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軍評:高超聲速,美國“優勢很大怎麼輸”?

03-11

【文 / 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席亞洲】

本周,五角大樓負責研究與發展的的副部長的邁克爾 · 格裡芬正式宣佈,高超音速將成為美國軍事技術發展的第一重點。美軍以 " 大幹快上 " 之勢接連上馬瞭眾多高超音速項目,那麼美國能否依靠深厚的技術積累和互相之間的技術共享,讓兔子回憶起 " 無法超越的恐懼 " 呢?

高超音速競賽,美國優勢很大?

俄羅斯總統普京 3 月 1 日宣佈俄羅斯一系列先進武器發展計劃之後,美俄媒體集體炸窩。美國官方本周也開始密集回應,而這其中最有分量的,是 2 月底剛剛被任命為五角大樓負責研究與發展的的副部長的邁克爾 · 格裡芬的一段講話,他說, " 高超音速 " 要成為美國軍事技術發展的第一重點

邁克爾 · 格裡芬——曾任 NASA 局長,傳說中 " 用國傢預算玩《坎巴拉太空計劃》" 的人

有意思的是,格裡芬在他的講話中,並沒有怎麼提俄羅斯的高超音速項目——原因大傢都知道,俄羅斯的高超音速技術在武器化、實用化方面,其實也不過剛剛趕上美國幾年前水平,和中國已經在這方面局部超越美國相比,那自然不值得副部長大人擔憂。

看一下格裡芬的簡歷,會發現,這位老兄頗像劉慈欣小說裡那個 " 前進,不顧一切的前進 " 的維德。

這位老兄 2004 年時,作為約翰 · 霍普金斯大學應用物理實驗室主任,來到國會參加一次聽證會。這次聽證會的主題是回應在小佈什總統尋求 " 在國際空間站之後,未來載人太空探索 " 的建議。

會上,他慷慨陳詞說:" 對於我來說,人類太空飛行的唯一遠期目標是在太陽系中尋找新的棲身之所,以及最終沖出太陽系。這一事業的困難無論如何評估也不為過,也不可能再提出比這更偉大的建議瞭。" 他在會上,提出建議發展新一代重型運載火箭,以及研制太空核動力系統,在軌資源探測,以及高費效比的低軌道運輸手段。

如果用維德的語氣念出來,這段演講是可以進好萊塢大片的

這番演講讓美國深受鼓舞——不僅僅是美國,當時全世界都被這個偉大的遠景感到震撼。以中美登月競賽為故事背景的日本漫畫《月亮的距離》,劇情明顯也受到美國 " 重返月球 " 和中國首次載人太空飛行兩件大事的影響。

2005 年 3 月 11 日,小佈什總統宣佈提名格裡芬擔任 NASA 的第 11 任局長。

在這位銳意進取新部長的推動下,NASA 制定瞭 " 星座計劃 ",這個計劃雄心勃勃,從其標志上就可見一斑:標志上有三道藍色弧線,中間一個象征火箭的紅色線條將其貫穿,而在藍線外面,則是璀璨星空。

星座計劃標志

這三條藍色弧線分別象征著近地軌道、月球和火星,整個標識的意思就是,要將宇航員送到國際空間站、月球、火星,以及更遙遠的宇宙深空,真正實現進入 " 星辰大海 "。

在 2005 年 NASA 授權動議中,要求 NASA" 發展可讓人類在月球持續生存的技術 ",還要強化美國在太空的優勢地位,為載人登陸火星和更遙遠的載人深空探測做好準備。

整個發展計劃可謂豪情萬丈,雄心勃勃。

根據此計劃,美國將研制多種全新的宇宙飛行器,包括:" 獵戶座 " 飛船、" 牽牛星 " 月球登陸器、" 戰神 I" 固體燃料載人運載火箭," 戰神 V" 重型運載火箭。

根據 NASA 的估計,到 2025 年為止," 星座計劃 " 將耗資 2300 億美元(2004 年幣值),這一數字包括瞭為國際空間站運送人員和物資的商業貨運飛船項目,這部分費用並不是直接為 " 星座計劃 " 服務,但也要用到 " 星座計劃 " 的飛船和火箭。

" 星座計劃 " 各型號與航天飛機、土星五號的對比

然而,這個雄心萬丈的計劃從一開始就麻煩纏身。同時開展 " 戰神 I" 和 " 戰神 V" 本來應該不是什麼大問題,按照一般的規律,先集中精力搞好 " 戰神 I",同時進行 " 戰神 V" 的預研,等 " 戰神 I" 基本解決問題後,再集中精力搞 " 戰神 V" 不是很合理嘛?

不,NASA 傢大業大,格裡芬認為,咱有本事同時平行推進這倆計劃……

從項目此後的運行情況來看,格裡芬局長也不是一個運作大型科研項目的規劃高手。

2007 年,仿佛嫌平行發展 " 戰神 I" 和 " 戰神 V" 還不夠過癮,NASA 又提出瞭 " 戰神 IV" 火箭,這實際上就是將 " 戰神 V" 的第一級火箭和 " 戰神 I" 第一級以上的部分結合起來。用這樣一種組合體,同時對 " 戰神 V" 的第一級和 " 戰神 I" 的第二級進行試驗,是一個省錢省事兒的方案——但這樣其實又額外增加瞭一系列復雜問題,最終也未必省事——但不管怎麼說," 戰神 IV" 的研制方案也得到瞭格裡芬的批準。

從這個朝令夕改的 " 戰神 IV",就可以看出 " 星座 " 計劃有多少額外的,復雜的東西被 " 節外生枝 " 的硬塞瞭進來。

事實上 " 戰神 IV" 還算是好的," 星座計劃 " 中間還出現過 " 戰神 I" 洲際導彈計劃," 戰神 V" 縮小計劃,太空核反應堆計劃,利用月球資源提取火箭燃料計劃……

整個計劃的執行最後事實上已經失去控制,完全變成 NASA 各個單位部門分頭各自幹自己的,成本自然飛漲。

2009 年," 星座計劃 " 中涉及的第一次發射任務得到執行,一枚 " 戰神 I-X" 火箭升空進行瞭大氣層內飛行測試。試驗本身是成功的, 但也出現瞭一系列問題。照理說經過修改,這種技術成熟度本身很高的火箭應該能夠迅速完成研發——但問題在於美國政府已經等不及瞭——大選來瞭。

奧巴馬在競選期間就開始攻擊 " 星座計劃 ",稱這個項目 " 超支、超時、缺乏創新 "。

2009 年,奧巴馬當選總統,宣佈上任的同日,格裡芬掛冠而走。到這個時候," 星座計劃 " 的繼續執行已經基本不可能瞭。

" 星座計劃 " 比格裡芬的 NASA 局長任期稍微長瞭一點,奧巴馬政府下令對其進行全面審查,結論認為,同時研制 3 種不同型號火箭,以及在月面建設燃料基地的計劃,是 " 星座計劃 " 超支的關鍵,這導致瞭研制工作量打著滾的網上翻,完全停不住。

" 戰神 " 計劃中的月球基地

2010 年 1 月,奧巴馬的財政預算中已經沒有瞭 " 星座計劃 ",取而代之的是 " 靈活的通向火星的道路 " 的說法——事實上就是無限期推遲瞭載人登火和重返月球計劃。

回顧格裡芬的 NASA 局長任期和 " 星座計劃 ",我們可以得到幾個教訓:

1,重大科研工作要想控制經費,必須集中精力,同時推動幾個類似的科研項目,隻能導致人力物力的分散,增加失敗風險、拖慢研制進度,很容易導致錯過取得突破性進展的關鍵時機。

2,用 " 搭積木 " 方式 " 拼接 " 成熟技術,不意味著隻需很少的經費和工作量就能達到理想的效果。

3,在一個重大科研項目裡,容納過多的子項,將會引發一場災難。

那麼,格裡芬這次吸取瞭他前一次擔任聯邦要職時所學到的這些教訓瞭嗎?

我們來看看,根據中國航空工業發展研究中心廖孟豪發表在《空天防務觀察》公眾號的文章《美軍 2019 財年高超聲速科研預算暴漲 63%,總額超過 10 億美元》的文章:

其中有這麼一個表格:

理論上來說,美國在高超音速技術方面的起步比中國早得多,而且很早就有航天飛機這樣通過高超音速滑翔實現返回的實踐經驗。而美國陸軍 AHW 項目,更是世界上第一種進行成功試射的高超音速導彈……

AHW 在 2011 年試射的時候,美國高超音速的優勢地位似乎還不可動搖……

似乎格裡芬副局長這次又穩瞭,又優勢很大瞭……就好像當年 " 星座計劃 " 的時候,看起來所有的技術似乎都是在航天飛機基礎上開發的,而航天飛機除防熱屏障在發射中容易受損的問題無法解決外,其他都是成熟技術。

設身處地想想,如果是我,這個時候,對於這種似曾相識的局面,可能會有點點慌……

關於廉價武器的小辨析

近期,關於中國 " 輕四 ",美國 F-35 戰鬥機、96B、美國新輕坦、俄羅斯輪式突擊炮……這些 " 廉價 " 武器系統的爭論在網上吵得頗為厲害。

正好有回復問起 FC-31 和 F-35 的問題,光說這兩種飛機,我覺得也很難把問題講明白。

首先要說一個觀點:現代世界上,對於大國的主戰裝備來說,真正 " 廉價 " 武器其實越來越不吃香瞭

研制一開始,這些武器裝備的研制者也都很清楚,它們也不是當本國軍隊主戰裝備的料。如果強行讓它們去充當主戰裝備——朝鮮戰爭中的 M24,衛國戰爭初期的 T-60 就是榜樣,被打得幾無還手之力,損失慘重而無法給對方帶來什麼傷害,根本沒有 " 性價比 " 可言。

在衛國戰爭最危急的時刻,蘇聯裝甲部隊是以三分之一的 T-34 坦克搭配三分之二的 T-60 坦克——然而事實證明 T-60 完全是送肉,打仗還得靠 T-34

而如果要在這些真正的廉價武器變成具有大國眼中真正有一定戰鬥力的武器——結果就是它們會失去 " 廉價 " 的特性。

我們來說一個這樣的典型例子,就是美國的 F-16 的演變史。

早期的 F-16 戰鬥機——雖然 " 戰鬥機黑手黨 " 們把它吹上瞭天——既不能發射 " 麻雀 " 導彈,也沒有很復雜的航電設備,用現在的話來說,頗有點 " 剛問世就落後 " 的意思。可以說,這就是一種準備在高強度的歐洲 " 熱戰 " 戰場上,拿來消耗的裝備。

F-16 基本型的機動性能超群,所以才被 " 雷鳥 " 飛行表演隊選中

然而隨著後續 F-16 戰鬥機各種改型逐步問世,這一狀況也不斷改變。

去除通貨膨脹因素,上世紀 90 年代,美國空軍早期 F-16A 和 F-16C 的成本分別相當於 1400 萬和 1800 萬美元,而臺灣購買的 F-16A block20(實際上安裝相當於 F-16 Block50/52 批次的航電),按照美國人自己的核算,是 2500 萬美元。

這其中,以色列購買的 F-16I 因為在機內整合遠超過美國空軍同期 F-16 水平的先進電子對抗系統,成本已經達到瞭 4500 萬美元。21 世紀以後美國向中東國傢出售 F-16 block 60 的成本差不多也就是這個水平,或者更高一些。

至於進入 21 世紀,其新改型飛離價格繼續攀升,更加誇張。對臺灣提供的 F-16V 戰鬥機,據 2017 年 " 大眾機械師 " 雜志提供的參考成本,是 3500 萬美元,但考慮到這隻是一個升級項目,如果是購買與改機技術水平相當的全新整機——比如印度此前曾經考慮過的 F-16IN,成本估計達到 5000 萬是最起碼的。

以色列的 F-16I 外形敦實,與基本型輕靈的體態相去甚遠

請註意,上面說的,是成本,成本,成本,重要的事情說三遍。

中東國傢購買的 F-16 戰鬥機價格接近乃至超過 1 億美元,則是考慮瞭軍火商的利潤,武器彈藥,培訓服務、打包出售數十年的維護服務……並不能和上面說的這些數字作比較。

在中國,其實同樣的問題也一樣存在。上世紀 80 年代,成飛和格魯曼聯合提出的 " 佩刀 2" 戰鬥機方案,根據 87 年簽署的聯合研發合同,因為巴基斯坦需要承擔研制費用,因此其實際價格已經超過瞭直接購買美國 F-16 戰鬥機(1300 萬美元)。

巴基斯坦當然沒有這個錢——這個問題一直到 1999 年印巴沖突,一枚法國激光制導炸彈炸死一位油霸王子,才得到解決。

在後來油霸王爺來成飛看一次就甩出好幾個億美元(這還沒算在 " 梟龍 "5 億美元的研制費用裡)的大手筆支持下," 梟龍 " 才真正得以成功。

根據巴基斯坦防務論壇上的說法," 梟龍 " 最早的 Block 1 批次,價格是 2500 萬美元——這其實已經比更早期,沒有采用蚌殼進氣口的那個型號要貴不少瞭,後面的 Block 2,價格 2800 萬美元;目前正在進行試飛,安裝 AESA 雷達的 " 梟龍 BLOCK3",價格已經達到瞭 3200 萬美元。

據稱,Block3 型 " 梟龍 " 可能會采用殲 -10 系列新型號的技術成果

實際上,從這個數字來看,與美國 F-16 戰鬥機相比," 梟龍 " 便宜也有限——隻不過美國這時候已經不用這麼良心的價格賣 F-16 瞭而已。在 " 梟龍 " 開始交付巴基斯坦的時候,美國外銷 F-16 的價格(對東歐國傢的 " 友情 " 價)已經達到四五千萬美元(不含武器和服務費用)瞭。

當然,巴基斯坦購買的 " 梟龍 " 要比現在出售給緬甸等國的貴得多。據此前的消息,緬甸買梟龍的價格隻有 1800 萬美元,這在今天簡直就跟不要錢白送一樣瞭。估計這種飛機應該是專門研制的 " 超級低配 " 版 " 梟龍 " 瞭。

事實上巴基斯坦買的 " 梟龍 ",就和美國賣給以色列的 F-16I 差不多,其安裝的電子系統,甚至比中國空軍采購類似機型時可能選用的電子設備還要先進,賣給第三方當然不可能這麼幹,反正緬甸這類國傢,也不需要那麼先進的電子對抗、敵我識別和信息系統,甚至雷達的很多功能都可以去掉,價格便宜一些完全做得到。

其實現在解放軍空軍討論的 " 輕四 ",並不完全受到 " 殲 20 沖擊 " 影響後,突然感到對美國空軍研制 F-35 有瞭 " 惺惺相惜 " 的感覺——當然這也確實是這方面的內部討論最近熱度上升的主要因素。但實際上早在研制殲 -20 的同時,空軍方面就已經想好瞭,需要一種 " 高低搭配 " 的 " 低端四代機 ",並稱之為 " 輕四 "。

" 輕四 " 實際上不會很便宜——它隻是相對殲 -20 便宜,而且能實現相對便宜,恰恰也是因為有殲 -20 在前面趟路。

這裡說的並不僅僅是輕四的設備可以比殲 -20 低端,飛機更小,材料更省……這類的問題。

而是說,如果一開始就引入 " 以一定的性能代價換取價格低廉 " 概念,同時再引入 " 全壽命成本 " 概念來指導設計——殲 -20 研制的時候,其實就和 99A 一樣,是把我們所可能用到的最先進技術統統往上整。而 " 輕四 " 研制的時候,著眼點就肯定是要選用相對廉價,但和殲 -20 的同類產品技術水平相當——甚至更領先,畢竟時代又發展瞭,而 " 輕四 " 真正立項研制,肯定也不是一兩年內的事情。

這樣一來,就可以實現以相對低廉的價格,制造出性能有一定突出優點的戰鬥機來。

在殲 -20 的基礎上做減法,可能是 " 輕四 " 的一條道路

這種飛機也自然有利於外銷——事實上殲 -20 或者 F-22 如果拿去外銷,估計小巴這樣的選手直接就被高昂的使用成本嚇死瞭。緬甸當年還是個 " 戰鬥機購買菜鳥 " 的時候就看米格 -29 便宜,淘換瞭一些來,結果使用成本差點沒把他們坑死,小巴在中美兩國戰鬥機行業中浸淫多年,豈能不懂這方面的事?

所以巴基斯坦提到的與中國聯合研制五代機,到底後續怎麼發展就大概要看 " 輕四 " 瞭。

願意在性能方面付出一定的代價,換取成本較大幅度降低,是制造相對廉價武器的不二法門,按照我國的說法,這叫 " 有所取舍 "。

而美國在這方面顯然並非行傢。

不說別的,他們的 " 斯特瑞克 " 戰車,換個 30 毫米炮的炮塔都要 800 萬美元,趕上買輛新車瞭。

但要是不換呢?" 斯特賴克 " 部隊就隻能繼續拿 " 標槍 " 當班排支援火力……

這很多時候就是由於不懂 " 取舍 " 導致的。

所以這回五角大樓的新老大," 瘋狗 " 馬蒂斯接著川普新《國防戰略》提出五角大樓的采購必須懂 " 取舍 " 的觀點其實是很對的。

這次美國的新輕坦方案,明顯就有 " 取舍 " 的考慮。

不過,所謂積重難返,馬蒂斯可以搞幾個新項目,但 F-35 研制過程中,已經因為 " 制度成本 " 付出瞭巨大的代價。

而更要命的是,正如我們前面提到的,最近美國又要開始大幹快上,希望追趕中國在高超聲速方面的 " 技術優勢 "。

這些項目,很快都會變成 " 大到不能倒 ",而且也都肯定是沒法做性能和價格的 " 取舍 ",隻能玩命堆最新技術的……

所以,要想省錢,靠幾樣廉價武器給美國續命?……難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傢稿件,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平臺觀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關註觀察者網微信 guanchacn,每日閱讀趣味文章。

精彩圖片
文章評論 相關閱讀
© 2016 看看新聞 http://www.kankannew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