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消息網 3 月 6 日報道 法國國際關系研究所網站 2 月 5 日發表文章《美國選擇回歸戰術核武器更易挑起核沖突嗎?》稱,在 2018 年 2 月 2 日公佈《核態勢評估報告》之後,美國似乎準備通過強調發展所謂的 " 戰術 " 組成部分來推進其核武庫。
法國國際關系研究所安全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員科朗坦 · 佈呂斯特蘭就此回答瞭相關的問題。
問:美國此次改變核政策的理由是什麼?這一改變有可能被看成是應對怎樣的特定威脅?" 潛在的目標 " 是誰?
美軍戰術核武器
答:美國實際上正考慮從潛艇開始,發展兩種所謂的 " 非戰略 " 核打擊方案,一種是給彈道導彈安裝上現有的戰術核彈頭旨在降低其爆炸強度,另外一種長期的方案就是發展新型強度有限的核彈頭巡航導彈。
幾年來,華盛頓一直擔心莫斯科有可能出於好鬥、領土既成事實的戰略考慮而顯示出伴有有限使用核武器威脅的軍事態勢。美國的一些潛在對手通過借助這樣的使用概念,有可能希望以此來迫使美國後退,不要參與危機且不要保護其盟友,從而讓侵略者獲得充分的自由。第二種客觀事實是,美國核武庫中目前現有的有限核打擊選擇無法提供在各種情況下足可以執行這樣任務的保障。例如,現有能力就是 B61 核彈或 AGM-86 巡航導彈,要靠具有二元能力的殲擊轟炸機或戰略轟炸機攜帶。由此推測出與轟炸機的反應期限、其面對防空變得越來越脆弱、還有在使用戰術飛機的情況下需要駐紮在外國基地(而這在危機的情況下又成為外交脆弱的根源)相關的實戰限制。
重要的是要以可靠的方式預防得到核武器支持的侵犯風險,也要威懾靠非核戰略侵犯,諸如網絡攻擊或反敵方衛星攻擊,五角大樓認為有必要充實已經堪稱廣泛的能力等級。目的是擁有一整套更靈活的報復選擇,從而使華盛頓確信它能夠讓任何對手感受到切實的、有足夠摧毀力的有限核打擊風險,以便讓針對美國或盟友利益的打擊顯示出反作用,卻無法因此訴諸其戰略核力量,盡管其戰略核武器更具威力,使用起來有可能加速朝著全面核戰升級。各種目標有可能極端多變,但人們可想象出它們或許首先是軍事目標,是根據現行沖突的情況被選中的,主要是與打擊美國利益或與可能支持這種打擊相關的軍事設施和軍隊。值得關註的是,有人註意到,所提及的兩種非戰略核能力之一顯然與一種和俄羅斯討價還價的形式有關。華盛頓從發展這種能力中看到鼓勵莫斯科改變其部署 SSC-8 巡航導彈決定的辦法,因為部署該導彈違反瞭 1987 年美蘇雙方簽署的《中程導彈條約》。
問:在怎樣的情況下,美國所做的這一選擇會導致有可能爆發核沖突呢?
答:使用核武器的風險並非始於《核態勢評估報告》,而該風險近年來之所以好像已在增大,首先是因為俄羅斯質疑歐洲安全結構,以及隨後因半島局勢惡化、還有南亞印度和巴基斯坦矛盾升級的風險而重現緊張局勢。美國在報告中的立場重新強調核武庫的靈活性以及為顯示美國的可靠性而進行有限核打擊的能力。但人們註意到,伴隨著這一變化的是報告中的多個提法,聲稱這些能力並不說明徹底改變立場,也不說明要降低使用核武器的門檻,或回歸力求不再首先為瞭威懾而使用核武器的戰略,而是為瞭能夠在戰爭中戰勝對手。
特朗普政府的方針自然與奧巴馬時代初期的方針保持距離,當時的核恐怖主義是最重要的核威脅,但其方針始終與奧巴馬政府從 2014 年及俄羅斯兼並克裡米亞以來所堅持的立場是一致的。人們從某些提法中感受到,五角大樓面對新風險想要讓自己變得強硬,卻又不讓人感覺是關系決裂,且不滋生出外交危機。總之,這主要是特朗普總統向公眾表明這一新立場的方法,並將其落實到行動上,而這樣的行動將確定其對戰略穩定和使用核武器危險的影響。有理由對此感到擔憂,尤其是一旦與朝鮮、俄羅斯或中國處於新危機階段,快速升級的風險或許很高。但這樣的情況可能不會來自《核態勢評估報告》,而是來自各種因素疊加在一起,它們與國際透明制度、信任和安全措施的削弱有關,與某些國傢采取的模棱兩可和質疑維持現狀的戰略有關。
問:美國如此改變戰略是否有可能促使法國也做出同樣的調整呢?法國的核威懾適應當今世界嗎?
答:對於美國來說,問題的本質不在於它有效威懾一種將其作為靶子的直接襲擊的能力,而是一種針對其盟友的侵犯。它已承諾保護北約、亞洲、還有大洋洲的諸多盟友,采取一種所謂的擴大威懾的態勢,華盛頓借此表示,一旦其盟友遭到襲擊,就準備訴諸核武器。正是這一保證被其潛在的對手當成靶子,後者始終力圖利用這樣的事實,即當人們列舉核威脅時,相比要捍衛自己的重要利益,人們本能地更難相信會去保護盟友。正是這種擔心缺少信任促使美國尤其是會考慮一些有限打擊方案。
法國沒有向其他國傢提供類似的安全保證。盡管它認為自己的核威懾力有助於歐洲的安全,但並沒有承諾過讓核威脅發揮作用以保護其盟友,因此也沒有遇到像美國那樣的進退兩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