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工達人耗時 2 年復原東周皮甲

11-10

筆者曾因某些緣故,決定自己復原一套本土盔甲,遍查資料發現,白榮金老先生所著《甲胄復原》(以下簡稱《甲》)可能是目前國內唯一對甲胄實物進行研究的著作。書內詳細介紹瞭曾侯乙墓出土東周皮甲的數據資料和復原方法,下圖即為《甲》中的復原照。於是也嘗試著做瞭一套這樣的甲,斷斷續續用瞭兩年的業餘時間終於完工。現結合這次復原嘗試說說幾點個人感想。一傢之言,難免紕漏,姑妄聽之。

曾侯乙墓皮甲出土時,甲片皮質內胎已然 " 腐朽無存 ",幸而皮胎外層的漆殼尚在,這是得以研究和復原其本來面目的前提。因此,做一套曾侯乙墓式樣的皮甲,髹漆這一過程絕不能省略。討論東周皮甲的效能,絕不能有意無意忽視大漆的作用。

▲筆者復原圖

髹漆是一門歷史悠久的工藝技術,距今七千年前的河姆渡文明就已經使用漆器,在東周時期已經發展得相當成熟,僅曾侯乙墓就出土大小漆器共計 62 種 1047 件。除甲胄外還有禮樂器、盛食器等,幾乎涵蓋瞭當時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其漆器胎骨有木、竹、皮、銅等材質,實用性非常強。所以雖然冷兵器時代早已過去,但在其他領域至今尚有大漆的廣泛應用,使得我們可以從其他途徑掌握髹漆技術。例如,中國傳統樂器古琴的制作。筆者在制甲時,除瞭參考《甲》,還曾特地向西安著名琴傢李延民老師請教過髹漆的技巧以及防護措施(註:大漆易致人過敏並有潛伏期)。

▲曾侯乙墓出土古琴,與當代古琴造型有差異但結構相同

按《甲》一書描述,髹漆後形成漆膜 " 具有防腐蝕性能和一定的強度、韌性 "," 漆膜厚度一般約為 0.3 毫米,估計要塗刷六七層之多 "。2 毫米厚度漆層,已經超出美觀和防水等基本需求,顯然是為瞭進一步增強整體防禦能力。在實際制作中,每片甲片筆者至少刷瞭三四遍大漆,許多部位也刷瞭七遍,其結果令人較為滿意:厚皮革上反復刷大漆形成的漆層類似於一層樹脂,防菜刀不成問題,但是應對弓弩等尖銳武器的穿刺攻擊不好說。理論上可以通過反復髹漆提高防護力,但漆刷得多瞭會太硬,韌度也會下降,重量方面應該也有上限。個人猜測古代工匠在制作時,對不同部位應該區別對待,後世的中國甲胄采用多種材料來制作,道理類似。

下圖為一塊被破壞的古琴碎片,木胎外裹漆層,可以借來描述一下大漆漆層在皮甲上的防禦效能(筆者才不會承認是舍不得破壞自己的甲)。

圖片裡大漆漆層清晰可見,曾侯乙墓皮甲結構與之類似,不過是皮胎換成木胎的區別。可以想見,在格鬥過程中,保護披甲者的,首先就是這一層質地堅硬的大漆。

▲采集生漆

值得一提的是,在古琴的髹漆過程中,還要加入一定量的瓦灰,講究一點的還要加鹿角灰,用以進一步加強保護作用。目前雖沒有資料表明東周皮甲制作工藝中有這一步驟,但有趣的是,《武備志》裡曾提及明代皮甲之法為 " 生牛皮裁成甲片,用刀刮毛;以破碗舂碎,篩去米大屑,調生漆傅上,油浸透則利刃不能入。" 明代甲匠為瞭提高皮甲的防禦能力,利用生漆良好的依附性,在生漆中摻瞭細碎的瓷屑或瓦屑刷在皮甲片表面。那麼在更早的東周時代,皮甲的髹漆過程中有沒有可能也摻瞭一些諸如瓦灰的材料?如果能證明有,那麼對東周皮甲防禦力的評估,還要再提高一些。而考慮到漆器工藝起源甚早,這種可能性並不小。

精彩圖片
文章評論 相關閱讀
© 2016 看看新聞 http://www.kankannew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