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大潮鼓舞瞭很多人的理想,資本寒冬澆滅瞭一部分人的希望。對這兩者都深有感觸的,當屬微微拼車的創始人王永。他的項目趕上瞭創業最好的時光,產品上線短短幾個月之後就受到瞭投資人的熱烈追捧,有人甚至對其估值 10 億 ; 他的項目也趕上瞭創業最壞的時光,沒用多久形勢急轉直下,最終因融資不順倒在瞭資本寒冬裡。
在最瘋狂的時候,微微拼車每天要補貼掉 100 多萬元,但後來證明其中 30% 甚至更多都被刷單者拿走瞭 ; 地方分公司動輒向總部要走上百萬的推廣費,但結果隻帶來 1000 或者幾百名新用戶 ; 員工普遍拿著高薪,學矽谷文化,每個月的水果酸奶錢都要花掉好幾萬。
當然,瘋狂沒有持續多久。
微微拼車在花掉 4000 多萬人民幣以後,徹底宣告失敗。
當然,貫穿微微拼車失敗始終的一個問題是——王永覺得自己不是一個稱職的創業者,他把微微拼車失敗 80% 的責任都攬在自己身上," 在公司最熱鬧的時候,我一度迷失瞭自己。"
2014 年 10 月,微微拼車隻有大約 30 名員工,王永的想法也很簡單,公司賬上有 400 萬先用著,走一步算一步。
估值從 8000 萬到 10 億,傳統企業傢成功轉戰互聯網
王永是楚星設計、品牌中國等企業的創始人,二十年來他在設計領域悶聲賺錢,從未想過自己會與互聯網創業發生瓜葛。
但在 2014 年,各種拼車軟件層出不窮的時候,王永心動瞭。因為熱衷公益,王永一直關註並推動著公益順風車事業的發展,當他看到商業版本的順風車如此受市場歡迎之時,便決定卷起袖管自己幹。
故事回到 2014 年 10 月,微微拼車隻有不到 30 名員工,公司賬上的資金也不到 400 萬。但憑借王永在順風車領域的號召力,以及全國各地的合作資源,微微拼車在多個城市迅速打開瞭市場。
資本接踵而至。2014 年 12 月,微微拼車拿到瞭 400 萬人民幣的首筆投資,投資方叫中新圓夢,對微微拼車給出的估值是 8000 萬元人民幣 ;2015 年 1 月,微微拼車拿到瞭 750 萬人民幣的第二筆投資,投資方叫茂信合利,給出的估值是 1.5 億元人民幣。
" 我們上瞭《新聞聯播》,我主演的電影《順風車》也啟動瞭預熱。" 王永回憶說,當時一切看起來都欣欣向榮。包括中信資本、盛大資本在內的一大波投資機構絡繹不絕地來登門拜訪。他們給微微拼車的估值也從 1.5 億變成 3 億,又從 3 億變成 5 億、8 億,直到 10 億。王永在微微拼車大約持股 70%,按照 10 億估值一算,他的身價已為 7 億。
" 當時覺得自己馬上就要成功瞭,非常亢奮,每天幾乎十六個小時都在工作。" 王永甚至開始謀劃上市,謀劃全球化,謀劃一個規模更大的私傢車共享經濟平臺。
中新圓夢、茂信合利都希望能投出更多的資金,但被王永以不願出讓更多股份、希望小步快跑為理由拒絕瞭。當投資人給微微拼車估值 1.5 億、3 億、5 億的時候,如果王永拍板,錢也許很快就會到賬。但王永希望聽到更高的出價。
投資人一夜之間全部消失
在微微拼車最受資本追捧的日子裡,有一位知名投資機構的負責人約瞭三次才見到王永。除瞭王永每日要跑三四個城市演講、比較忙的因素外,他也坦誠,因為估值漲的太快,自己 " 有瞭傲氣、不知天高地厚 "。
驕傲和貪婪加在一起,讓王永在猶猶豫豫的狀態下拒絕掉瞭很多急於入局的資本,而把未來孤註一擲在出價最高的中信資本身上。就在中信資本做完盡職調查、準備開投決會之前,故事發生瞭致命轉折——滴滴來瞭。
王永對微微拼車前高管們的評價是—— " 簡歷都很牛 ",但對於互聯網產品的開發和運營卻不甚瞭解。
盲目崇拜矽谷的微微拼車管理失控
融資失敗結束瞭微微拼車的創業之旅,但這隻是表象,真正殺死這傢公司的,是其在戰略、團隊、管理等方面的一系列問題。
王永說,對於失敗他自己要承擔起 80% 的責任。作為董事長,王永最初主導公司的戰略和外部事務,但在融資、招人、技術和管理等宏觀層面,他的判斷力都明顯不足。
微微拼車的一位前員工告訴記者,王永對於互聯網不甚瞭解,前期他在融資方面太過樂觀和傲慢,後期則沒有做到當機立斷。公司在用人上也沒有形成規范,王永獨斷的現象時有發生。王永在全國各地有很多合作夥伴,這些人給微微拼車初期的擴張工作帶來很大幫助,但後來他們用盡各種手段掏空瞭這傢公司的資金。
如果王永手下有一支稱職的高管團隊,微微拼車或許也不至於失敗得那麼突然。但問題是,沒有。
但最致命的問題出在資金上。微微拼車從開始到最後一共花出去 4000 多萬,王永認為其中至少有一半 " 被浪費瞭 "。首先,在市場補貼方面,微微拼車做得不夠精細。有一段時間,微微拼車每天要補貼掉 100 萬元,最多的一天則為 150 萬元。
" 我們沒有把錢補給真正需要補貼的人 ",王永說," 補貼是一種自殘行為,短期內看起來好像有點繁榮,但實際上並沒有培養起任何的用戶忠誠度。反而招來大量的職業刷單者,在我們的後臺,刷單比例至少占到 30%。"
但補貼並不是微微拼車燒錢的唯一出口。在推廣費用上,這傢公司的內控問題相當嚴重。" 有三分之一的城市出現瞭這種狀況,比如通過合同造假的方式侵吞推廣費,比如一頓飯上萬元的應酬費。" 王永說," 甚至有些地方,幾十萬的推廣費花完瞭,下面員工竟然說沒有見過這些錢。"
聊到這裡,王永的情緒有點激動。他說,當他發現這些情況的時候已經晚瞭,因為此前微微拼車的高速增長掩蓋瞭很多問題,而財務權一直在 CEO 蒲繁強手裡。
" 高管每個月工資 3 萬多,媒介總監 2 萬,總監的助理都要 1 萬 5。" 王永做企業 20 多年,本來他有自己的經驗和判斷,但當高管們用 " 互聯網要信任、透明、快節奏 " 等理念來遊說他的時候,他動搖瞭、相信瞭," 他們告訴我,我們要學矽谷,每天穿個大褲衩、穿雙拖鞋來上班,每天要有水果、酸奶,要好吃好喝。有一個月我看賬目,買水果、買酸奶的開銷都好幾萬。"
當王永發現這些問題的時候,公司賬上已經沒有錢瞭,他把自己的積蓄全部拿瞭出來,甚至還找朋友借瞭不少錢,用於裁員、收拾微微拼車剩下的攤子。
花 4000 萬代價買回來的教訓
" 如果給你一次機會,重新回到 2014 年 10 月,你覺得微微拼車的結局會變嗎 ?"
對於這個問題,王永聲稱自己雖然沒有百分之百的把握,但吸取瞭前述教訓之後再去經營微微拼車,勝算一定會很大," 也許現在拼車領域剩下來與滴滴順風車對抗的就不是嘀嗒拼車,而會是微微拼車。"
當然,如果再創業,王永一定不會選擇類似拼車這樣通過瘋狂補貼來競爭的行業。" 生意總歸要賺錢,要有利潤。O2O 補貼大戰,其實都是自欺欺人。" 王永說," 互聯網是一種工具,我們不能把互聯網當飯吃,真正的發動機還是商業本身。本來我對這個道理的理解還是比較深的,但在那段狂風暴雨的時間裡對自己產生瞭懷疑。"
在采訪完王永之後,記者與另外幾位拼車行業的專業人士探討微微拼車的成敗。不少人表示,在他們眼裡,像王永這樣的傳統企業傢來玩互聯網,幾乎註定要敗在互聯網創業者的腳下。
但王永認為自己曾離成功很近,如今內心漸漸釋然,他說自己還會繼續創業:" 如果一個創業者,能栽一個很大的跟頭,對他未來做更大的事情,一定是有巨大幫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