類似其他國傢 " 合成營 " 改革試點的部隊,上述 4 個部隊也正是首批進行改編的試點單位。
每個 " 應急機動連隊 " 由一個 " 普通科連隊 "(相當於步兵營)加上 " 機甲科的機動戰車部隊 " 和 " 特科的重迫擊炮部隊、近距離防空導彈部隊 ",共同編成一個合成部隊。
按照現有數字來計算,每個 " 應急機動連隊 " 將組建兩個 " 機動戰車中隊 "(相當於坦克連),擁有近 30 輛輪式戰車。
換句話來說,從 16 式的任務定位上來看,它確確實實是一種 " 輪式坦克 "。
此前有消息說,16 式戰車的 105 毫米炮不能發射穿甲彈。但經過核實,我們發現,這一消息的來源是日本為該型戰車購買的彈藥中,僅有 91 式多用途彈(高爆、破甲),而沒有購買相應的 93 式穿甲彈。這並不表示 16 式不能發射穿甲彈。根據自衛隊的要求,16 式能夠兼容 74 式坦克的彈藥,因此沒有購買新的炮彈,所以這並不表示 16 式在戰時不能配發穿甲彈。隻不過,按照自衛隊以前的慣例,平時 16 式戰車可能確實不配發穿甲彈。
這事兒也不是完全不能理解,根據日本自衛隊提出的對 16 式的要求,該車主要要求對付的是的典型目標是:解放軍 05 式水陸兩棲突擊車、03 式空降步兵戰車、俄羅斯 " 章魚 SD" 空降戰車。用來解決 " 普通科連隊火力支援困難的問題 "。
僅按照這個要求的話,那似乎確實也沒有必要為 16 式配發穿甲彈。因此自衛隊的做法倒也說得通。
既然已經有瞭 16 式和 96 式輸送車,為何現在日本又要急於與德國合作開發新的機動戰車呢?
具體情況目前還不清楚,但我們可以通過已有的消息略加猜測。
其實,16 式機動戰車和 96 式輪式裝甲輸送車並非日本輪式裝甲車輛開發的終點,而是起點。
日本早在開發 16 式之前就已經提出瞭 " 將來裝輪戰鬥車輛 " 研制計劃,而 16 式,隻是根據這一計劃研制的首款新裝備而已。而且根據這一計劃,日本需要引進一些國外技術。
2017 年,小松制作所的新一代 8*8 輪式裝甲車原型車首次公開。新型裝甲車據稱將取代 96 式,其動力系統采用瞭 500 馬力柴油機,戰鬥全重 20 噸。
小松制作所的新型 8×8 輪式裝甲輸送車
而研制 16 式的三菱公司也推出瞭一款新的裝甲車, 稱之為 " 三菱八輪裝甲車 "(MAV),該車以 16 式機動戰車的設計為基礎,增加瞭 V 型防雷裝甲,懸掛系統、動力均有改進。該車戰鬥全重比 16 式有較大提高,達到 28 噸。
小松和三菱的新一代裝甲車方案均提出瞭模塊化設計要素,如果被陸自選中,將在此基礎上開發相應的機動戰車、自行迫擊炮、步兵戰車、通信車、裝甲野戰救護車等各種車輛。
日本目前研制的這幾種裝甲車輛,似乎都是戰鬥全重 20-30 噸,發動機功率 500-600 馬力這個范圍內的。
不過 16 式沒有水上浮渡能力,這是一個重要的缺陷。
日本新型輪式戰車要考慮裝備 " 西普連 " 基礎上擴大而來的 " 水陸機動團 " 的需要,肯定是需要兩棲能力的。三菱和小松的新型裝甲車也都設計瞭水上浮渡能力。
但這就是他們和德國合作的一個令人費解的地方,德國的 " 拳師 " 戰車式不具備兩棲能力的。該車是一種戰鬥全重 36.5 噸,發動機功率達到 711 馬力的重型輪式戰車,是沒法浮渡的。和日本人的要求似乎並不兼容。
德國 " 拳獅 " 裝甲車
因此,可以推測,日本不會購買完整的 " 拳師 " 戰車相關技術,更可能是其懸掛系統、裝甲防護系統等的技術——日本的幾種裝甲車在這些方面的水平似乎並沒有突出的表現。
其實,輪式裝甲車技術和民用汽車技術也是存在很大不同的。去年,某國把自己的裝甲車運到一個不該去的地方訓練,這批車在經過某個國際港口的時候,被截住瞭。
這批車被送還的時候,狀態不太好 …… 因為它們被送到某大國的試驗場上去走瞭一圈。
這個試驗場對於輪式裝甲車輛來說,是極為嚴酷的考驗。據傳,當年該國曾將手頭獲得的多種世界著名的輪式裝甲車送到這裡進行實驗。出人意料的是,經過嚴酷的試車,隻有 BTR-80 能夠堅持到底。
這樣看,日本為何要引進德國的裝甲車技術,就很容易理解瞭。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傢稿件,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平臺觀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關註觀察者網微信 guanchacn,每日閱讀趣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