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甲馬鎧能擋住火槍嗎?

10-27

在古代,用於打仗的戰馬是非常昂貴的。原因在於它們必須經過特殊的培育才能足夠強壯地馱載全副武裝的騎士,還要經受特訓才可勇敢地應對戰鬥的喧囂與危險。騎士完全地依賴於他的馬;沒有馬的人就不會是一個騎士。所以給馬提供防禦用的鎧甲,對於騎士而言也是相當重要的事瞭。

▲一個十四世紀中後期的騎士棋子,戰馬身上的鏈甲馬鎧的紋路雕琢得很精致

英語裡關於馬鎧的一個專用名詞叫做 "barding",也有作 "barde" 的。可由於英語裡的遊吟詩人一詞也為 "barde",所以有的遊戲漢化裡就會出現 " 遊吟詩人的馬 " 這樣錯誤的翻譯。其實說起來,它的詞源可以從法語裡相同詞義的 "barde" 再追朔到阿拉伯語裡表示 " 馱鞍 " 的 "barda'ah",再到意為 " 覆蓋 " 的波斯語的 "pardah"。可見 "barde" 一詞有可能就是歐洲中世紀十字軍東征的舶來語。歐洲的馬鎧同人甲一樣經歷過織物、皮革、硬化熟皮、鏈甲、板甲的進化過程(所以有時候 barde 一詞還會和專門用於披覆在馬身上的馬衣 Caparison 混為一談)。馬匹軀幹要害部分的防護曾經是主要關切之所在,但是到瞭十五世紀期間,全身馬鎧的運用變得越來越普遍,而當時的騎士本身也是穿著整件的板甲套裝。然而,馬匹的整個鎧甲並不總是金屬板件構成。因為馬必須承載騎士鎧甲,外加它自身馬鎧的重量,較輕的材質,特別是硬化熟皮就經常得到使用。這些材料也要比金屬的馬鎧來得便宜。大多數的馬鎧,無論所用材質如何,都以相似的思路設計。

▲英語、法語、德語、意大利語、西班牙語裡的板甲馬鎧各部分名稱圖,顯然圖中板甲制式的馬鎧各部位的名稱不適用於各類一體式非板甲馬鎧

▲《武經總要》裡的馬鎧(馬甲或者叫做具裝)的各部分名稱圖,可以與西方的板甲馬鎧對比

英語裡把防護馬頭部的那塊叫做 "chanfron",有時也被拼寫作 champion, chamfron, chamfrein, champron 或者 shaffron,實際上都是來源於法語裡的 "Chanfrein",原意即 " 倒角 "。套用中國宋代《武經總要》裡具裝中相對應部分的名稱,我們大可以將其叫作為面簾。在面簾的設計上,鎧甲師除瞭會在額頭部位打造一根尖頭好讓戰馬看起來像獨角獸,或是留個可以安插羽飾之外,還會雕飾戰馬主人的紋章。有時候一些較大的紋章圖案不光會鋪滿整個面簾的正面,還會蔓延到用鉚釘固定或是鉸鏈銜接的頰板上,就如下圖所示那般。

▲維也納藝術史博物館中陳列的一件馬鎧正面形象,熟悉歐洲紋章的網友可以猜一猜代表神聖羅馬帝國雙頭鷹的胸口上的那個紋章是哪一傢的

保護馬頭頸部位的 "crinet" 一詞與表示 " 鬃毛 " 的法語 "Crinière" 相關。許多馬鎧套裝中的 "crinet" 確確實實是僅僅遮蓋住瞭馬匹頸部上方的鬃毛部位,從這點來說這個名稱倒也是名副其實。但是為什麼在有的馬鎧套裝中,脖子下方會暴露出那麼一大塊不受保護的正面?筆者不知是原件缺失,還是並非軍用,或是另有其他什麼緣故。

▲各類僅僅鬃毛有覆蓋 "crinet",脖子下方開天窗的圖像

▲或雲馬沖鋒時頭顱會低垂,脖子正面的防護空白正好被首當其沖大腦門擋住,不知真偽。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從這張照片上來看,較之幾乎沒有暴露出來的脖子,似乎馬的頭和胸更是重點保護對象

位於 "crinet" 之下的就是名為 "peytral" 的護胸甲瞭。"peytral" 直譯的話就是 " 胸 " 的意思瞭,這一命名方式正好和中國具裝上的 " 蕩胸 " 一樣不謀而合,直截瞭當。而同樣是以馬匹身體部位命名的 "crupper" 就木有 " 搭後 " 這麼含蓄瞭:"crupper" 者," 臀 " 也。

▲在騎士比武中,除瞭使用護胸甲以外,還會用到一種名為 "stechsack" 的織物護墊來保護馬的胸部和騎士的雙腿。圖為維也納藝術史博物館中的 "stechsack" 和競技騎士

▲馬的各身體部位的英文名稱,可以看得出 "crupper" 和 "croup" 的關系

▲一件皮制的 "crupper"

板甲騎士在許多人眼裡已經是笨重的代名詞,那麼再配上馬鎧,一匹馬兒的負擔有多重?這裡羅列幾則數據,僅供參考。英國利茲軍械庫的一套 " 甲騎具裝 " 重 62 千克;華萊士收藏在線的一套人甲總重 27.161 千克、馬鎧總重 30.07 千克,另一套分別為 26.396 千克和 28.47 千克;大都會博物館的一套人甲 16.78 千克,馬鎧加馬鞍 42.2 千克。

關於板甲馬鎧的防護力,比較有說明價值的莫過於在 1988 至 1989 年間,奧地利格拉茨軍械庫的工作人員與軍方合作,對庫藏火器和盔甲進行的一系列的實彈測試。這是一場最具戲劇性的古董手槍與古董馬護胸甲之間展開的一場對決(再次強調一下,用的槍和甲都是古董真傢夥)。

▲格拉茨軍械庫內一景,琳瑯滿目的兵器值得所有古代軍事愛好者前往

一塊於 1570 年至 1580 年間在奧格斯堡制造的,厚度達 2.8 至 3.0 毫米之間的馬護胸被架設在覆蓋有兩層亞麻佈的一包沙堆上(用來模擬真正的穿著,正常情況下,馬鎧都需要有襯墊鋪在鎧甲與皮膚之間以防肌膚磨損,但是如本文中引用的許多博物館裡的模型所示,馬鎧都是直接套裝在模型馬身上,或許這是因為不把死馬當活馬看)。結果,它被一把約是 1620 年產自於紐倫堡的簧輪手槍(口徑 12.3 毫米,鉛彈直徑 11.8 毫米,彈重 9.56 克,裝現代狩獵用的黑火藥 6 克,測試槍口初速每秒 416 米,槍口動能測算為 917 焦耳)一發洞穿。不過,在穿透鎧甲時,子彈損失瞭它所有的動能。彈丸高度變形,失去瞭 24% 的初始質量,並且被發現嵌進於亞麻佈之中。雖然子彈沒有侵徹沙袋。也沒有鎧甲板件碎片造成的二次傷害,但是考慮到僅僅是手槍子彈便能將甲擊穿,那麼換成更大口徑、更多裝藥的步槍,那可憐的馬兒就得一命歸西瞭,這也就是為何板甲馬鎧退出戰爭舞臺的原因之一瞭。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創稿件、網易新聞 • 網易號 " 各有態度 " 特色內容。主編原廓、編譯 PZL,任何媒體或者公眾號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

歐洲板甲配件裡的奇葩時尚

歐洲騎士馬鎧其實隻是樣子貨?

環首刀 漢劍 鞭鐧 陌刀 唐刀 鉤鑲 輕呂 戰錘 石斧 馬槊 殳 西域鑌鐵大刀 樸刀 兵馬俑青銅劍 鐮刀 清弓 中國傳統弓 明式小稍弓 英國長弓 國產刺刀大全 中國騎兵軍刀 英國軍刀 空軍傘兵刀 海軍寶劍 山文甲 明光甲 歐洲騎士板甲 鱗甲 古埃及赫梯彎刀 阿昌族戶撒刀 蒙古刀 保安腰刀 西藏武備 英吉沙小刀 西班牙 Navaja 折刀 芬蘭國刀 印度虎爪 長鉞 睪丸匕首 印度軟劍 麟角刀 亞塔安刀 日式刺刀 恰西克馬刀 日式刺刀 又鬼山刀 白堊紀魚骨劍 伊斯蘭盔甲 匈人武器 突厥兵器 伊朗古兵 喪屍武器 越南弩 手擲類暗器 廚刀 世界盾牌 歐洲細劍 日本天皇佩刀 東瀛名刀譜 玉鋼神話 兵馬俑青銅劍 趙雲亮銀槍 關羽青龍偃月刀 張飛丈八蛇矛 呂佈方天畫戟 豬八戒九齒釘耙 唐僧毗盧帽

精彩圖片
文章評論 相關閱讀
© 2016 看看新聞 http://www.kankannew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