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減少真會造成“災難性”後果?

10-07

摘要:米塞斯協會研究員 Peter St. Onge 認為,德國和日本大舉吸引移民增加人口的策略可能是錯的。生育率下降導致人口下降,會導致人均資源占有增加。而老齡化造成的撫養比上升,會被 " 預期健康壽命 " 延長和長期經濟增長抵消。人口自然萎縮遠非災難。

70 年代的時候,人們擔心人口爆炸將導致一場危機,結果這個判斷錯瞭。現在我們卻擔心人口萎縮可能引發另一場危機,這個判斷是不是同樣錯瞭呢?

在發達國傢中,德國、日本正通過大舉吸引移民,促進生育提升人口數量。這兩個國傢擔心人口繼續萎縮,會導致整個社會養老體系崩潰。

然而米塞斯協會研究員 Peter St. Onge 認為,這麼做是錯的。

人口下降對於一個國傢不是災難,實際上可能有積極意義。

從歷史上看," 黑死病 " 導致人口大幅萎縮,然而之後西方經濟卻在瘟疫後起飛。

因為如果人口減少三分之一,包括耕地在內的資本保持不變,就會有盈餘:相同的資源供應瞭相對較少的人。

現在,如果人口下降,並不是因為自然災難,而是因為人們自願生更少的小孩,那麼經濟還不會因此損失勞動力。

Peter St. Onge 認為,以德國為例:

在移民大幅增加之前,德國適齡女性生育率平均為 1.25,這相當於在一個周期內人口下降三分之一(以 75 歲平均預期壽命為一個周期)。德國可能在 2100 年人口下降 1/3,那麼這究竟是好事還是壞事?

這要分兩面看:

第一,隻看數字的話,這對於德國人是好事;同樣多的資本、土地、水和空氣,供應瞭較小的人口。

沒錯,國防等公共開支必須分攤到更少的納稅人頭上。但是人口規模減小,同樣將減少國防開支。比如荷蘭的人口、國防開支分別相當於德國的 1/5 。

第二個問題,人口結構導致撫養比嚴重惡化。即需要養老金的 65 歲以上老人,以及 14 歲以下未成年人比例顯著上升。

還是以德國為例,聯合國預計德國在 2100 年將有 6800 萬人,相比今天的 8200 萬人,大約下降瞭 20%。 年齡結構發生變化,導致超過 65 歲的人,從 1700 萬增長到 2300 萬。 同時,14 歲及以下的兒童則由 1100 萬下降至 900 萬。所以需要撫養的人口,將從目前的 2800 萬上漲至 3200 萬。而適齡勞動力人口則從 5400 萬下跌至 3600 萬,這意味著人口下降導致德國撫養比將翻一倍。

然而 Peter St. Onge 人口撫養比惡化是事實,但是它同樣忽略瞭兩個問題:

首先,過去 100 年中發達國傢預期壽命沒有顯著增長,但是預期健康壽命卻每隔 10 年增長瞭 1.4 歲。

這意味著 2100 年 65 歲老人的身體狀況,相當於目前 53 歲的人。78 歲的人身體狀況,相當於目前 65 歲的人。這意味著會有更多高齡勞動力回歸就業市場。

第二,是長期經濟增長趨勢。從量化角度看,過去 50 年裡,德國人均 GDP 平均每年增長 1.65%。這意味著到 2100 年,一個德國工人產出是現在的 4 倍。

總之,更健康的預期壽命,意味著德國 2100 年德國的實際撫養比會減少,而經濟增長則意味著德國工人會變得 4 倍富有,而人口負擔下降瞭 80%以上。

所以無論從絕對數字還是人口結構看,人們選擇減少生育導致的人口下降,根本不會造成災難性的後果。

精彩圖片
文章評論 相關閱讀
© 2016 看看新聞 http://www.kankannews.cc/